給過去現在未來一個真實的交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朗月的夜晚,她會邀上好姐妹們來到廣場上,跳一曲熱烈的《烏蒙歡歌》。

家宴的餐桌旁,她會唱一首動人的彝家情歌,為勞累了一天的家人提神。

但在她那不大的辦公室里,厚厚的書堆中,電腦桌前,她常常閉著眼,在古彝文的世界裡安靜而美好地遊歷。

12月9日,記者來到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採訪了這位中國彝文化產業走廊貴州核心區重量級古彝文翻譯、副譯審王德顯。

記者:請談談「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實施兩年多來,畢節市彝文化產業走向有哪些變化?

王德顯:主要有三方面的變化。

一些瀕臨消失的非遺重煥生機,再現活力,如彝族古劇《撮泰吉》、彝族《祭花神》儀式等;「文旅」結合助推彝文化產業逐漸成為百姓增收的支柱型產業,如大方彝族漆器、百里杜鵑以彝族節日活動和彝族飲食文化為主的彝文化產業鏈,很受市場歡迎;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得以轉變,大方「慕俄格古城」、黔西「水西古城」等文化產業重點項目成為地方產業升級的新引擎,既重視保護和傳承,又帶動更多人就業和創業。

記者:你主要做了些什麼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有哪些?

王德顯:主要還是開展彝族古籍普查、整理和翻譯工作,所著威寧板底彝族民歌《阿西里西》(第一集)、《貴州簡明彝漢字典》已交付正待出版,彝文古籍收集整理《星座論》手稿已完成。

最自豪的事,就是把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彝族古劇《撮泰吉》依據錄音整理譯成漢語,並通過文學改編和創造搬上舞台,推向世界,反響很熱烈。

記者:我看過多次舞台版的《撮泰吉》,為其神秘的表現內容和古樸詭異的表演風格所震撼。

你怎樣看待舞台版和原生態的《撮泰吉》?

王德顯:舞台版通過音樂、字幕、群眾舞美、音效等,使人們更能知曉劇情和所表達的「萬物有靈」含義,利於理解、推廣和普及;原生態版則利於開展彝族古戲劇、祭祀文化、唄摩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研究。

我想說的是,「撮」只有「人」的含義,「撮泰吉」意為「人類演變(或變化)的戲」;《撮泰吉》產生的年代目前在彝、漢典籍中均無記錄,因此不能斷論其產生的年代;據《物始紀略·撮泰的蓑衣草》、《西南彝志·撮泰扛耙》、《彝族源流》等彝文古籍和劇中人物裝束、語言等考證,劇中所有人物均是同一民族,沒有其他民族參與其中;劇中的神獸「實則」是麒麟而不是獅子;鈴鐺舞是彝族祭祀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舞蹈,在原生態的《撮泰吉》中同樣有所展現,並非為了好看才畫蛇添足地加進去的。

從挖掘整理到申遺成功,再搬上舞台,《撮泰吉》得到空前發展,社會各界對它的熱愛持續不減。

它會走向什麼樣的發展方向?我們還能從中挖掘到些什麼?我們怎樣在「彝文化產業走廊」上發揮它的作用?這些是我目前在思考的問題。

記者:「彝文化產業走廊」的打造是一個系統複雜的過程,你認為當前要做的事是什麼?你準備怎麼做?

王德顯:我個人認為,應該從這條走廊沿線——也就是彝族居住區域的地名考證著手。

彝族創造了1000多年的水西、烏撒政權,地名考證有利於考證彝族歷史、風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我剛剛受雲南魯甸彝學會所託完成了《魯甸彝語地名考》,地名考證工作量浩大,他們沒有一個彝文翻譯,但著手很快,力度很大,很值得我們學習。

我沒去過魯甸,但當我把譯著交給他們審核,他們都向我豎起大拇指,說我的翻譯和釋意都與當地歷史、風情、地貌等非常吻合。

在翻譯過程中,我「看」到魯甸茂密的松林、星羅棋布的湖泊、蜿蜒流淌的小河、似神女回頭眺望的山岩,感覺心曠神怡。

記者:地名考證是不是意味著還可以觀測一個民族的政權史、遷徙史、興衰史?

王德顯:對。

統治民族才有地域命名權。

比如烏江百里畫廊化屋基景點,我可以肯定「化屋基」實為彝語「化臥起」,意為「岩肚子下面的村莊」。

赫章可樂鄉實為彝語「果樂」,作為地形,意為群山環抱的平地,中心有山包凸起;作為物件,意為中心突出的唄摩法帽;作為政權術語,意為君王居住之地、政治文化中心。

遍布畢節市各處的以「迆那」命名的地方,一定曾有寬廣的河流。

「迆那」是「夜郎」的音譯,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夜郎王國曾在這些地方有過政治活動,將這些地名連成線,或許可以窺測夜郎王國的遷徙路線。

我舉例的這些地方我都沒有去過,我的工作離不開桌子、椅子、古籍和筆,我是個閉上眼睛「看」風景的人。

(笑)但我一定會去,既是為自己的翻譯作證,也是給彝文化產業走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個真實的交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構建研究平台 貴州彝學古籍研究成系統上檔次

一部部彝文古籍,連接成彝族源遠流長的文明史。8月1日,貴州省彝文古籍文獻研究基地掛牌儀式暨彝學服務國家戰略及地方需求研討會,在貴州民族大學舉行。這是繼我省去年被納入《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