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研究平台 貴州彝學古籍研究成系統上檔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部部彝文古籍,連接成彝族源遠流長的文明史。

8月1日,貴州省彝文古籍文獻研究基地掛牌儀式暨彝學服務國家戰略及地方需求研討會,在貴州民族大學舉行。

這是繼我省去年被納入《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後的又一彝學研究成果。

2014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第一個國家層面的文化產業專項區域規劃《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我省被納入其中,畢節市列為核心區域,六盤水市、貴陽市分別被列為輻射區域及城市樞紐。

在這一政策背景下,我省彝族文化研究快速推進,發展勢頭喜人。

省彝文古籍文獻研究基地由貴州省彝學研究會和貴州民族大學共建,支撐平台有貴州民族大學彝族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彝學研究院、畢節市彝文翻譯研究中心及全省市州彝學研究會。

我省始終高度重視民族文化建設,著力推動彝族文化發展。

2011年1月,畢節大方古彝文化產業園納入省「十大文化產業園」,寫入我省「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

取材於彝族歷史文化的電視連續劇《奢香夫人》央視熱播後,我省彝族文化研究呈現出嶄新的氣象。

近年來,我省彝學研究取得豐碩成果,特別是彝文古籍翻譯方面的成果尤為突出,在國內彝學界產生廣泛影響,出版學術專著、譯著、教材上百部,承擔20多項國家級項目。

我省彝文古籍藏書數量全國最多,僅畢節翻譯研究院的藏書就達萬冊,貴州民族大學也有上千冊。

這些古籍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為彝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紮實的原始資料。

我省彝學研究發軔於上世紀50年代,從1955年到1986年,畢節地區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整理翻譯100餘部2000多萬字的彝文古籍,公開出版《西南彝志》等62部、120餘卷、1826萬字,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彝文典籍目錄·貴州卷》等一批成果連獲省部級以上大獎。

1986年至2007年,在威寧、赫章、大方等縣,都成立有古籍辦、彝文翻譯組、文獻研究中心等相關機構,彝文古籍挖掘、整理、翻譯等方面的工作取得長足的進步,形成較為系統的研究格局。

在彝學研究領域,以貴州民族大學為代表的「學院派」學術氣氛濃烈,研究成果纍纍。

該校彝族研究專家王子堯等出版的《彝族詩文論》、《彝族詩律論》、《論彝詩體例》等專著轟動彝學界,顛覆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沒有文藝理論的觀點。

據了解,貴州民族大學的彝學研究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原始資料充足,吸引全國彝學研究專家參與研究。

校長張學立說,貴州民族大學依託學科建設和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為彝學的研究提供良好支撐。

作為彝學研究核心區之一,貴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地域特色,研究水平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彝文古籍的挖掘、整理、翻譯、研究成效卓著,畢節翻譯整理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堪稱宏篇巨著,奠定了貴州彝文古籍翻譯水平在全國的地位。

「貴州省注重彝文研究人才的培養,通過近幾年的努力,為彝文古文獻的翻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王繼超說,彝族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但關於彝族變遷、西南地區民族發展的記載,零星散落,需要進行系統的整理、翻譯、研究。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昌學院教授洛邊木果告訴記者,貴州在彝文古籍研究方面博大精深,彝族古籍文獻最為豐富,僅在畢節就發現各種彝文石刻3000多件。

他說,貴州彝學研究的良好基礎,為彝文古籍文獻研究提供了正規、優質的平台,這對彝文古籍文獻研究的發展至關重要。

民族文化研究在新時期新背景下意義重大,貴州彝文古籍文獻研究基地的建立為華夏民族多樣性,民族融合大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如何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文化產業,這是我們正在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彝學研究院院長王明貴說,畢節作為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核心區,不僅重視文化的歷史文化研究,更加關注產業化的發展。

貴州彝學研究已經有良好的研究基礎,古文獻研究基地的建設,更是為彝學服務彝族地區、發展彝族文化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 趙相康 編輯: 郭邱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給過去現在未來一個真實的交代

朗月的夜晚,她會邀上好姐妹們來到廣場上,跳一曲熱烈的《烏蒙歡歌》。家宴的餐桌旁,她會唱一首動人的彝家情歌,為勞累了一天的家人提神。但在她那不大的辦公室里,厚厚的書堆中,電腦桌前,她常常閉著眼,在...

彝族文字與彝文古文獻

文字出現後,漸漸成為了彝族人民記錄他們生產生活的工具。記時,記事,記人,記山川地貌,記時令節氣,記歲月衝剋,記病症處方,記各支宗譜,記祭祀儀式,等等。《彝族源流》卷十二載:「有布摩就有字,有布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