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陶寺北晉國「邦墓」發現衛國編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光明日報太原2月5日電(記者李建斌)近日,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考古發掘工地傳來重大消息:考古人員在清理一座大墓時,發現了一套8件大小相次的甬鍾,在甬鐘上端的舞部裝飾有雷紋,這套甬鍾疊壓在車馬器下有的已被壓碎,但考古工作者在其中4件甬鐘的鉦、鼓部發現並看到清晰的文字,目前辨識出來的有「衛侯之孫申子之子書」等銘文。

甬鍾 資料圖片

衛國的編鐘為何出現在晉國「邦墓」中?該發掘項目領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王京燕介紹,此次出土的這套編鐘,與精美的晉國青銅器相比,紋飾略顯呆板,但為陶寺北晉國「邦墓」的研究填充和提供了寶貴資料。

她分析說,當時,在晉稱霸諸侯後,衛國是晉國的盟國。

據《左傳·文公七年》記載:「秋八月,齊侯、宋公、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晉趙盾,盟於扈,晉侯立故也。

」這是史籍中晉國和衛國最早的結盟記錄,直至晉定公九年(公元前503年)衛國叛晉。

可以初步確認,這套編鐘就是在此期間流入晉國的。

從2014年啟動發掘至今,陶寺北墓地豐富的埋葬品不斷給考古工作者帶來驚喜(本報曾多次報導該墓地的發掘進展)。

該墓葬是今年1月初開始大規模發掘清理的,與2016年發掘的編號為2016M1墓為東西並列的「對子墓」(夫妻墓),均為積石墓葬,槨上、下各鋪一層鵝卵石,棺槨之間填滿積石。

從這兩座墓葬的喪葬禮制分析,專家認為,應為春秋晚期高等級的貴族墓,墓主人生前應是大夫。

王京燕介紹說,在對墓葬進行清理時,發現在墓室西北角有一盜洞。

棺槨之間的南、北部均有漆器,互相擠壓變形,僅存有紅、黑色漆繪製的圖案。

目前,該墓葬僅清理了棺槨之間西南角及西側,出土的青銅器還有銅鼎11件、銅壺2件、銅鑒2件、蟠龍鼓座1件與底下壓著的鎛、甬鍾等,多層疊摞,清晰可見。

在11件銅鼎中有3件鑊鼎、8件蓋鼎,這些鼎蓋上均為三環形鈕,腹部以凸弦紋間隔,有的蓋、腹飾勾連雲雷紋,有的飾蟠螭紋。

2件銅壺形制相同,銅質精良,通體以飾夔龍紋的凸弦紋間隔為6個單元,每個單元的填飾以雲雷紋襯底,上下相錯有浮雕式夔龍紋,底部飾一周變形夔紋組成的垂葉紋,頸部有一對銜環虎形耳。

蟠龍鼓座為圓形,中間有一用於插鼓柱的中空圓筒,3條蟠龍龍首昂起,嘴銜筒口,身體相互盤繞蜿蜒而下,龍體上飾有鱗片,圈足直壁下有4個鋪首銜環。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06日 09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山西陶寺考古又有重大收穫

光明日報太原2月24日電記者李建斌、楊珏24日從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獲悉,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考古發掘又取得重大收穫,考古工作者發掘春秋晚期墓葬5座,其中兩座大型墓葬同為大夫一級的貴族夫人墓,出土青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