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門呂氏墓考古②:宋代文人世家如何效仿古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藍田呂氏是北宋晚期陝西西安地區的名門望族。
宋哲宗時期權傾朝野的宰相呂大防就是這藍田呂氏中的一員。
其兄弟四人皆是北宋晚期名士。
呂大忠與呂大鈞是金石學家,也是西安碑林的奠基人;呂大臨是著名的古器物學家,他所編纂的《考古圖》流傳至今,被譽為中國考古學的鼻祖。
他們深受當地人愛戴,被稱之為「呂氏四賢」。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特刊發主持地這一考古項目的張蘊根據其在央視「百家講壇」講座整理的追憶文章。
本文著重講述了呂氏墓葬特點及其隨葬器物。
而這些墓葬品多以墓主生前實用和喜愛的各種生活物件為主。
與宋代當時墓葬的隨葬風氣不同,具有宋代文人世家仿效古禮的特徵。
另外,本文還重點介紹了具有「三層樓房」特點的呂大臨墓、僅僅為衣冠冢的呂大防墓。
同時也解開了呂大防孫女呂倩容墓之謎。
一、墓葬和器物簡介
如上述,20座成人墓葬是整個墓葬群的主體,方向乃坐北朝南式。
從形制上講,皆為豎井墓道、土洞墓室,深度在7.5—15.5米之間。
什麼是形制?形制是個考古述語,就是指墓葬的形狀樣貌;而豎井墓道是指從地面向打井一樣端直向下挖成的墓道,這個說法主要是為了區別於斜坡墓道。
青瓷器
呂氏家族墓的墓室在形制上表現的多種多樣而且隨意性強,大致可歸納為五類,第一類是單室墓葬,所占比例最大,通俗說就是只有一間臥室的經濟實用房;第二類為前後雙室墓,和現代住宅對比就是一室一廳;第三類屬並列雙室墓,這類墓葬設有並列的兩個墓室,還有一個小面積前廳,相當於今天老住宅樓中的兩居室;第四類為一前室雙後室墓,具有鉸大前廳和兩間並列的面積較小的後室,同於現代的兩室一廳布局;第五類是主室帶側室墓,有一個較大面積的主室,隔壁又設置一間面積較小的側室,與現在的一間半居室意思相同。
所有陰宅中大房間屬男性墓主人占用,後室為夫人居住,兩室若並列則表明室主人身份相同可平起平坐。
單獨一室主要按排那些沒有家至或配偶健在的單身貴族。
黑釉瓷器
說到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呂氏家族也是別具特色。
隨葬器物總計一千餘件組,其用途涉及餐具、酒具、茶具、香具、文房用具、閨閣用具、佛事用具、禮器、日常雜器等九個不同的生活領域,質地包括:瓷、陶、石、金、銀、銅、鐵、錫、貝、漆木等十種材料。
特別是瓷器,不但數量大,而且器形種類繁多,整體保存良好,品相與工藝堪稱上流,看後的確令人興奮震驚(圖一)。
經過認真細緻的清理研究可將隨葬器物的特點概括為以下幾條:
圖一 白瓷器
1、種類豐富,涉及面廣。
2、大多數為墓主生前實用器具,這與同時期其它宋墓以隨葬明器為主的狀況區別明顯。
3、瓷器不但數量多,而且質地非常好,工藝也很精細,許多器物無論造形還是意境都可代表當時的先進水平。
上面第二條提到「明器」,什麼是明器?明器就是人類現實生活中實用物件的仿製品,它們有生活用具,也有仿製人形的俑類。
圖二 明器三彩馬
唐宋時期,墓葬中曾經流行三彩器、彩繪器,例如我曾在西安西郊遠東公司基建工地上發掘的一座唐代磚室墓,墓葬不大卻出土了大批三彩明器,其中的一件三彩嘶鳴馬,造型栩珝如生、鞍配裝飾華麗(圖二),堪稱為唐三彩馬的上等佳作;又如陝西蒲城唐讓皇帝惠陵中發掘的五十件半人高的粉彩陶俑(圖三),都是這一時期隨葬明器的代表作。
儘管它們外表也很光鮮華麗,但終究還是只為喪葬定製的明器,並不使用於現實生活中。
但呂氏墓葬內的隨葬物品卻與所有宋墓出土的隨葬器皿不同,是以墓主生前實用和喜愛的各種生活物件為主。
是什麼原因導至了呂氏家族對傳統喪葬習俗的背逆呢?
我認為,這是表現在喪葬領域中的一種復古思潮。
圖三 惠陵粉彩女俑
很久以前的奴隸社會,也就是我國歷史上的商周時期以及更早階段,隨葬品主要採用墓主生前所享用的實際物件,比如說墓主生前使用的飲食具、享用的樂器、乘坐的車馬,甚至包括侍奉過墓主的婢女和小妾,他們都會被做為隨葬品的組成部分而埋進墳墓,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人死只是在地面上消失,他的靈魂還會生活在另一個空間,所以墓主在人間的豪華生活應該帶到陰曹地府去繼續享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殘酷的做法受到了許多人的批評,因此墓葬中逐漸越來越多的使用明器隨葬,起初是用泥揑成人形以代替活人殉葬,秦漢以來,人們對生和死有了更為明確和現實的看法,所以墓中隨葬器物也逐漸以明器代替了實用器。
即便是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帝,也同樣採用了陶俑方陣代替了軍隊、用青銅水禽代替了活體水禽、用石鎧甲代替了真正用於戰爭的皮甲和藤甲。
此後的歷朝歷代,隨葬物品中明器基本取代了實用器。
可是當歷史發展到北宋時期,卻在文化人中興起了一股復古之風,而且非常盛行。
他們研究《周禮》,一切的思想、行為、舉止都提倡向古人學習,他們收藏古物,研究古禮,並以身做則的執行古禮。
在呂大鈞繼妻種氏墓志銘中曾記載說:大鈞生前倡導古禮,夫人一生與他志同道合,大鈞死後,夫人主喪,一切禮儀完全仿照大鈞給他爹呂蕡操辦喪事時所行古禮辦准。
可見呂氏家族好古禮不是光說不練,真是身先士卒去做了。
具體的表現就是墓葬的簡樸和只帶走自己生前用過與喜愛的東西隨葬。
也正因如此,才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了那些珍貴的宋瓷和涉及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器具。
所以呂氏墓葬中隨葬品多用實用器而少見明器的做法只有一個解釋,因為呂家是北宋文人世家,是復古的熱衷者,是以研究和執行古禮著稱關中的士族,所以他們必須模仿古人而區別於當代。
二、呂大臨墓的防盜措施
在這個家族的20座成人墓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其中的3座墓葬,它們分別是呂大忠、呂大臨和呂大圭墓。
這3座墓葬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主體墓室之上都縱向疊置1—2個空墓穴,這種特殊結構在已發表的宋墓資料中前所未見。
為什麼這三座墓葬會選用這樣特殊的形制呢?大家戲說,可能呂家的有錢人住平房膩了,死了想換個樓房住住吧。
顯然這是玩笑話,但這個問題的確讓我們好生困惱了一陣。
就拿呂大臨墓的發掘來說吧。
呂大臨,字與叔,是呂蕡的第五個兒子,自幼聰穎好學,先後跟隨的老師都是北宋著名儒學大家張載和程顥、程頤,學有大成,又考取了進士。
但此人生性淡泊名利,喜歡鑽研學問。
學成回歸鄉里後,志在教化百姓,曾「杜門十年,以講學自樂」,號芸閣先生。
並在理學、金石學、古器物學領域的研究中頗有建樹,所編纂《考古圖》一書奠定了中國古器物學之基礎。
直到宋哲宗元祐年間,年近五旬的呂大臨方出仕為官,可惜當官不久,正準備提拔時卻染病不治身亡。
逝後葬藍田太尉塬家族墓園中,他的墓葬本次發掘的田野編號是:M2。
按考古規程,發掘工作首先要從墓道開始,當墓道下挖至3.5米時,北壁正中發現了第一座空穴的入口,這是一間長方形洞室,室內空無一物。
這個空穴是什麼意思?它和M2有沒有關係?擺在面前的事實怎麼解釋?一連串的問題真把人搞的滿頭霧水。
有人說也許是近現代小墓,碰巧疊壓在M2上,可這個奇怪的「近現代墓」墓道卻與呂大臨墓的墓道完全吻合,如果說是湊巧,那就「巧」的太神奇了,顯然湊巧的說辭有些牽強。
大家聚在一起討論,仍然不能得到一個滿意明確的解釋,我想一時搞不明白沒關係,繼續做下去也許答案就會自然浮出水面。
於是按照考古工作程序繪圖拍照後繼續下挖,當墓道深挖至7米時,同樣的場景再次出現了,一個與上部基本相同的空墓室又展現在大家眼前,顯然巧合、疊壓之說斷不能成立。
首先可以確定,這是有目的的蓄意安排;其次,這些空穴應當屬於整個墓葬結構設計中的一部分;第三,這種做法、或者說特殊形制必然隱藏著某種深意。
圖四 M2呂大臨墓三維透視圖
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最後在15.5米深處終於發現了實用墓室,這是一座高大寬敞、兩室一廳的陰宅(圖四),不但造形氣派,還隨葬了大量墓主人生前使用和喜愛的各種器物。
直到此時,那些籠罩在我們頭頂的重重疑雲才徹底散開,原來這位偉大的考古先驅在研究那些古物的同時,早已洞曉流傳至今的、幾千年前的青銅器、玉器主要都是盜墓賊挖出來的,為了防止自己身後可能發生的一切,所以他採取了三個措施:
1、布置空穴以疑惑盜墓賊。
2、深藏陰宅於石板層下令其無法窺探到自己的住所。
3、不用磚券、土夯,甚至墓室封門也用土坯壘砌,力圖不留下任何墓葬痕跡。
這些做法不但有別於其它地區同時期墓葬,而且的確有些匪夷所思,充分體現了這個家族在營建墓葬方面理念上的不同凡響。
那麼,這樣別出心裁、用心良苦設計出的墓葬真的可以防止盜掘嗎?
首先,我們必須要給先賢們一些安慰,這樣的布局確實小有成效。
M2最頂端空穴就發現了一個圓形盜洞,盜墓賊鑽進洞室發現是空穴,只能掃興的無功而返,盜洞也沒有再往下延伸。
當我們正慶幸呂大臨墓葬上方沒有盜洞的時候,又怎能想到盜洞自其東北方的呂景山墓(編號M4)墓道直下,先洗劫了景山墓室所藏文物後,向西南方向拐彎掏洞進入呂大臨墓東後室,將其破壞偷盜後,又從前室向西穿過土壁進入鄰居M1呂大雅墓,帶走了M1的貴重隨葬品。
這樣嚴酷的事實只能讓人發一聲感嘆,俗話說的好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M2雖然防範重重,最終究竟難逃厄運。
這個盜洞一連串盜掘了3座墓葬,破壞性極強,從盜洞形制、盜者對墓地情況的熟悉程度、以及行盜時墓主骨架未被擾動、隨葬品還遺留部分瓷器推測,盜案應該發生在較早時期,可能是金人入駐後的戰亂階段,一個對墨群布局十分熟悉的人、很可能就是看墓人監守自盜、或與外人聯手所為。
因此說,呂富平家族中不肖子孫的確不止他一人。
三、呂大防的衣冠塚
20座成人墓中還有一個身份不同凡響、墓葬也非常特殊的人物,這個人曾經身居高位、權傾朝野,也曾經飽受屈辱、流落嶺南,最終客死它鄉,他就是呂大臨的二哥呂大防。
呂大防墓位於M2的東鄰,田野編號M3。
因為呂家墓葬都是土洞式,所以我們採用了大揭頂式的考古發掘方式。
奇怪的是這座墓葬不但比其它墓葬淺,而且墓室狹小,室內空空,既無葬具、更無任何隨葬品,競是空墓一個。
這些完全與呂大防的赫赫聲名很不相配。
難道它也是防盜的空穴嘛?其實當我第一眼看到這種景象時也覺的滿腹疑問,但仔細辮別墓道底部的土色後,發現已然見底,這說明我們眼前的空室就是貨真價實的實用墓室,只是沒有埋人而已。
為什麼一個當過宰相的人會有如此簡陋的歸宿呢?墓葬的主人又去了那裡呢?
要了解真情,還必須從呂大防的仕途沉浮說起。
呂大防是呂蕡第二子,字微仲。
從小未在父母身邊生活,而是跟隨伯父呂英學習,長大後不但學問很好,考取了進士,而且胸有大志。
為官其間,體恤百姓、深得民心。
入朝後因政績卓著,受到宋神宗關注,宋史記載,「大防身長七尺,眉目秀髮,聲音如鍾。
自少持重,無嗜好,過市不左右游目,燕居如對賓客。
每朝會,威儀翼如,神宗常目送之。
」這段話是講呂大防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聲若洪鐘,性格沉靜莊重,既便是在熱鬧的集市上通過,也是目視前方絕不左顧右盼。
平日與妻子相處彬彬有禮。
每逢朝會,總是顯得凝重威嚴,就是神宗皇帝也對他刮目相看,朝會結束,常常目送其離開。
由於能力很強,處事果決,哲宗初期受到重用,元祐元年宰相司馬光病逝,呂公著接任宰相,元祐三年呂公著告老離任,宰相一職便由呂大防接任,任職期間公正不阿,與范純仁一起同心協力治理朝政。
元祐八年因朝權之爭而失勢,一貶再貶流放嶺南。
古時候嶺南地區指五嶺之南的兩廣、福建一帶,當時這裡地廣人稀,山林茂密,氣候濕熱,還有可怕的瘴氣,北方人多不能適應當地自然環境,所以被流放到這裡的官員們大多數難以生還故里。
呂大防最終被貶要去的地方是北宋的循州,循州在今廣東惠州一帶,於是71歲的呂大防在兒子呂景山及孫女呂倩容陪同下,踏上了南行的遙遙旅途,他們乘船由長江轉入贛江,自贛州登陸,沿大庾嶺(又稱梅嶺)古驛道翻越大庾嶺出大梅關進入嶺南地區。
這時又接到朝廷詔令,命其未得上喻永不許返京。
大防看到這嶺南的荒涼艱難景向,不僅長嘆一聲,對兒子景山說:「吾不復南矣!吾死汝歸,呂氏尚有遺種。
」意思是:我不能再往南走了,如果我死了,你還可以保住性命回到家鄉,我家尚有遺脈相傳,若再往南去,恐怕你我父子都會死在這裡,呂家便從此絕後了。
說完這些話便一病不起,客死他鄉。
但呂氏家譜與《宋史》所記的大防死因有些不同,家譜中說呂大防是因絕望,為保全兒子縱酒狂飲自盡身亡的。
大防死後,嫡子呂景山只能將老父暫時埋葬於梅嶺南麓腳下的南山寺內,自己原想一路南行赴循州報喪,不料山路崎嶇,無意中走錯道路,競一路向東行至南海邊現廣東省澄海縣東林村一帶,眼見前方是茫茫大海再無去路,又見這海邊漁村清靜樸實、遠離紅塵,便決定將父親遺體埋葬於村西南的石鼓山上。
現石鼓山上呂大防墓猶存。
圖五 東林村石鼓山呂大防墓
為了驗證這段歷史和確定呂大防真實墓葬所在地,我們專程前往現場調查,最終證明:石鼓山上坐西向東、面朝大海的石砌墓葬確屬呂大防所有。
該墓明代中期曾被後世子孫重新修繕過,所以看起來更像明代墓葬(圖五)。
東林村的呂景山後人經一千餘年的繁延生息,如今已發展成十多萬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一帶。
後來,呂大防長兄呂大忠上表懇求宋哲宗,才得到准許,同意大防靈柩回歸祖塋埋葬。
但時日已久,又加南方濕熱,骨肉難還,所以埋進墓穴的葬具中只斂入其衣冠為替代。
至此,M3的神密面紗被徹底揭開,原來它只是呂大防的衣冠塚。
此時,居住在藍田喬村的呂氏後裔也證實說,原家譜記載太尉塬祖塋中的呂大防墓確為衣冠冢。
這樣以來,今日的考古發掘結果正與呂氏家譜記載相印證。
所以這墓園中唯一的空墓內尚隱藏著一段悲涼感人的往事。
四、呂倩容的故事
在呂大防墓葬的考古發掘中我們得到了一個意外收穫,那就是在大揭頂的發掘過程中,所開探方北偏西處有一座編號M7、被疑為近現代的小型墓葬,本來它並沒有受到特別關注,卻一不小心出土了一方青石墓誌及十多件組精美的宋代瓷器。
這真是個意外收穫。
據墓誌載,小墓屬呂大防孫女呂倩容所有。
呂倩容是呂大防嫡子呂景山的嫡生第四女,年方二十二歲便染病身亡。
她是葬在墓地中唯一的第五代成年人。
M7雖然不大,隨葬品卻畀常豐富,而且品相上佳。
其中的一件青瓷酒瓶和扁圓形白瓷盒不但質地好、做工規整,瓶中與盒內所遺留的物質也十分奇異特殊。
青瓷酒瓶瓶底檢測出動物骨骼殘渣,而白瓷盒打開后里面收藏的白色粉末非常細膩滑潤,開始大家都認為是妝粉,但與其它墓葬出土妝粉一比,發現有著本質的區別,妝粉見潮就凝結成塊狀,而且質地也顯粗糙。
這盒白粉雖經千年埋藏、潮氣入侵而不凝不化、色澤依舊、鬆散如初。
它們究竟是何種物質?為什麼經歷了上千年仍可保持原貌不變呢?
要釋破這個疑團,還須從它們的主人坎坷不幸的一生講起。
圖六 青釉小口瓷酒瓶
那是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一個秋高氣爽的九月,京都汴梁呂大防府中喜氣盈盈,因為大防的兒子呂景山夫人李氏為他添了一個粉妝玉琢般的小孫女,祖父親自為她起名叫呂嫣字倩容。
這孩子生來就十分乖巧伶俐,長大之後不但知書達理、深明大義,而且琴棋書畫無一不通曉,是個人見人愛、聰慧美麗的才女。
祖父母對她視為掌上明珠,經常帶在身邊親自教導,父母親也因其懂事、孝順而對她倍加鍾愛。
在這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中,倩容無憂無慮的快樂成長,直到元佑九年初春,災難突然從天而降,祖父的被貶職流放徹底打碎了小姑娘夢幻一般的甜蜜生活,從此不幸的厄運便與她緊緊相伴直到終生。
在與父親共同陪伴祖父流放嶺南的日子裡,倩容患上了足弱之疾,這種病在古醫學典籍中被稱為「腳氣,但和我們現代人所說的「腳氣」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它的病根起源於濕熱之毒,發病在下肢,得病後人腿腳酸軟無力,足脛肌膚日漸削瘦,冷、麻、酸、重的感覺與日俱增,形神萎弱,久治難愈。
如見心慌氣短、煩悶燥熱、神志昏昏,下肢腫脹則是病情危重之兆,名曰腳氣衝心,兇險之極。
因為此病難纏,久治不愈,為緩解腿腳酸軟乏困,倩容可能會時常飲用一些可強壯筋骨的藥酒,以當時條件而言,最有效的除濕氣、壯筋骨的藥酒應當是什麼呢?我想應該是傳統的虎骨酒。
所以她墓中隨葬的青瓷酒瓶中遺留的動物骨骼殘渣很可能就是泡酒用的虎骨。
虎骨酒被封存於地下,日久天長瓷瓶上軟木塞逐漸朽毀,敞著口的酒瓶再也不能阻擋酒水的揮發和泄漏,所以我們今天見到的只有空空的瓶體和內底殘留的少許骨末(圖六)。
圖七 白釉圓藥盒
另一件精緻聕素的白色扁圓瓷盒裡裝著的極為細膩滑爽的白色粉淆(圖七),經檢測認定是一種礦物質和植物與汞的混合物,稍有毒性,是古人用來治療水腫的口服藥物,它的功能正合倩容的病情,所以盒中白粉應是她日常服用的藥物。
當祖父呂大防死於嶺南數年後,得皇上恩准,倩蓉隨父親一齊扶大防靈柩北歸,一路歷經艱辛坎坷。
對於倩容的一片孝心,父親景山在為她親筆書寫的墓志銘中讚許有嘉。
但人世無常啊,才女呂倩容正值青春年華、便沉盍不治,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大婚之後再離開人世,然而這個心愿卻變的如此遙遠、可望而不可及,當迎親的隊伍還有一天路程就可到達時,倩容卻帶著遺憾永遠離開了她的所有親人。
就在她病重不治而亡的前一天,父親呂景山已知再無回天之力,為了向女兒盡最後一份父愛,他坐在倩容病榻前,語氣安祥的為她講述著生死浮幻之理,希望女兒能平靜的面對死亡,這也許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臨終安慰吧。
倩容也深深理解父親內心無比的傷痛,所以強打精神,好言勸慰,以寬父母之心。
父女二人就在這相互的心照不宣中哀哀訣別。
圖八-1 青釉注子與注碗-1
一年後,景山在冬至這天率全族人於家庿中祭祀先祖並葬愛女呂嫣倩容於祖塋。
為了悼念她的乖巧孝順、為了憐惜她的芳華早謝,景山將她葬在了祖父墓穴之旁,並為她悉心周到的隨葬了各種用器,虎骨酒和消腫藥是女兒生前常備藥品,自當隨其地下繼續使用。
同時陪葬的還有酒壺與溫酒碗(圖八)以及女兒家隨身攜帶的胭脂粉盒等物。
圖八-2 青釉注子與注碗-2
一千年後的今天,通過考古發掘、墓志銘文考釋及科技檢測手段,讓我們知曉了一個女孩兒淒婉的故事,了解到這個女孩兒被何種疾病折磨至死,而且明確了古人治療這種疾病的一些方法和藥物。
墓葬所提供的信息只是本次考古收穫的一部分,在藍田呂氏這個大家族中,人們日常生活里的那些事兒是女人的最愛和男人的最愛呢?下一集我們專門講述。
洛陽西朱村曹魏墓 考古發現及其學術價值
作者:韓國河(鄭州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 編者按: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揭曉了「2016六大考古新發現」,河南洛陽市西朱村曹魏墓等榜上有名。西朱村曹魏墓雖被嚴重盜掘,但仍出土較多...
探秘考古鼻祖之墓(異世同調)
藍田呂氏家族墓地,是考古鼻祖、北宋名士呂大臨的家族墓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08年至2011年發掘,共發掘北宋墓葬29座、呂氏宗祠遺址1處,出土文物600餘件(組),獲得2011年度中國十大考古...
澄城發現周代封國或封地遺蹟 出土300餘件精美文物
12月12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日前在我省考古專家的努力下,一個淹沒千年的周代封國或封地重見天日。其中發現了大規模的春秋時期周系墓葬、夯土牆、壕溝、陶窯等豐富遺蹟,同時還出土了鑄銅的陶范、...
四川自貢發現東漢崖墓
新華社成都5月17日專電(記者童方)記者17日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四川自貢市沿灘區發現東漢崖墓。3月26日,自貢市沿灘區沿灘鎮飛躍村犀牛口大橋施工範圍內發現崖墓。3月29日,四川省文物...
村民挖墳發現曹魏時期大型墓葬
洛陽發現曹魏時期大型墓葬 墓主確切身份有待論證近日,位於河南洛陽市寇店鎮西朱村曹魏時期的一座墓葬發掘接近尾聲,大規模的建築形制、數量較多的隨葬遺物,凸顯出墓葬規格之高。曹魏時期的喪葬習俗有其特定...
呂門四賢:碑林呂大忠,宰相呂大防,關學呂大鈞,考古呂大臨
《睜眼看西安》是「豐鎬君」創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體。不說大事,只言小事。刨根西安,問底長安,睜開眼睛,拿出手機,告訴你一個不為人知的老長安。
寶雞:唐末墓葬群「西京」露真容
日前,考古工作者公布了 2011年在鳳翔縣城南過境公路上取得的考古成果。今年以來,考古人員陸續發掘古墓葬 56座,其中唐末五代時期的墓葬共 27座,占據了發掘墓葬的半壁江山。這些唐墓的發掘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