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與炎黃二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史與炎黃二帝(圖)

編者按:

東西方在考古研究中方法有何不同?簡而概之,西方重器物,而東方重文字。

西方學者傾向於直接通過田野調查、器物挖掘來推測時間、書寫歷史;而中國學者一貫保持著對歷史古籍的信心,認為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必須與歷史文獻記載相結合。

實際上,這也與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十分重視歷史的傳統密切相關,正如「中國考古學之父」李濟先生所說,「中華民族具有最悠久而綿延不斷的歷史」,古籍資料的豐富性和完整性,也讓我們有機會從文字層面上去直面古史。

因此,在近現代考古工作不斷偏向「器物」極端之時,我們反而應該秉持中華民族「重史」的傳統,懷抱著對歷史一貫所持的恭敬、嚴謹的態度,重視完備而豐富的文獻資料,鑽研歷史文獻必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一步。

李學勤先生為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評議組組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並主持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

鑒於李學勤先生長期致力於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在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古文字學和文獻學方面均有重要建樹,本刊特約請他新近撰寫了一組「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系列文章,概要而通俗地講述了自己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與觀點。

從本期起,本刊將陸續刊發這組文章,請讀者垂注。

從現代的古代史和考古學的角度,怎樣看待我國世代相傳的炎黃二帝事跡,是一個長期沒有得到解決的課題。

眾所周知,司馬遷的《史記》始於《五帝本紀》,而《五帝本紀》開篇就是黃帝的史事,也提到炎黃二帝的關係。

這樣重要的記載,我們是不能忽略過去而要進行認真研究的。

可是在疑古思潮盛行的時期,炎黃二帝的事跡幾乎全部被否定了,普遍認為是子虛烏有,應摒之於歷史研究的視野之外。

因此,我們談及炎黃二帝,也必須從疑古思潮的評價說起。

疑古思潮從起源上說,可追溯到19世紀末,也就是晚清的時候。

當時人們正向西方尋求真理,對舊的傳統觀念,包括對中國上古歷史的看法,產生了懷疑,開始採取批判的態度。

實際上,這種疑古的思想不僅在中國出現,差不多在同一時刻,日本和歐洲也都有人對中國的古史表示懷疑。

他們的見解,對中國學者也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到了辛亥革命以後,疑古思潮在中外都有進一步的發展。

外國的例子,如日本的白鳥庫吉有《堯舜禹抹殺論》,是很有名的。

從中國當時的思想史來考察,疑古思潮肯定是有其積極進步的意義的。

因為這一思潮的興起,有利於衝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

不過,我們今天加以回顧,也有必要指出,疑古思潮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處,就是說,對於古史,對於古代文化,在某些方面否定過度了,以致造成了古代歷史文化的空白。

在當時疑古思潮中,曾出現一種極端的說法,叫做「東周以上無史」論。

過去說中國有5000年歷史文化,一下子縮短了一半,以上部分通通成了空白。

然而,於我而言,疑古派思想並不能全盤否認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而流傳至今的古史傳說也應當摘去「全然神話」的帽子,其在古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可小覷。

近人對於古史傳說特別做出系統研究,有突出貢獻的,應推徐炳昶先生。

他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指出:「傳說與神話是十分相鄰近卻互有分別的兩種事情,不能混為一談。

」傳說總是摻雜神話,但「很古時代的傳說總有它歷史方面的質素、核心,並不是向壁虛造的」。

這個觀點對於去除疑古思潮的副作用非常有益。

我認為中國古代的歷史傳說,特別是關於炎黃二帝的傳說,不能單純看成是神話故事。

這些傳說確實帶有神話色彩,但如果否認其中的歷史「質素、核心」,就會抹煞中國人的一個文化上的特點,也就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十分重視歷史的傳統。

有的外國學者說中國人是一個歷史的民族,這話是有道理的。

中國從記載虞夏商周史事的《尚書》一直到今天,歷史記錄從來沒有間斷過。

在這一點上,恐怕世界上很少有別的民族可以相比。

中國歷代都重視歷史,也尊重史官。

史官在王朝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漢書·藝文志》中所說「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看《周禮》等古書記載可以知道,太史這個官職雖然級別不高,可是在一定意義上卻能和六卿平等。

中國這種重視歷史的特點,其意義是不能低估的。

重視歷史的傳統的形成,不是在幾十年、幾百年間所能做到的,而是有著更深遠的根源。

古代的歷史傳說,正是這種傳統的一部分。

向大家推薦一篇論文。

這篇論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邵望平撰寫的,叫《禹貢九州的考古學研究》。

論文的題目似乎有點奇怪,很多人認為《禹貢》是非常晚的作品,是戰國甚至更遲時期才出現的,那麼怎樣對《禹貢》九州進行考古學研究?我覺得這篇論文的貢獻在於它採用現代中國考古學的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即文化區系的理論,去解釋《禹貢》。

換句話說,就是把中國史前文化分成若干個文化圈,以這些文化圈與《禹貢》講的九州逐一對比。

從對比的結果,可以看出《禹貢》九州絕不是想像杜撰,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的。

這篇文章至少在研究方法上,可以給人們不少啟發。

這樣說來,我們對於炎黃二帝的傳說也應該有新的理解。

如不少學者在討論炎黃文化時所說的,古史傳說從伏羲、神農到黃帝,表現了中華文明萌芽發展和形成的過程。

《史記》一書沿用《大戴禮記》所收《五帝德》的觀點,以黃帝為《五帝本紀》之首,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形成的一種標誌。

《本紀》所說黃帝「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尚有部落時代的遺風,而設宮置監,迎日推策,「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蟻),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又表現出早期文明的特點。

因此,以炎黃二帝的傳說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並不是現代人創造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說法。

《五帝本紀》受《五帝德》內容的限制,對於炎帝所論不多。

《史記》三家注於此作了補充。

《史記正義》佚文雲:「炎帝作耒耜以利百姓,教民種五穀,故號神農;黃帝制輿服宮室等,故號軒轅氏;少昊象日月之始,能師太昊之道,故號少昊氏,此謂象其德也。

」可見炎帝與中華文明的起源也有密切的聯繫。

還應該說明的是,炎帝與黃帝分別居處在不同的地區。

黃帝的區域比較清楚,大家知道,傳說他都於新鄭。

黃帝亦稱有熊氏,新鄭號稱為有熊氏之墟,也就是黃帝居處的故址。

這個地點剛好在中原的中央,所以黃帝可以代表中原地區是很清楚的。

本紀說他「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崆峒,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其活動的範圍即以中原為軸心。

炎帝則不然,傳說中他雖長於姜水,但是「本起烈山」,都於陳。

陳在淮陽,這乃是豫東南的地方。

《山海經》說炎帝之後有祝融,祝融之後有共工,是南方的系統。

所以我們看到,黃帝、炎帝代表了兩個不同的地區,一個是中原的傳統,一個是南方的傳統。

這種地區的觀念對我們研究古史傳說頗有意義。

在黃帝以後的古史傳說中,依舊可以看到黃河、長江兩個地區的關係。

據《國語》載,黃帝之子有25人,其得姓者14人,但只有1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大戴禮記·帝系》詳細記載了黃帝二子的後裔譜系,參以《紀年》、《山海經》、《世本》、《史記》等書,可以看到古代一些重要的王朝和方國都出於這二子(玄囂和昌意)。

《帝系》說:「青陽(玄囂)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

」「泜水」《史記》作「江水」,是由於漢代字寫草了,這個「泜」字和「江」字接近。

泜水應即今河南沙河,源出魯山西,流經葉縣,入於汝河。

昌意所居若水,則是今雅礱江,流經四川西部,入於金沙江。

顓頊也生自若水,事見《呂氏春秋·古樂》。

因此,黃帝這二子的居地也分為一北一南。

玄囂一系,如帝譽、唐堯、商、周,都在北方。

昌意一系,卻多在南方或與南方有關,例如虞舜「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夏禹生於石紐,崩於會稽,楚、蜀更是南方的諸侯。

我曾經說過「《帝系》這種三代統出一源的譜系,在

近代備受學者的譏評,以為子虛杜撰。

不過既然各種古書都記有基本相合的傳說,其意義是不容抹殺的。

我覺得如果細心推求,其中不乏啟示」。

也就是說,炎黃二帝以及其後裔的種種傳說,都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

當然我們也不認為可以確切地知道炎帝、黃帝是什麼樣子的人,我們不能那樣去作研究。

我只是說,中華文明的形成與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應當有密切的關係。

炎黃二帝的事跡以及黃帝之後的傳說譜系,還向人們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中華文明的起源要比很多論著設想得要早,甚至要早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前面曾經說過,因為有疑古思潮的影響,中國的歷史一下子被縮短了差不多一半,似乎東周以上,至少西周晚期的「共和」以上,歷史都成了渺茫的空白。

後來由於甲骨文的發現、殷墟的發掘,商代晚期的存在便不容否認了,於是把古史的上限劃到盤庚遷殷,也就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

不少外國的歷史年表便是這樣做的,在「殷」前面完全是空白,不管是傳說的時代,還是考古學的文化,都沒有被列入。

這與其他古國相比就不公平了。

現在看來,中華文明起源時間肯定要在商代以前,究竟能推到什麼時候,則要看今後考古工作同古史研究的進展。

第二,中華文明在相當早的時候,包括它剛在萌生的過程中便有了頗為廣泛的分布。

在考古學上,不少學者都在使用「龍山時代」這個詞,這意味著從北方到南方很大的範圍里,多種文化都有其共同點。

這種情況,也可比喻為形成了一個文化的「場」,其範圍之大在古代世界是罕與倫比的。

我覺得,這個文化的「場」正是後來夏、商、周三代時期統一國家的基礎。

炎黃二帝以及黃帝有25子、得12姓的傳說,與這一具有共同點的文化「場」是有聯繫的。

結合古史傳說來考察龍山時代各種文化,將對中國文明的起源和形成過程有進一步的闡發。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從這裡可以看到,民族的團結統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

雖然在漫長的歷史上有過多次分裂,但最後終歸於統一。

這樣的民族精神,在史前時期已經露出端倪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夏朝是否真的存在?

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和各種歷史版本以及野史中通常這樣記載著:夏朝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據說,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