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身邊事」春熙路又現唐宋街坊遺址!與江南館街相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城守街考古發掘現場
保存最為完好的道路
出土器物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早在唐宋時期,成都地標之一的春熙路就已經車水馬龍、比肩繼踵。
5月31日,春熙路旁,城守街一處考古工地面貌逐漸清晰,街道縱橫交錯、排水系統「盤根錯節」,這與兩百多米外的成都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風格頗為相似。
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曾因唐宋時期古城街道、房址和完備地下排水系統獲得「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稱號,而此次發掘的街坊遺址從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了南宋早中期,同樣屬於富春坊一帶的商業中心,也就是傳說中,唐玄宗夢遊成都買酒喝的地方,它對於復原古代成都城市面貌、了解它的建築方式、分析城市功能分區都有重要的意義。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攝影記者 張直
街邊商鋪鱗次櫛比 一間「鋪子」有12平米
唐代李肇撰《唐國史補》記載了唐明皇開元年間至唐穆宗長慶年間「劍南道地方土貢為宮廷御用美酒」。
在《舊記》曾記載,唐明皇時,著名道士葉法善曾「引帝至成都,市酒於富春坊」。
唐玄宗成都買酒,給這個富春坊蓋上一層神秘面紗。
根據資料顯示,富春坊就在春熙路、大慈寺一帶,江南館街街坊遺址用考古資料證明了這裡從唐代開始就已經是成都的商業中心。
城守街唐宋街坊遺址的發掘,則讓富春坊的面貌更加清晰。
群光廣場旁的城守街,兩邊是高樓林立,一處工地被圍了起來,裡面大大小小的探方已被清理出來。
從上個月開始,這裡就開始進行緊張的考古發掘,經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專家鑑定,這裡主要是街坊遺址,時間從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了南宋。
不過,在考古發掘之前,建築工地的施工人員就已經在施工過程中對部分遺址造成了破壞,所幸及時的發掘,讓這些城市脈絡「浮出水面」、漸漸清晰。
進入考古工地,6間房址的遺址清晰暴露在地面上,這種12平米左右的房屋,不難讓人聯想到,前店後坊的功能分區,臨街一側商人叫賣吆喝,後面工人趕製著商品。
泥土中,夾雜著古代成都人的生活器具,其中以碗為主,還有一些瓶、香爐、盞等,以及一些錢幣。
不過,這些都是琉璃廠、磁峰窯等本地窯廠燒制的,其中地磚都是統一燒造,規格一致。
道路寬1.45米 當時春熙路已寸土寸金
遺址中,一段保存最為完好的道路,磚塊豎立鋪設呈現出W的紋路,和普通平鋪的石板相比,這種磚砌道路堅固耐用,反覆使用、人來人往,至今難見斷紋。
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工地現場負責人江濤介紹,這段道路修建於南宋早中期,寬只有1.45米,目前揭露的長度有49米左右。
在現在的人看來,一個城市的商業區,這麼窄的路顯得不夠大氣,但對於現場考古人員來說,這些道路寬度在文獻中能夠得到印證。
在文獻中曾有記載,元蒙騎兵攻入成都後,成都城內市民開始自發組織起來,用桌椅板凳做成工事,堵住街巷,拿著木棍菜刀與蒙古騎兵展開肉搏。
而要使用家具將1.45米寬的道路阻斷,顯然是比較輕鬆的。
不過,考古人員也表示,這些狹窄的街道也與當時的規劃設計有關係,而且當時春熙路作為城市中心,已經寸土寸金,用地也是比較緊張的。
在這條主路的兩側,就是老百姓自家修的街沿,每家每戶的設計風格不盡相同,建造方式也不一樣。
排水溝串聯春熙路 與江南館街街坊遺址連成一片
發掘區內,磚砌排水溝隨處可見,有的排水設施從晚唐五代開始修建,反反覆復修了4次。
沿著這些排水溝的脈絡,兩百多米外的江南館街街坊遺址顯然近在咫尺,根據這些排水設施的性質,考古人員推測,這裡和江南館街街坊遺址性質相仿,與旁邊正科甲巷當年挖掘的排水溝一起,能夠連成一片。
該遺址各類遺蹟豐富,街道、房址、排水渠(城市下水道)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充分反映了唐宋時期成都已具有很高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水平,而且這裡同樣也屬於當年富春坊一帶的商業中心。
考古專家介紹,唐末名將高駢建羅城之後,成都的城市中心開始從天府廣場一帶發展到了春熙路一帶,這裡發掘的遺址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為了解春熙路片區城市的布局提供了更多的資料,這些基礎設施縱橫交錯,屬於富春坊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於復原古代成都城市面貌、了解它的建築方式、分析城市功能分區都有重要的意義。
「成都冷知識」古時成都已非常富足,春熙路是唐宋時期逛吃勝地
炎炎夏日,如果想尋找一處清涼之地,博物館無疑是不錯的選擇。正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展出的《考古成都——新世紀成都地區考古成果展》,首次集中展示了成都商業街船棺葬、老官山漢墓、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等...
錦江區春熙路再現唐宋街坊遺址 或為唐玄宗夢裡買酒之地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早在唐宋時期,成都地標之一的春熙路就已經車水馬龍、比肩接踵。近日,錦江區春熙路旁,城守街一處考古工地面貌逐漸清晰,街道縱橫交錯、排水系統「盤根錯節」,這與兩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