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洱源古籍的「歸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個由眾多學者及志願者組成的項目組,歷經2年多的時間,普查整理、研究錄入了6947部古籍資料。

近期,這些珍貴的古籍文獻被影印整理成《洱源縣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彙編》一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翻開厚重的書籍,好似打開了一扇沉重的大門,將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悠久的歷史緩緩道來……

洱源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歷史上眾多學者文人都曾在洱源留下過諸多經典著作,記錄了洱源縣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

但是,就是在這看似濃厚的文化氛圍下,隱藏著令人擔憂的隱患。

由於洱源縣長期缺乏相關工作經費投入,古籍保護經驗匱乏,保護方法不科學,珍稀古籍圖書損毀遺失的現象較為嚴重。

如果任由其現狀發展,那麼這些歷史文化將會永遠淹沒在消逝的歲月中,造成難以彌補的重大損失。

為洱源古籍找到一個「歸宿」刻不容緩。

正在消逝的歷史

雲南省委宣傳部掛鈎洱源縣文化扶貧工作,開展了眾多的文化項目,許多幹部曾赴洱源掛職工作,現任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副主任鄒穎就是其中的一位。

2015年8月,鄒穎赴洱源縣掛職分管文化的副縣長,在對整個洱源文化工作的了解調研中,她發現洱源縣歷史文化保護基礎工作較為薄弱,特別是在古籍文獻的保護方面,損毀和遺失等問題十分突出。

「洱源縣要建設成為一個文化強縣,涉及到文化建設的各方面內容都應該做出成績成效。

在說自己『底蘊深厚』的同時,也必須要有『人、事、物』的支撐,如果對自身文化底蘊的挖掘不足,在對外界的宣傳推介過程中會顯得蒼白無力。

」鄒穎說。

據鄒穎介紹,項目組到洱源調研時發現,整個縣對古籍保護的意識較弱,古籍底數未經細緻統計模糊不清,而且古籍的保存也過於零散,相關單位古籍保護工作責任落實也不到位。

鄒穎認為,洱源縣在文化工作方面確實存在經費、人員投入不足的情況。

從1984年洱源縣圖書館正式成立後,直到1996年,圖書館工作人員才對古籍藏書進行過一次整理歸檔。

但是,由於整理人員技術方法的不科學,對一些古書進行的簡單修補實際上是對古籍的二次「破壞」。

「我們看到部分損壞缺角、面目全非的古籍,當時工作人員就是用紙粘點膠水貼覆上去修補,這種方法是相當不科學的。

」鄒穎說,「古籍作為當地文化的一個呈現,不是說簡單的修修補補,建一個新的古籍室,配幾個好的書櫃放進去就能達到保護的目的。

古籍保護工作與工作人員的保護意識緊密相關,它要求保護者必須懂得一些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否則整個工作的開展將僅僅局限於表面,無法持久深入地開展下去。

「搶救」歷史為時不晚

2016年6月,洱源縣把加強古籍保護確定為歷史傳統文化保護工程的主要內容,將《洱源縣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彙編》項目列為洱源縣圖書館重大項目,洱源縣圖書館與大理大學科技處、民族文化研究院合作組成項目組,共同完成項目籌備、申報和研究工作。

同時,《洱源縣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彙編》被雲南省委宣傳部批准立項為2017年度雲南省社科精品工程建設項目。

該項目從啟動到立項期間,雲南省委宣傳部多次協調雲南省圖書館、雲南省社會科學院、雲南省文史研究館、雲南大學、大理大學等相關部門、古籍志願者保護團隊和社科研究力量,組織古籍專家共同參與,幫助洱源縣加強古籍文獻的普查、挖掘、整理和研究等各項工作,由縣級圖書館對館藏古籍進行整理彙編,這在雲南省內尚屬首次。

鄒穎介紹說,古籍整理保護工作分為兩個部分。

項目組按照時間順序將古籍劃分成了民國前和民國後兩個階段。

民國以前的古書,以數字化的形式錄入到國家圖書館的管理平台,古籍的內容、著書年代都能在網上查到,一清二楚,實現了古籍資源的共享。

民國之後的圖書,由志願者整理歸檔,按照古籍分類標準完成目錄整理等基礎工作,同時掃描影印錄入電腦備份。

通過整理,在眾多古籍中,除《南詔野史》《鄧川州志》《浪穹縣誌》等地方史料,《元亨牛馬經》《錢通副手札》《滇詩嗣音集》《鶴陽新河詩集》等古籍圖書外,還有大量包括經史子集各種門類的古籍圖書。

其中《元亨牛馬經》《錢通副手札》等古籍為雲南省圖書館缺藏,從著作年代來看,跨越了明清至民國近四百年的歷史,對研究地區文化發展乃至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文化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據統計,截至2017年8月31日,洱源縣民國以前824部、4216冊古籍已全部錄入全國古籍普查平台系統,2731冊民國文獻已全部實現數字化錄入和存儲。

2017年7月,項目組根據專家組意見修改後,由大理大學全面完成古籍掃描、文本清點、編輯校對等各項工作,編制形成《洱源縣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彙編》。

11月,圖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通過編制這套圖書,我們想起到一個示範作用。

」鄒穎說,「把我們散落在民間的、沒有形成系統類別的古籍通過整理影印的方式給呈現出來,帶動整個社會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工作。

同時,匯集廣大研究力量,開展古籍文化的學術探索,真正把隱藏在古籍當中的內涵挖掘出來。

古籍保護的意義在於持續深入研究和利用,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據了解,項目組及相關部門還將繼續關注和支持洱源的文化建設,組織學者專家積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研究,同時藉由此次項目的實施,不斷完善雲南歷史文化研究團隊的隊伍建設,不斷讓更多的學者參與進來。

正如雲南著名學者張文勛在《洱源縣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彙編》序言中所寫道,「對文獻古籍進行研究,使之發揮社會教育作用,使子孫後代都培養出一種慎終追遠、不忘歷史的道德規範,這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後人負責。

」(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尋找洱源古籍的「歸宿」

一個由眾多學者及志願者組成的項目組,歷經2年多的時間,普查整理、研究錄入了6947部古籍資料。近期,這些珍貴的古籍文獻被影印整理成《洱源縣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彙編》一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廣州大典》4月30日首發

信息時報訊 (記者 周秋敏 實習生 張利萍 通訊員 穗宣) 昨日,《廣州大典》十年編纂總結會在廣州召開,會議由廣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甘新主持,廣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建華,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樹...

文獻是桂學研究的基石

文獻是社會發展的記錄,是地區、民族、群體興衰的記錄。桂學文獻記錄了廣西社會發展的進程,是廣西悠久歷史的重要載體,也是研究廣西發展歷史的重要資料。回顧廣西歷史進程,探尋廣西歷史走向,離不開這些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