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探訪中國國家博物館之青銅盛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青銅

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發明。

它是紅銅和錫、鉛的合金,也是金屬治鑄史上最早的合金。

青銅發明後,立刻盛行起來,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青銅時代。

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銅錫合制的青銅器物,簡稱「銅器」。

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出現併流行於4000年前直到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

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

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

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

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

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製工具越來越少。

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

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

這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一。

今天隨著老豬的鏡頭,走進中國最高階博物聖殿--《中國國家博物館》。

用照片展現青銅帝國的精華,用照片帶你穿越歷史,觸摸那些中華之精髓。

打卡點:北京.長安街.國博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系列二 青銅盛宴。

婦好青銅三聯甗

通高:68厘米,長:103.7厘米,寬:27厘米,甑高:26.2厘米,口徑:33厘米,底徑:15厘米,重量:138.2千克。

用途:蒸食器。

所處時期:商後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

該甗由並列的三個大圓甑和一長方形承甑器組成。

甑為圓形敞口,斂腹,腹兩側有牛首半圓形耳。

腹底內凹,有三扇形孔。

口沿下以雷紋為地,飾由二夔紋相對組成的紋帶,以扉棱相間隔,夔身上下飾以渦紋。

承甑器上有三個高起的喇叭形圈口,腹內中空,平底,下有六條扁矮足。

圈口周壁飾三角紋和雲紋帶。

器面繞圈口飾蟠龍紋三組,四角分飾牛頭紋。

四壁飾夔紋間以圓形渦紋,下飾大三角紋,均以雲雷紋為地。

承甑器中央圈口內壁、各甑內壁和兩耳下外壁均鑄銘文「婦好」兩字。

此器形制特殊,為商代青銅器中僅見。

婦好為商王武丁的配偶,是商朝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

此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用以盛物,下部為鬲,用以盛水,中間有箅以通蒸汽。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陶甗,商代早期出現了銅甗,但數量很少,到商代晚期有所增加。

商甗多為甑鬲合鑄,連為一體,甑上多立耳,甑體較深。

這種甗不僅見於中原,邊遠地區也有發現。

還有上下兩體分鑄可以分合的甗,一般為一甑一鬲。

晚商出現了一鬲三甑甗,3件甗聯為一體,故名「三聯甗」。

這件三聯甗,鬲身長如方案,面上有3個高出平面的圈口,體腔中空,平底下有六足。

甑敞口收腹,底有3孔以為箅。

全器花紋精美,上有夔紋、三角紋、雲雷紋等。

此器出土時案面有絲織物殘痕,腹、足有煙炱痕跡,可見為實用器。

這樣的甗可以同時蒸煮幾種食物,為後代的一灶數眼炊具的製造打下了基礎。

「王室的酒杯」——「婦好」銅方斝(jia)。

商(公元前1600-前1046)。

通高68.6厘米、口長25.1厘米、口寬24厘米。

斝是古代盛酒、溫酒之器,在某些特定的禮儀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斝在盛酒之後,婦好銅方斝氣四溢,能夠激起豪飲之興。

該斝口部為長方形,上有對稱的方塔形立柱,足呈四稜錐尖外撇,一側有鋬。

頸部和腹部分別飾夔紋和獸面紋。

據分析,方形之斝為高級貴族專用,一般貴族只能使用圓形之斝。

該斝鑄造精美,形體高大,更非王室專用莫屬。

後母辛青銅觥

通高:36厘米,長:46.5厘米,寬:12.5厘米,重:8.5千克。

用途:盛酒器。

所處時期:商後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

銅觥最早見於商代,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

形制可以分為四足獸形觥、圈足觥、方觥等。

此器由器蓋與器身兩部分組成,器身內底中部與器蓋內均鑄銘文「後母辛」,「後母辛」是婦好的廟號。

整器為扁長體,前窄後寬,為一站立狀四足獸。

首似馬,上有一對卷角,「臣」字狀目,前兩足為獸類奇蹄,長於後足,後兩足狀如鳥爪,有四趾,尾部作獸首鋬。

器紋飾精美,通體以雲雷紋為地,器蓋飾一龍,身尾較長。

前胸兩側與腹前端兩側各飾一夔龍,夔首向下,身尾上豎。

前足外側飾夔龍紋,腹後端飾有併攏的雙翅與下垂的短尾,後足飾羽翎紋,兩者應為一整體,以示禽屬。

此器造型奇特,寓意神秘。

盠青銅方彝

高:22.2厘米,口徑:14.2厘米,底徑:13.3厘米。

用途:盛酒器。

所處時期:西周。

器由器蓋與器身兩部分組成,器蓋為四阿式屋頂狀,中脊、四坡角均置扉棱,中脊正中有一四阿式短柱鈕。

器身為長方形,腹部兩側置有象鼻上卷狀耳,圈足較高,底緣外侈作階狀。

器身、圈足四轉角置扉棱。

器通體以雲雷紋為地,飾窮曲紋、夔龍紋、渦紋等。

器內壁鑄銘文10行107字,記述了周王冊命作器者之事,文中提及西周職官中的「司徒」、「司馬」、「司空」與軍隊編制中的「六師」、「八師」。

鴨尊

高44.6厘米、口徑12.7厘米,長41.9厘米,重6.6千克。

用途:盛酒器。

所處時期:西周(約前11世紀-前10世紀)。

這件青銅酒尊通體做成鴨形,尊口開於鴨背。

鴨的雙腳在前,後腹另出一足,與雙腳共同支撐全體。

商周時期的青銅酒尊常常做成動物的樣子,有象、犀、虎、牛、羊、鳳、怪獸等形狀。

中間2個留給大家猜是什麼。

獸面紋銅鉞

長:31.7厘米,寬:35.8厘米,重:4.9千克。

用途:兵器。

所處時期:商。

這件銅鉞形體巨大,兩面均透雕著張口怒目的人面形,眉、目、耳、鼻、口均突起。

直刃,雙穿,兩側有扉。

墓中還出土有銅鼎、斝、爵、矛、戈、鏃、斧、錛等,其中在一件銅爵和銅錛殘片上,都有「亞丑」銘文。

過去蘇埠屯出土的器物上也有「亞丑」銘文。

由於蘇埠屯村屢次出土「亞丑」青銅器,有人推測這裡可能是「亞丑」族的墓地。

據文獻記載,商末周初這一帶為薄姑氏所居,因此銅鉞等青銅器或即薄姑氏的遺存。

犧形銅尊

高29厘米、長31.5厘米。

用途:酒器。

所處時期:春秋。

這件尊整體呈獸形,立耳長豎,張口,口中有齒,長頸較粗長;體較長,下有四足,相對較短而細;身後有短尾。

獸背上連有豆形器,下部內束,似圈足;上部類似豆盤,外飾三角形窮曲紋。

獸身通體有紋飾,多為捲雲紋。

此尊繼承了西周時期動物形尊以寫實為主形態的傳統,僅在紋飾上有細微的變化,但其尊口很大,為以前所不曾見。

最早的通行證——鄂君啟節

鄂君啟節共出土5件,舟節2件,車節3件,合在一起則呈圓筒狀。

節面文字錯金,各有9 行,舟節163字,車節154字。

據銘文記載,其鑄造時間是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為懷王頒發給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啟於水陸兩路運輸貨物的免稅通行證。

銘文還嚴格規定了水陸運輸的範圍、船隻的數量、載運牛馬和有關折算辦法,以及禁止運送銅與皮革等物資的具體條文。

最美的武器——宋公欒(宋景公)戈

宋公欒戈,春秋時期兵器,全長22.3厘米,1936年安徽省壽縣出土,此戈有銘文6字,為錯金鳥篆體。

宋公欒即宋國國君宋景公。

象紋銅鐃

高:69.5厘米,銑距:56.5厘米。

用途:打擊樂器。

所處時期:商·越。

鐃與鐘的形制近似,不過鐃使用時器柄向下,置於器座上,而發聲的鐃體則向上。

鍾則是懸柄在上,器身向下,垂掛於木架上。

演奏時都是敲擊口部。

此鐃為單件,鐃腔體作合瓦狀,口緣微凹呈弧形,舞部中部有管狀甬,與腔體相通,甬上有旋。

鐃腔體外正中減地,飾浮雕式變形饕餮紋,目部飾雲雷紋。

饕餮紋四周飾雲雷紋,鼓部正中飾對象紋。

鐃腔體內壁鑄一象紋,其下又鑄銘文「祖辛」,是作器者先人的廟號。

此件銅鐃,敲擊起來聲音低沉,是銅鐃類器物中比較大型的。

戰國 錯金銀馬首形青銅輐 車轅飾件

高8.8厘米、長13.7厘米、管徑4.8厘米

這件銅轅飾呈馬首形,其頭、頸錯金飾捲毛紋、鱗紋,製作精美,是戰國時期錯金銀銅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西漢 彩繪雁魚青銅釭燈

大雁和魚身都是中空相通的,在大雁頸部,有子母口將其與身體相連;在大雁背部,有子母口將帶柄的燈盤與雁背直壁圈沿相連;在魚腹內,兩片弧形板將魚體與燈盤相連。

使用的時候,在大雁腹內盛水,油脂點燃時所生成的煙霧會通過魚腹收集,通過雁頸導入,最終吸附在大雁腹內的水面上,保證了室內空氣免受油煙污染。

這是一件兩千多年前的「環保燈」。

蛇紋提梁卣 春秋中期青銅酒器

通高50厘米,口徑24.4厘米,最大腹徑38厘米

該提梁卣直口,橢圓體垂腹,高圈足;弧形蓋,尖頂方柱抓鈕,龍首龍身提梁。

腹部以凸起的蛇紋和蛙紋為主,輔以竊曲紋和雙肩鉞紋;上腹兩邊各施一蛇紋捲曲向下,中間綴一浮雕蛙紋,下腹中部雙蛇逆行向上,與上腹蛇紋相呼應,直指蛙紋,形成四蛇戲蛙的圖案。

其紋飾淺而細膩,別具風格。

詛盟場面銅貯貝器 西漢1955-1960年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通高51厘米,蓋徑32厘米,底徑29.7厘米

此器出土時器內貯貝300餘枚,上鑄圓雕立體人物127人(殘缺者未計入),以干欄式建築上的人物活動為中心,表現了滇王殺祭詛盟的典禮場面。

此貯貝器器身呈筒形,腰微束,兩側有對稱的虎形耳,底部有3隻獸爪足。

蓋上鑄1間干欄式房屋及各種人物127個(未計殘缺者)。

房屋建築主要由屋頂和平台構成。

屋頂呈人字形,平台由小柱支撐,上面高凳上垂足坐著一位主祭人。

這位主祭人的周圍放置16面青銅鼓,其左前方和右側均為參與祭祀者,面前擺放著祭品。

平台左右兩側為椎牛刑馬、屠豕宰羊等場面。

平台之後有擊打青銅鼓和錞於的,有待刑的裸體男子和持器盛物的婦女等。

國家博物館,名不虛傳

不愧為國寶,不愧為青銅之光

件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你是一個來自遠古的夢,

穿越青綠的歲月遺落在炭河裡,

凝魂聚氣數千載,

永鑄青銅之魂。

系列二 青銅盛宴

謝謝觀賞。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喜歡請關注。

下一季更精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之重器一青銅器

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

愛上博物館之山西博物院的青銅精品

「五千年歷史看山西」。山西省博物館應該是山西文化的集大成者,不可不觀。博物館免費,人不多,並不需要網上預約,票是隨到隨領。當天的氣溫30幾度,正好躲進博物館,直到清場才出。屬於蹭涼一族。晉是春秋...

問禮四方——河北出土商代青銅器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從夏代冶銅開始,人類就向著青銅文明時代進發。商代青銅器製作技藝突飛猛進,青銅器的種類、器型、紋飾逐漸豐富,至商代中晚期,中國青銅器走向鼎盛時期。

華夏民族文化起始——青銅器

中華文化開始的地方,就是黃河、長江。在這片土地上孕育的中華文明。那麼,在這一期間,出現了什麼樣的令現如今都一直在傳承的文化,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青銅文化。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

北方青銅器——總有一款吸引你

北方民族青銅文化,起源於我國北方長城沿線少數民族地區,它覆蓋地域遼闊,文化內涵豐富,紋飾造型獨特,是閃爍在我國北方草原上的一顆明珠,北方民族青銅文化大約發展於商代至漢代時期,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