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為什麼一直不能開發?真相在這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

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

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

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地理環境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

驪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約25千米,南北寬約7千米。

傳說因此山山體像一匹驪色(黑色)的駿馬,因而得名。

驪山是在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隆起形成的地壘,海拔1000米左右,斷層錯落,山巒與溝壑相間,構成了一條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並由此發育出了一道道河流。

秦始皇帝陵就位於驪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積扇上。

這一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

這段山脈左右對稱,林木蔥鬱,谷峰相問,山體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狀似盛開的蓮花,帝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猶如蓮蕊居於正中。

以當時的實用角度和後代的風水觀念來看,此處均為設置陵園的理想之地。

在秦始皇陵東側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

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

"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

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

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

此外,在陵園東側,有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

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

《三秦記》載:"酈山西北有溫泉。

"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

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

"依山環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徵。

布局結構

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千米。

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

摺疊

仿建咸陽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陵園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

以封土為核心,秦始皇陵有內外兩重城垣,城垣四面設置高大的門闕,形制為三出闕的屬天子之禮,是帝國頒布政教法令的地方。

宏偉壯觀的門闕和寢殿建築群,以及六百多座陪葬墓、陪葬坑,一起構成地面上秦始皇陵的完整形態,而這種形態,顯然模仿的是秦都咸陽的宮殿和都城格局。

摺疊

構造特點

整個陵園可分為四個層次,即地下宮城(地宮)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為內城、外城和外城以外,各各主次分明。

陵園的核心是地宮。

秦陵地宮位於內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當於秦始皇生前的"宮城"。

其次是內城。

內城是秦陵園的重點建設區,內城垣內的地面地下設施最多,尤其是內城的南半部較為密集。

內城北半部的西區是便殿附屬建築區,東區是後宮人員的陪葬墓區。

這種布局清晰地說明:內城南部為重點區,北部為附屬區。

而南北兩部設施的內涵,均屬於宮廷的範圍。

再次是外城,即內外城垣之間的外廓城部分,其西區的地面和地下設施最為密集,南、北兩區尚未發現遺蹟、遺物。

這種布局說明外廓城的西區是重點區,其內涵為象徵京城內的廄苑、囿苑及園寺吏舍。

與內城相比,顯然居於附屬地位。

最後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區。

有三處修陵人員的墓地、磚瓦窯址和打石場等,北邊發現有陵園督造人員的官署及酈邑建築遺址,屬於最次級邊緣的地位。

摺疊

陵區布局

整個陵園由南北兩個狹長的長方形城垣構成。

內城中部發現一道東西向夾牆,正好將內城分為南北兩部分。

高大的封冢坐落在內城的南半部,是整個陵園的核心。

陵園的地面建築集中在封土北側,陵園的陪葬坑都分布在封冢的東西兩側。

形成了以地宮和封冢為中心,布局合理,形制規範的帝王陵園。

秦始皇陵園的總體布局與其它國君陵園相比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布局上體現了一冢獨尊的特點。

過去發現的魏國國君陵園,其中並列著3座大墓,中山國王陵園內也排列著5座大墓,秦始皇陵園內只有一座高大的墳墓,充分顯示了一冢獨尊的特點。

而其它國君陵園的布局則顯示了以國君、王后、夫人多中心的特點。

這一區別正是秦國尊君卑臣的傳統思想在陵寢布局上的反映。

二、封冢位置也有別於其它國君陵園。

其它國君陵園大多是將封冢安置在回字形陵園的中部,而秦始皇陵封冢位於內城南半部。

有學者認為這是按照"以西為上"的禮制安排的。

從陵園總體布局來看,始皇陵封冢並不在西半部。

封家圍起於陵園南半部的原因正是封家"樹草木以象山"的設計思想決定的。

三、陵室嚴密的防盜系統。

秦始皇陵的地宮中有防盜機關,其中暗弩有明確記載,司馬遷在《史記》記載:秦始皇陵中設有暗弩,當盜賊進入秦陵觸動機關時,就會被強弩射死 。

與暗弩配合的機關還有陷阱等等。

盜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會掉入陷阱中摔死。

此外,秦陵地宮中有大量的水銀,水銀蒸發的氣體中含劇毒,無孔不入防不勝防。

摺疊

墓穴結構

從已發掘的秦始皇陵遺蹟看,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這一點,非建造廣闊的墓室難以如願。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

"提到了中羨門、外羨門,應該也有內羨門。

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

據考古勘探,以及對墓道兵馬俑位置的判斷,專家認為,秦始皇陵的朝向為坐西向東。

這是一個奇特的布局。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卻採取了坐西向東的格局。

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如何漢文在《贏秦人起源於東方和西遷徙情況初探》所論,秦人是上古時代在齊魯淮海一帶的氏族部落,發祥地在今山東境內的萊蕪泰山附近一帶 。

他們認為由於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勞動、生活過的地方,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因而採用面朝向東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

相反,堅持秦人起源於西方的學者,如呂振羽主張秦與周原屬同一氏族,是由夏族發展而來的 。

秦人採用"頭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顯他們來自中國西部。

無論"東方說"還是"西方說",有一點是不變的,即秦朝歷代王陵和秦始皇陵都採取了坐西向東的葬式。

主要建築

摺疊

城垣

秦始皇陵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

內城呈矩形,周長3840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內城裡即為封土所在。

外城呈矩形,周長6210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

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1974年7月,在陵園外城東門附近初步調查了門闕遺址,出土門礎石和石條等建築遺物。

8月份對內城的系統勘探,訂正了1962年調查時認為內城是方形的認識,經實測內城形狀是南北大於東西的長方形。

摺疊

封土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

《漢書·楚元王列傳》載:"秦始皇帝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里有餘"。

漢承秦制,秦時一尺約為現代23厘米,五十丈即約115米。

秦時一里為414米,五里約為2070米,封土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當初的規模,(另一資料:封土初高120米,"高大若山")。

可是經過兩千多年的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剝削,現存的封土比原來的封土縮小了很多,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

摺疊

地宮

秦陵封土下面就是地宮,地宮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築都是以地宮為中心。

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

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

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

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

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里,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考古系教授段清波介紹,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探測,地宮就在封土堆下。

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

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

摺疊

宮牆

2003年11月29日,秦始皇陵考古遙感與地球物理技術成果驗收會在北京召開,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宣布,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

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

宮牆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厘米厚,相當精緻和堅固。

在修建宮牆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牆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牆,若箭能插進牆體,修好的宮牆必須推倒重建。

宮牆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現封土下33米,整個牆的高度約30米,非常壯觀。

在土牆內側,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道石質宮牆。

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

這種宮牆是前所未有的發現,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稱為"秦陵式"。

摺疊

宮殿群

城門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

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殊特。

201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園的內城西北部勘探發現了一處長方形的十進式院落的龐大建築群,猶如紫禁城,總體上南北長690米左右、東西寬約250米,面積達17萬平方米,為北京紫禁城1/4。

這處規模龐大的宮殿建築群雖然僅僅保留下了牆基部分,但其格局基本完好,對研究人類古代皇宮史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

寢殿便殿

在秦始皇陵封土以北發現三組大型宮殿建築群遺址,南北長約750米,東西寬約250米,占地面積18.75萬平方米,建築密集,規模宏闊,是陵園的禮制性建築即陵寢建築遺蹟。

甲組宮殿遺址位於陵墓封土北部偏西53米處;距離原先封土的北邊沿僅有10餘米,是一座近似方形的大型地面建築。

南北長65米,東西寬55米,面積3575平方米;建築四面有散水,並繞有環廊,高出環廊1.2米的方形台座上為主體建築。

遺址上部覆蓋有殘碎瓦片及紅燒土、灰土等。

根據已知情況分析,這座建築結構是重層、瓦頂,中心建築為雙層或三層的大型建築。

乙組宮殿建築遺址位於甲組的北側10餘米處,向南距離陵墓封土北邊沿130米,西邊與內城西牆相鄰。

此遺址東西長240米,南北寬20米,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

遺址內有6座建築基址由東向西分布在一條直線上,而且面積從東到西逐漸增大,呈梯次形,大者有1000平方米,小者只有60餘平方米。

其中有的建築規格較高,裝飾華貴,設有環廊和散水;有的建築基址內出土了彩繪俑頭殘片及鐵鋌銅鏃等兵器。

丙組宮殿建築遺址位於乙組北側僅2米處,南邊距離陵墓封土150米。

遺址內共有4座建築基址,東西向做橫一字形排列,成為一個建築組群。

建築基址內出土有鋪地及貼牆用的大批青石板,有瓦當、板瓦、脊瓦、筒瓦等建築材料,錛、鍤、鑿、鏟、鋪首、栓板等鐵質器物,陶井圈、陶灶門及殘銅器等。

瓦當背後的半圓形筒覆扣於房脊的一端,瓦當遮住脊部的檁頭,既起到防朽保護作用,又具有美觀裝飾的作用。

在丙組建築遺址以北,還有大批的建築基址,並有石子路面、成排的石下水道及大量的碎瓦、紅燒土等遺物發現。

分布情況好像與乙、丙組建築遺址一樣,也是由多座基址作東西向排列成組群。

從而和甲、乙、丙三組一起構成由南向北一組組的大型建築群。

這批建築群可以籠統地稱為秦始皇陵的陵寢建築。

文獻大多記載,陵園內建立寢殿的制度創始於秦始皇時代,如《獨斷》所記:"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於墓側,漢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稱寢殿"。

秦始皇陵園內的寢殿、便殿規模宏闊,寢殿內應當與漢代一樣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

陵園內發現的飤官遺址,是掌管寢園祭祀供應膳食的處所。

而且和漢代一樣,每日都要為寢殿上食及薦新物,並有專人理被枕,像對待活人一樣照料始皇靈魂的日常生活。

考古歷程

根據考古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

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傭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千米。

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餘件。

1962年,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千米,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

1974年1月29日,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

1974年7月,秦始皇陵園的第一支考古隊進駐工地。

1980年初,地宮南牆出土。

1979年到1982年間,封土西側與北側的墓道及東側的五條墓道相繼被發現。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約20米的一座陪葬坑內,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20世紀考古史上發現的結構最複雜、形體最大的古代青銅器。

其中一號銅車馬為雙輪、單轅、駟馬系駕,總重約1.061噸。

二號車通長317厘米、通高106厘米,總重量為1.241噸 。

它重現了秦始皇銅車馬鑾駕出巡的真實面貌,被譽為"青銅之冠"。

1985年後,除兵馬俑外的陵園考古工作因故擱置,直到1995年3月,為配合臨馬公路的拓寬工程,在距封土北邊沿130米處,清理了由6組形制不同的大型建築構成的陵寢遺址。

1996年至1997年間,在內外城之間的東南部又發現了一座面積達1.3萬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1998年7月對新發現的大型陪葬坑進行了試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鎧甲,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10月,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合作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陵園開始進行有計劃的考古發掘保護和全面的勘探工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秦始皇陵墓」遺址規模之秘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轟動世界的地下陵墓

地宮位置 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說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而據史料記載——秦皇陵建築的核心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

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墓,面積相當於8個故宮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

秦始皇留下9個謎團之一:巨大陵寢神秘莫測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

秦始皇陵的千古秘密

中華大地有萬千至今無法破解的秘密。距離西安市向東25公里有一座風景秀麗,山勢高聳的山峰。這就是驪山,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驪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約25千米,南北寬約7千米...

九個秘密構築的地下王國——秦始皇陵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

秦始皇地宮真實面貌,專家 不可思議

秦始皇地宮,即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

秦始皇陵墓竟是全球千年古墓鼻祖?

【科技訊】5月10日消息,秦始皇陵墓竟是全球千年古墓鼻祖?近年來在全球出土了眾多的神秘古墓,令人沒想到的是秦始皇陵竟然是千年古墓的鼻祖,是全球千年古墓中最古老的千年古墓,秦始皇地宮十分的豪華,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