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地宮真實面貌,專家 不可思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秦始皇地宮,即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

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獻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始皇初繼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目前我們還沒有能力完全揭開秦始皇陵的真面目。

地宮位置

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

有的說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而據史料記載--秦皇陵建築的核心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

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

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里,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

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考古勘測

--"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

"段清波介紹,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

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準足球場。

地宮植物

摺疊

奇異現象

中煤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院環境所工程師周小虎給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區氣溫降至零下12攝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結果,而在封土堆南牆外的石榴樹卻凍害嚴重,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差別特別明顯。

"牆外的土壤未經擾動,而封土堆土壤的結構和含水量則已發生改變,又因為牆內地下存有地宮,才使得土壤相對溫度較高,從而造成植物長勢的差異。

"周小虎解釋說。

摺疊

宮牆墓室

在這次勘探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

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

"在修建宮牆的施工中,為了檢測用泥土夯實的宮牆是否堅硬,施工人員會站在遠處用弓箭射牆,若箭能插進牆體,修好的宮牆必須推倒重建。

"段清波說,宮牆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厘米厚,相當精緻和堅固。

"超出我們預想的是,宮牆頂面甚至高出了當時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現封土下33米,整個牆的高度約30米,非常壯觀!"在土牆內側,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道石質宮牆。

段清波說,根據探測,發現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

"關中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卻完好無損,這與宮牆的堅固程度密切相關!"

"這種宮牆是前所未有的發現!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稱為'秦陵式'。

秦陵式宮牆對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動作用,現在還無法預知。

"段清波說。

地宮防水

除了宮牆,研究人員發現在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說,長約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實是堵牆,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之大讓人難以想像。

"阻排水渠設計相當巧妙。

秦始皇陵園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落差達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了墓室不遭水浸。

"段清波說,《史記》中記載的"穿三泉"中,"三"其實是個概數,其實應該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

段清波風趣地說:"秦人太聰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也不過是按照這套辦法來解決水浸問題的。

防腐防盜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

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

如果這被證實,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也是個新發現。

"劉士毅說。

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

而且汞是劇毒物質,大量吸入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毒死盜墓者。

物探同時還發現,地宮中有石質墓室的存在。

東西墓道

以前曾有媒體報導稱,考古人員用鑽探方法在封土東邊發現了5條墓道,封土西邊北邊也各找到1條。

在昨日的驗收會上,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澄清說,根據這次探測結果,除了東、西各一條墓道外,其餘則是一些陪葬坑。

從商周到漢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為4條,分別貫穿東南西北4個方向,這是尊貴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普通官員和百姓的墓道為一條或兩條。

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應為4條,但當前卻僅僅發現了東、西兩條墓道。

這一發現在昨日會上引起專家的極大關注。

"意料之外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來就是個怪人!"段清波說,秦始皇在位期間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像:統一中國,統一貨幣,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園和龐大的兵馬俑陪葬坑……"秦始皇腦子裡在想些什麼,誰都說不清楚。

這位生前驕橫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後留下的陵墓必然會撲朔迷離。

"段清波說。

據悉,此次探測一期工程完成後,二期工程還將對陵墓深入研究。

神秘莫測

千百年來圍繞著秦陵地宮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曾以30萬人盜掘秦陵。

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隻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

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三國時期,寶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給名曰張善的官 吏,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出自始皇陵……這類神奇的傳說更是給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驪山腳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墳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宮。

封土北側有寢殿禮儀建築群、飼官建築群,封土外有兩道長10千米的內外城垣,封土周圍及東、西、南、北側分布著數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園封土、地宮、內外城垣形制及其禮 儀建築和布局都不同於先秦任何一座國君陵園。

這座帝陵陵寢規模恢宏、設計奇特。

陵園工程之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記錄秦始皇陵的是史學大師司馬遷。

他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留下160個字的記錄。

《史記》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

"以當時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

1961年當地文管本測量的高度為43米。

筆者1982年在8383部隊工程兵戰士的 協助下,對陵墓封土再次進行了測量,測得結果是墳高55.05米。

後來航空測量的海拔高度也與之相近。

可見兩千餘年來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多。

封土底邊為長方形。

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占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

當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座時,陵園工程也隨之開始了。

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

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

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趙世家》)。

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 也是生前營造的。

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

陵園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臨死時還未竣工。

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

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

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

初步奠定了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

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這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

《 史記》記載:"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

"經過數10萬人9年多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主體工程。

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工程的最後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工作。

儘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 個工程最後仍然沒有竣工。

當年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

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千米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

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秦二世這位未經風雨考驗的新皇帝驚惶失措,情急之下召來群臣商討對 策,他一副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了"為之奈何"的哀求。

一陣沉寂之後,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兵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驚魂未定的二世皇帝當即迎合,拍板決定由章邯直接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起義軍。

至此尚未完全 竣工的陵園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設計者不僅精心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對陵園總體布局的設計更是頗具匠心。

秦始皇陵園以高大的封冢為中心,封冢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門。

東門位於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規模最大。

內城除北牆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

尤其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於封冢之南,蔚為壯觀。

幾千年過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於驪山腳下,當年那長達10千米的內外夯土城垣早已殘缺不全。

如今能看到的只有內城西牆殘存的一段城牆。

那一座座宏偉的地面建築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遭到項羽的焚燒,在殘存的廢墟上,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陵寢建築 群遺址,規模宏大,集中分布於封土北側、內城西半部。

在封土西北的內外城垣之間還發現一處地面建築群。

據清理的三組房屋建築基址來看似為飼官建築。

飼官建築遺址的南北兩側還有幾組尚未發掘的地面建築,其規模也相當可觀。

20世紀60年代之前所有關於秦始皇陵的推測只能停留在文獻記載與傳聞的基礎上。

1974年3月29日,當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的幾位農民一钁頭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之時,它們立刻震驚了世界。

這一驚人的發現,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紗的一角。

地下"王宮"的九大未解之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始皇陵的最大突破 能抗住8級地震

秦始皇地宮之迷 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

轟動世界的地下陵墓

地宮位置 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有的說墓室約一個足球場大,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而據史料記載——秦皇陵建築的核心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

秦始皇陵墓地道陰兵之謎:秦陵地宮在哪裡

秦始皇陵位於臨撞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市約37公里,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麼選位在這裡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

未解之謎系列之秦始皇地宮

秦始皇地宮,即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製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秦地宮最早的歷史文...

深度解析: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挖了的秘密,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帝的統治者,其生平事跡以及死後陵墓都成為了考古學家們重點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有關秦始皇陵墓的種種猜測,以及駭人聽聞的未解之謎,近年來更是得到諸多史學家的激烈辯論。

世界探秘系列之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揭「秦始皇陵墓」遺址規模之秘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墓之謎,為什麼不挖,真的有水銀嗎

摘要:民間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地宮在不在驪山?專家使用遙感和物探方法進行探測,確認地宮就在秦陵園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神話電影電視劇裡面也是這樣寫的,呵呵。墓室是否完好?考古隊的探測結果表...

秦始皇陵可能已被盜?何時才能打開

最早記載秦始皇陵地宮中情形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最早記載地宮被盜的也是《史記》,劉邦在兩軍陣前當面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當然,認為地宮沒有被盜掘者也有理由...

秦始皇秦陵地宮曝光,秦始皇屍體疑遭腐爛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陵從公元前二四六年秦始皇十三歲開始營建,前後三十八年時間動用數十萬人力。根據近幾十年的考古調查勘探,發現其陵區總面積達五十六平方公里,主體工程包括地宮、城牆、從葬坑等...

超級大帝之秦始皇陵墓,橫掃全世界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

文明探源|秦始皇帝陵再揭秘

秦漢大一統時代,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社會縮影的都城及都城縮影的帝陵,奠定了此後兩千年中國都城和帝陵文化傳統。從秦與西漢帝陵的規劃布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