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編輯背後的故事丨這本低調的書為什麼能逐漸走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最近,鄭嘉勵老師的新書《考古的另一面》正式出版發行,一個看似嚴肅的話題,一個簡單樸素的封面,讓不少人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就是「低調」。
然而,就是這樣一本「低調」的書,在上市後卻受到了許多讀者的關注與喜愛,在咱們廣西師大出版社的微店裡,這本書創下了單日銷量的新高;在杭州的悅覽樹24小時書房,一場圍繞著這本書的讀書會吸引了眾多讀者的到場;許多人的朋友圈,還曾被一篇錢江晚報關於這本書的推介帖子所刷屏……
這是一本記錄考古第一線生活的書,有關懷,有趣談,有思考,有溫情……這本來自考古第一線的學者型散文生活實錄正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今天,師太君請來了這本書的責編張曼,讓她來和大家講一講這本書編輯背後的故事。
這並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型著作
Q:每一位編輯和每一本書的相遇都是一種緣分,您當初拿到這本書的書稿時,是怎樣被其打動的呢?
A:我相信每一位編輯在最初選擇一本書稿的時候,一定有他(她)的理由,就像我當初選擇《考古的另一面》時,其實是一眼看中了那精美的水墨插圖和揚之水老師所作之序。
Q:是的,書中的水墨插畫確實非常精彩,是否可以跟讀者們具體介紹一下咱們書中所選用的水墨插圖嗎?這些插圖吸引你的地方在哪裡呢?
A:這本書中所選用的水墨插圖是海寧市博物館金雪女士為本書特意精心繪製的,作者在這本書的後記中有提到。
它吸引我的地方是所有的插圖都有一種意境美。
因我本人其實是膽小的,考古的題材第一時間並不能引起我的興趣,提到考古我腦海中自然而然出現的就是掘古墓之類的畫面。
但看到這麼精美的插圖,第一時間便感覺拉近了距離。
Q:除了您所提到的插圖,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和文字,是否也可以向我們介紹一下呢?
A:這本書是考古學著作中難得一見的趣味性非常濃厚的雜文集,綜合了田野、讀書、考古、歷史、個人情感、生活體驗等多種元素,共分五輯:觀物、石語、冢書、行路、談藪。
題材多樣,行文冷峻,情理兼具,自成一格。
除了精美的插圖、豐富有趣的內容,作者的文字也比較雅謔,因此我當時就決定接下這本書稿了。
Q:作為一本以「考古」為題材的圖書,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些嚴肅,難以接近,那麼在您看來,這本書的亮點主要體現在哪裡呢?
A:首先,正如前面我提到的選稿理由,這本書是著名學者揚之水老師作序;其次,這是一本來自考古第一線的生活實錄,書中所述內容都是作者鄭嘉勵老師本人多年的考古實踐所得;最重要的一點,雖然本書和嚴肅的考古相關,但是它並不是嚴肅的學術型著作,而是由一篇篇形式全新的趣味性非常濃厚的學者型散文組成。
Q:您所說的趣味性,在這本書中主要體現在哪裡呢?
A:我覺得本書的趣味性體現在很多方面,往往化為細節,需要讀者用心去發現。
比如,《兩處墓地》一篇,作者在一處被盜挖過的墓地進行考古挖掘,在那裡工作了兩三個月,但收穫很少。
「聽同事說,他們那邊收穫頗豐,文物大量出土」,作者說:「我不羨慕,我這邊也是大量出土——只出泥土。
」其實就很有趣味性。
但要注意到的是,作者在以戲謔的語言表述一件事情時,其實是在反諷,讀者應能體悟到這一點。
就是這種文風表面上是有趣的,但是其實暗含了作者的一種冷靜的思索和對事情的看法,趣味背後的東西才是我們應該關注並思考的。
他的文字看似樸實,卻是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推敲
Q: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想必您和作者有過不少接觸,他給您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A:就我和作者的接觸,覺得他是一個很嚴謹的人。
雖然他的文字看似樸實,其實卻是經過反覆推敲的。
給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其實是我和作者關於文字修改的一些爭論。
作為編輯,我們在對書稿進行處理加工的過程中難免會做一些改動,但鄭老師對每一處改動都很重視,並且反覆與我探討。
鄭老師幾乎對我的每一處的改動都做了批註,很詳細,然後發給我。
當然,我也會再一條一條解答,再發給鄭老師,鄭老師有不同意的,再標註出來發給我。
這個過程花費了我們很多天的時間,但是探討結束後,我對鄭老師可以說是肅然起敬,這是一種對自己和讀者都很負責任的態度,現在已經很少人能做到這樣了。
Q:正如作者樸實無華的文字一般,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十分素雅,這也是作者的想法嗎?
A:是的,鄭嘉勵老師的文字樸實無華,一如他對封面的要求,簡單、乾淨、素雅,最好去掉腰封后,封面上一點宣傳和商業的痕跡都沒有。
事實上,鄭老師在將書送給朋友前,一定會先扯去腰封,使這本書以最簡單、質樸的樣式出現在朋友眼前,由此也可見出他本人之真性情。
因此,當你一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首先感到的一定不會是新奇、刺激,而是平淡。
而這平淡,擁有很深摯的動人的力量。
這本寫「考古」的書,字裡行間中充滿了人情與關懷
Q:再來具體聊一聊書中的內容吧,這本書當中有哪些地方給您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書中像「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上班就等於上墳」這樣的段子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在此無須贅言了,其實我想說的,只是這本書特別感動我的地方。
雖然作為這本書的編輯,我應該對這本書進行客觀、全面的介紹,但我亦是萬千讀者之一,此時只想任性一把,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的讀者,來談談我喜愛的那些部分——人情和關懷。
作為一名一線考古工作者,作者常年都在野外,因此與他聯繫頗多的往往都是當地的農民。
在與他們的相處過程中,每一個互動的細節都顯示出濃濃的人情味。
其中,《好柴火》一篇給我的記憶尤深,書中作者與房東老陳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的房東老陳,祖祖輩輩居住在明招山附近的上陳村,見我愁眉苦臉,深表同情,說:「主要是你來得不是時候,現在大家都燒煤氣了,沒人上山砍柴,想當年,滿山遍野光禿禿,墳頭多少,一目了然。
」
「是啊,剃得跟禿子似的,工作起來,是方便很多。
」我說。
老陳說:「我們這地方,山好水好柴火好,過去是出了名的。
實不相瞞,我們家當年窮啊,二十歲分家時,連個鍋蓋都沒有,生火做飯,也要等我大哥、二哥先用完,就這麼一個鍋蓋,大家輪著用。
」
「反正我們這邊不缺柴火,浪費點沒啥。
」我說話,從來陰陽怪氣。
「你這話有道理。
當年,我們是窮,可是山好水好柴火好,田地離家門口又近,乾田地活,生產隊從來不用自帶冷飯。
為了一口熱乎乎的大米飯,永康的女人都願意嫁過來,我們這地方,過去從來沒有打光棍的。
」
我的女房東,項氏,永康人,在一旁忍不住插嘴:「吹,接著吹,嫁給你,這輩子就沒享過一天清福,當年真是瞎了眼。
」如今的永康是著名的「中國五金城」,大小企業,遍地開花,而這邊,依然是一畝三分的好田地,漫山遍野的好柴火。
老陳看看我,嘿嘿。
不知大家看完這段話的感受如何,我看完後卻是發自內心地笑了。
對話就是這麼樸實、自然,甚至用作者自己的話說,有點「陰陽怪氣」,但讀起來又如此親切、有趣,恐怕只有常常身處考古第一線,才能有這樣獨特的經驗吧。
Q:好山好水好柴火,一個鍋蓋三家輪著用,對話中洋溢著的人情味確實令人倍感親切。
那關懷呢,你覺得書中哪裡能體現出來?是否還可以和我們再分享一段?
A:書中有一篇文章,標題是《一個清代女人的墳墓》,我覺得這篇文章就很好地體現出作者一種對曾經的同類發自內心的關懷:
一小時過去,墳墓挖完了。
裡頭啥也沒有,除了一副尚未朽盡的骨架,從頭到腳,零零落落。
看上去,這是個清代的女人,墓壙中沒有隨葬墓誌,沒有人確切知道她是誰。
這是一顆自天際划過的流星,破碎的墳塋,只是流星曾經真實存在的證據。
她來過這世界,然後離開,如同蒲公英飄零於風中。
把墳墓挖得這麼深,寧靜地安息,是你的夢想麼?然而,百年後的挖掘機,摧毀了一切。
參觀的人搖頭嘆氣,紛紛散去。
有人憤憤不平,說這個清朝的窮光蛋,也不埋點什麼,這麼熱的天,既浪費我們的時間,也辜負了博物館的工作;有人神色凝重,好像領悟到了什麼,說這個清代女人真可憐,在今天還要被挖出來折騰。
在觀眾散場之後,民工們領取工資之前,他們把墓內的骨殖撿拾起來,裝在一個塑料袋中,擺在路邊。
我說:「我們找個清凈的地方,把骨頭重新掩埋吧。
」有人說話了:「你看看,這裡哪有清凈的地方,我告訴你,這邊的每幢房子都值幾百萬、上千萬。
」說話的人,是民工頭。
我認為他的意見是正確的,這裡的房子確實很貴。
但我堅持說:「拜託了,我們最好還是想辦法找個地方吧。
」
民工頭是個爽快人,說:「沒問題,你說吧,辦這件事,多少錢?」
老實說,我喜歡這樣的交流方式。
談錢,是最不必不好意思的,任何事情說到這份上,也就意味著可以搞定了。
作者並沒有因為常年從事考古發掘而變得麻木,反而由此產生了一種更為深切的關懷,這種關懷,來自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思考和對當前人類的生存現狀的反思。
在從事考古工作的同時,不斷地思考和寫作,並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進一步向更廣闊的社會、人生、制度、文化等推進,最後以樸實無華的句子出之,在使讀者感到親切、純樸、自然、愉悅的同時亦有所思考,是作者最珍貴的一點,也是本書常常令我感動的地方。
而除此之外,書中還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等待挖掘,那就要靠細心的讀者您來發現了。
延伸閱讀
《考古的另一面》
鄭嘉勵 著
著名學者揚之水作序,張立憲《讀庫》傾情推薦。
這是來自考古第一線的生活實錄,一種形式全新的學者散文,以人文關懷為依託,以興趣為嚮導,帶你去體驗不一樣的考古生活,去發掘考古的另一面。
本書是考古學相關著作中難得一見的趣味性非常濃厚的雜文集。
綜合了田野、讀書、考古、歷史、個人情感、生活體驗等多種元素,這組文字雖題材龐雜,卻有其共同點,那就是以說古代物事為主,且通常取材于田野生活,這也是本書最具獨特性的地方。
該書已在我社微店首發
長摁二維碼即可一鍵購買
(若無法識別 也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 2016年7月新書書訊丨用一本好書拂去夏日的炎熱
※ 人文社科聯合書單丨6月份國內一批優質好書來襲
※ 鄭嘉勵:我是一個考古工作者,上班也就等於上墳
-END-
廣西師大出版社 出品
如需轉載註明出處
歡迎各類微信公號聯絡合作
合作請聯繫 微信號 bbtstar
考古筆記, 安放今人鄉愁
考古人是怎樣工作的、現場搶救的出土文物是如何保護的、怎樣看待古代平民墓冢的歷史價值……日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鄭嘉勵帶著新書《考古的另一面》在杭州市悅覽樹24小時書房進行了讀者分享會,...
鄭嘉勵要跟你侃侃《考古的另一面》
這些天,有一個段子火了,不知道你玩過沒?比如,有上千萬粉絲的博主@我的前任是個極品,在微博上轉發了: 「我是一個考古工作者,上班也就等於上墳。」後面跟著各種造句: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上班等於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