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拿鋤頭「找東西」 的讀書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鄭嘉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的另一面》作者。

(受訪者供圖)

《考古的另一面》鄭嘉勵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武義南宋 徐謂禮文書》 包偉民、鄭嘉勵 編 中華書局2012年10月

深圳商報記者 聶燦

《考古的另一面》收錄的,是鄭嘉勵2009年以來所寫的雜文。

大致可分五類:「行路」篇,是考古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觀物」篇,以古物為由頭,個別篇章出以「科普」的面貌,實為第一人稱的抒情遣懷;「冢書」篇,是圍繞古代墓葬的寫作;「石語」篇,是圍繞古代摩崖碑刻的寫作;「談藪」篇,是雜談調侃類的文字,酸甜苦辣、百味雜陳。

鄭嘉勵表示,事實上,書中不少篇目界限曖昧,難以截然歸類,「這組文字題材龐雜,但多數有其共同點,那就是以說古代物事為主,且通常取材于田野生活。

對考古工作者而言,這是自然而然的。

「我所從事的工作,從根本上說,不能發財。

」鄭嘉勵感慨道:「道路是自己選擇的,樂趣是最好的老師,多讀書、多行路、多思考。

如果可能,寫點東西,生活也許會變得更有趣味。

1

動手動腳找東西的讀書人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能介紹一下您的求學、從業經歷嗎?

鄭嘉勵: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出生於浙江省玉環縣的農民家庭。

在1991年考上大學之前,我從未離開過玉環縣。

我的小學、中學,在家鄉完成。

父母的共同心愿,是希望我考個好大學,不再當農民。

我成績還行,否則念不了考古。

當年設有考古專業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所「名牌大學」。

但我對考古並無了解,知道的考古學家只有裴文中,就是發現北京人頭蓋骨的那位名家,教科書有載。

我的大學志願幾乎全是歷史學,但1991年被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錄取,卻是此前不曾想到的。

老師安慰我說,考古和史學是兄弟學科。

其實,現代考古學尤其是史前考古,與傳統史學很不相同。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對考古的興趣源於大學四年的專業學習嗎?

鄭嘉勵:我對考古的興趣萌發於大學實習期間。

考古學科實踐性較強,好比介紹唐代瓷器的特徵,口說無憑,講得天花亂墜,別人也不明白。

若讓學生面對實物,上手觀摩,輔以指點,只要不太過愚頑,就容易有所認識。

課堂上的道理,過去不明白,在工地上竟然豁然明晰。

田野工作的最大好處,就是付出就有收穫,而且總能遇到新鮮的人和事,除了知識的收穫,更有生活的滋養。

1995年大學畢業,我進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直至今天。

考古人要在野外第一線,但是底子上又是讀書人,所以,我們自稱為手拿鋤頭「動手動腳找東西」的讀書人。

我每到一地,總是閱讀當地的舊縣誌和文史資料。

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吧。

考古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做學問的方式。

讀書,讓我們能夠在田野中發現問題;行路,確保寫出前人未有的唯一的文字。

2

考古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在您看來,考古是工作,還是生活?

鄭嘉勵:田野考古、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但都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考不考古、讀不讀書都一樣,生活才真正重要。

什麼是生活?這問題也許可以這樣問,什麼才是有意義的生活?

「意義」是個主觀的概念,人生意義是靠自己賦予的,我們追求的只是「自以為有意義」的生活。

考古這工作,給予我穩定的收入,即「安身」之本;學術給我意義感,即「立命」之本。

作為考古工作者,考古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

當然,別人完全可以不這麼看。

演員就認為,塑造角色是「安身立命之本」。

不能簡單說什麼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我母親至今認為,考古是吃飽了撐著的行當,也不妨礙她自得其樂的生活。

如果一定要找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那只能是糧食與愛情,與考古無關。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您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狀態是怎樣的?除了考古,您還有哪些小愛好?

鄭嘉勵:我理想的生活狀態,就是追求一種自認為有意義的、充實的生活,而且最好始終處在追求的狀態中,用套話說,就是「理想,永遠在路上」。

我不期待那種所謂「永遠無憂無慮」的生活,那跟一潭死水無異。

我的業餘愛好,過去很多,現在較少,主要是音樂,流行的、古典的。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能透露一下您的朋友圈嗎?朋友們有沒有受您的影響,成為考古或收藏達人?

鄭嘉勵:我的「朋友圈」,主要有三類人:一是學生時期的同學;二是文博界的朋友,主要是浙江各地文博系統的友人,與他們有工作的聯繫,也有志趣相投者;三是史學界的,主要是杭州、上海、北京各高校的宋史學者,宋元時期的歷史和考古,是我有興趣的領域。

很多人表示對考古有興趣,只是個假象,他們是對CCTV的「探索發現」、《盜墓筆記》描繪的「誇張的考古」有興趣,當我告訴他真正的考古工作狀態,人們未必真有興趣;我不搞收藏,在我所關注的研究領域,考古報告、學術期刊披露的考古材料、中外博物館的藏品,已然夠用,無需關心私家藏品。

3

不是「科普讀物」,更不是學術讀物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想通過寫作,從考古學家變身為作家嗎?

鄭嘉勵:我的寫作,純屬「業餘」,也無將自己「搬進文苑」的意思,我不是任何級別的作協成員。

只是有話就說,無話就擱筆,如此而已。

我在報刊上開專欄,朋友也幾乎不給我期限和數量的壓力。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考古的另一面》是如何誕生的,你怎麼評價這本書?

鄭嘉勵:我的寫作,取材於考古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加以提煉而成。

當然,我於文體、文字的個性,是有追求的。

《考古的另一面》面世之初,有點爭議,有人認為這是一本「怪書」,文體曖昧。

有考古同行甚至質疑:一個專業的考古工作者,卻不描述自己的本職工作,比如發掘了哪些古墓、遺址?又無學術創見、重大發現,寫它作甚?

這是因為朋友誤讀「文本」的緣故。

考古工作者的寫作,通常只有三種類型:一是材料性的考古報告;二是研究性的學術論文;三是普及性的科普讀物。

《考古的另一面》不屬於上述的任何一類,這是文藝性的文字,所有文字都烙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這不是「科普讀物」,更不是學術讀物。

這是第一人稱的抒情遣懷,借考古的酒杯,傾訴我對歷史、現實、生活、人情世故的看法。

活潑的「文體」、散漫的題材,與考古職業「嚴謹、刻板」的公眾形象,形成強烈的「違和感」。

這種「違和感」容易引起誤讀,但這正是我所追求的東西。

有個細心的讀者,指出小書中共有31處涉及古墓,卻無一處提及出土文物的特徵和價值。

全書唯一提及的發掘經歷,竟是一座空墓。

作為職業的「挖墓人」,與讀者反覆探討的問題,只是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在面對古墓時,應該抱持怎樣的態度?是的,我就是想跟讀者交流我對古物、古人的態度,討論古物與今人情感、趣味和思想的連接之道。

稀薄的學術性、濃郁的文藝性、深沉的人文性,就是我追求的「文本」特徵。

其實,我也寫過「考古發掘記」之類的文字,比如《雷峰塔地宮考古發掘十周年紀》等,因為考古發現本身的轟動性,這類文本雖然很簡單,但容易贏得讀者。

但是,我不想那麼寫,寧可寫一點「不衫不履」的文字。

4

很多朋友樂意跟我一起往鄉下跑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創作《考古的另一面》時,有哪些收穫?

鄭嘉勵:這樣的寫作實驗,對我來說,是有價值的。

作為考古工作者,如何嘗試著以寫作的方式,尋找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點,考古行業與公眾之間溝通的平衡點。

首先,考古探索未知的領域,是「向外」的知識追求,但是,「向外」的追求,須有「向內」的面向,即有助於自身精神世界的豐富、人生境界的提升。

我的寫作遠未完美,但是初步呈現了考古工作在豐富個人生活領域的多種可能性。

其次,我從事的「封閉」的專業工作與公眾有溝通的必要。

考古作為一門人文科學,只有知識的傳播是不夠的,還需要以情感打動人,並予人以趣味的共鳴、思想的啟迪。

我嘗試建立起考古工作者與公眾之間情感、趣味、思想的連接,我的寫作遠未完美,但畢竟初步呈現了兩者連接的多種可能性。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作為一本記錄考古第一線生活的書,《考古的另一面》有關懷,有深度,也很有趣,您是怎麼做到的?您是一個有趣的人嗎?

鄭嘉勵: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趣」的人。

我在金華武義縣考古發掘時,很多人樂意跟我一起往鄉下跑。

朋友說,遊山玩水、考察古蹟時,聽我胡說八道,很有意思。

我們作文時,心裡裝有讀者,追求「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的統一,語言簡潔、準確、平實。

這些都是初中語文的要求,也是作者的本分。

當然,在內容和思想方面,則不必太過遷就讀者,努力做到自己怎麼想,就怎麼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筆記, 安放今人鄉愁

考古人是怎樣工作的、現場搶救的出土文物是如何保護的、怎樣看待古代平民墓冢的歷史價值……日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鄭嘉勵帶著新書《考古的另一面》在杭州市悅覽樹24小時書房進行了讀者分享會,...

每個考古事件背後,都站著活生生的人

因為一句自我調侃——「我是一名考古工作者,上班等於上墳」,很多人都知道浙江有個研究古墓葬、平常還寫點雜文的考古工作者鄭嘉勵。3月10日晚,他攜新書《考古四記》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做《考古與公眾...

武義「文物大講堂」開講考古故事

近日,由縣文化局主辦、縣文物保護所承辦的「文物大講堂」在青創茶咖舉行。活動邀請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和40餘名文博愛好者共同分享《考古四記》。分享會上,鄭嘉勵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位於武...

盜墓小說里看不到的硬知識 都在鄭嘉勵的金句里

「每個人都是沒有辦法左右自己的命運的,風水就是抓住了人性中最深層也是最悲哀的一個問題,越有身份的人,越害怕失去的人,越在乎風水,朱熹也不例外。」「死亡是一個人一生最大的節日。」一位考古工作者的新...

鄭嘉勵要跟你侃侃《考古的另一面》

這些天,有一個段子火了,不知道你玩過沒?比如,有上千萬粉絲的博主@我的前任是個極品,在微博上轉發了: 「我是一個考古工作者,上班也就等於上墳。」後面跟著各種造句: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上班等於上學...

一座普通古墓葬背後 有著怎樣的戲劇化命運

上周,鄭嘉勵有一本新書《考古四記》正式上市。鄭嘉勵是誰,如今應該不需要再搬出「考古界的網紅」、「我是一個考古工作者,上班也就等於上墳」這樣的段子來介紹他了。自從去年出版了考古散文《考古的另一面》...

還原考古的一線實景

作者:馮佳雨 《考古四記:田野中的歷史人生》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先生的新著。鄭先生是考古專家,主要從事浙江地區宋元考古、瓷窯址考古的調查、發掘與研究,尤其是對宋墓的調查和發掘。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