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8400年前的原始村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石磨盤、磨棒。
石核。
內蒙古文物考古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我區進行大規模的文物考古工作,最早發掘了察右前旗集寧路、遼中京、和林格爾土城子等古城遺址,其後又相繼發掘了朱開溝、老虎山、廟子溝、三座店、白音廠汗、秦直道、陶卜齊古城、雲中古城、遼上京古城、集寧路古城、南寶力高吐、魏家窩鋪、二道井子、元上都等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址,還發掘了包頭漢墓群、小板申漢墓、涼城毛慶溝墓地、察右後旗鮮卑墓、土城子古城墓葬、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遼耶律羽之族墓、寶山遼墓、遼祖陵、吐爾基山遼墓、砧子山元墓等墓葬。
在我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中,陳巴爾虎旗崗噶墓地、化德縣裕民遺址等入圍中國社會科學院「六大考古新發現」,正鑲白旗北魏時期貴族墓葬、多倫縣遼代貴妃墓等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通過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區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及各個歷史時期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已建立,中國北部草原考古學文化體系基本形成。
從上世紀後半葉至今,烏蘭察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工作對內蒙古中南部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序列研究起到了引領作用,這一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隨之建立。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烏蘭察布市涼城縣發現的石虎山遺址距今6800—6200年,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其文化內涵包含仰韶文化中早期後崗類型和半坡類型農耕文化的典型特徵。
化德縣裕民遺址的發掘,把烏蘭察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活動時間提前了2000年左右,該遺存的文化內涵具有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特徵,以狩獵和採集為主要的生產方式。
同時也是內蒙古中南部草原地區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蹟。
——編者
骨錐。
裕民遺址出土文物
在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公里處,有一座非常古老的原始村落,由三面山丘環繞著,北南向緩坡,呈簸箕形狀。
這座距今8400年前、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古村落遺址於今年初入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這也是內蒙古中南部草原地區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裕民遺址。
陶質片狀器。
出土器物5000餘件
5月中旬一天,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驅車從集寧出發,前往裕民村探尋這個古老的村落遺址。
遠遠望去,裕民遺址坐落於丘陵山地間,東部緊鄰山坡腳下的沖溝,正南向起伏連接一個小山丘,其東、西兩側為溝、坡之地。
據參與裕民遺址考古發掘的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李恩瑞介紹,遺址中南部被沖溝侵蝕。
南部山下500米處,有一條東西向季節河流。
東部有2條沖溝,其中1條在多雨的季節還有少量的泉水滲出。
遺址周鄰的山頂、山腰均裸露出原生山石的坡面,水土流失嚴重。
從遺址沖溝中的斷面和探方剖面觀察,這裡主要分布著黃砂土、灰褐砂土、黑褐砂土。
遺址分布於山間低凹的坡地東部,南北約80米,東西約60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
隨著遺址地表坡度向南,只見各地層堆積逐漸變厚。
據李恩瑞介紹,地層厚60—280厘米不等,分為5層:第一層為表土層,第二、三層為衝擊堆積形成,第四層為自然形成的文化層,包含有少量的小陶片、打制石器、獸骨等,第五層為次生土,第五層下為生土。
「裕民遺址考古發掘共發現房址14座,灰溝1條,墓葬1座。
遺址發掘出土遺物數量相對較少,主要出土於第四層的下部和房址內的填土中。
共出土器物5000餘件,其中大部分為石器,較少的陶器、骨器。
」李恩瑞說。
「石器主要為打制石器和少量的磨製石器,打制石器有半圓形石鏟、片狀砍砸器、矛形器、三角狀石錐、刮削器、片狀器、石葉、石核、石球等。
磨製石器有磨盤、磨棒、磨石、石斧、石錛等。
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的石料廢片。
陶器出土可復原器形極少,多為較小的陶片,主要是夾砂黃褐陶、夾砂黑褐陶,質地疏鬆。
器類簡單,有圜底筒形罐、尖圜底釜、片狀器、敞口罐等。
骨器出土有骨鏟、骨錐、骨針、骨刀、骨鐮等。
另外,在部分房址內,較為集中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骨胳。
」
李恩瑞介紹說。
裕民遺址房址為圓形二層台半地穴式。
圓形二層台半地穴式房屋
裕民村落遺址規模不大,由20幾個房址組成,房屋依地勢坡狀分布,大小不一,房屋直徑280—400厘米,為圓形二層台半地穴式,房址中部有圓形地面灶,灶面的燒灰土堆積較高,部分灶面上放置有石塊。
在兩座房址中發現門道,門道為長條狀斜坡式。
「從房址的建築遺蹟看,房屋存在雙層立柱的保護或有保暖的功能。
」李恩瑞說。
在部分房址內,有多處用火的痕跡,未發現有灰坑。
從出土的大量獸骨和生產工具以及器形簡單、陶質疏鬆、陶胎厚、火候低的陶器來看,該遺址的人群具有原始性,以狩獵和採集為主要的生產方式。
房址遺蹟開口於第四層的灰黑色土下,此層土就是所謂的黑壚土。
考古專家綜合岱海、黃旗海、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等地區的環境研究成果,推斷該遺址的使用年代不會少於距今8000年左右。
據了解,在裕民遺址考古發掘中,應用科技考古的技術實驗方法,有植物浮選樣品分析、陶器殘留物澱粉粒樣品分析、遺蹟土壤樣品植矽體澱粉粒分析、動物骨骼樣品鑑定分析、剖面環境樣品光釋光年代氣候背景分析、人骨樣品碳、氮同位素分析等。
各項實驗工作正在進行中。
經植物浮選樣品分析,初步發現有小米和蒿類籽。
動物骨骼有蚌、雉、鳥、狗、狼、馬鹿、梅花鹿、狍、獐、野兔、野馬、野驢、野牛、聖水牛、野豬等。
家畜為狗。
裕民遺址房址內出土的動物骨骼。
裕民遺址。
出土的人骨距今8400年
化德縣位於烏蘭察布市的東北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與河北省張家口市的三角地帶。
地處內蒙古高原,陰山山脈東北部支脈的邊緣地帶。
其北部及東北部與錫林郭勒草原相交,東南部與冀北丘陵相接。
境內多山,屬淺山丘陵區,丘陵與盆地、谷地、坡狀高原、山間窪地相交錯。
境內基本無常年性河流,只有水泊、湖泊和季節河,系屬北溫帶、乾燥草原地帶。
土質多屬微鹼性和砂質土壤,還有部分粘土和膠土,其中黃砂土、褐砂土分布最廣。
天然草場植被比較豐富,適宜半農半牧。
據自治區文物考古專家介紹,2010年,在配合集通鐵路複線工程建設中,考古調查意外發現化德縣裕民遺址。
2014至2016年,由內蒙古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化德縣文物管理所等單位聯合發掘。
發掘總面積約3750平方米。
項目協作單位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學技術中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南京大學地質與海洋學院、赤峰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等。
「該遺址被確定為距今8400年左右,屬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一種文化遺存,是內蒙古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考古學文化遺址,在中國北方草原發現這麼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比較罕見的。
」專家介紹道。
近期經過北京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碳十四測定,該遺址出土的人骨距今8400年左右,出土的獸骨距今8200—7800年。
由美國貝塔放射性實驗室碳十四測定房址出土的碳粒,經樹輪校正年齡,裕民遺址為距今8400年左右,標誌著裕民遺址是內蒙古現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裕民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早期,這一類的遺存分布於陰山東段以北的草原地區,填補了該地區的考古學空白,為內蒙古草原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譜系以及生業類型、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據了解,我區下一步將以裕民遺址文化遺存為起點,探索、發現、研究與其時空相關聯的遺存,尋覓北方草原地帶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脈絡。
(圖片由烏蘭察布市博物館提供)
內蒙古發現全新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8400年
內蒙古晨報全媒體平台消息(記者 張昊文)「從化德縣裕民遺址的遺蹟現象、石器、陶器組合綜合分析,該遺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還沒有完全體現,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處距今84...
8400年前的村落、2000年前的岩刻,一睹內蒙古的前世~
提起內蒙古就是無邊的草原和好吃的牛羊肉?那是你們不懂草原的厚重。從舊石器時代的「大窯人」,到新石器時代的「紅山人」,再到青銅時代的「夏家店人」,一直到後來的草原民族,世代繁衍生息,交往融合,形成...
化德縣裕民遺址入圍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本報訊(特約記者 李劍平 通訊員 李科)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此次論壇,化德縣裕...
化德現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市博物館、化德縣文物管理所近期在化德縣境內開展新石器早期遺址專題調查時,發現7處新石器早期遺址,其時代涵蓋裕民遺址文化時期至仰韶中晚期。 考古人員在對化德縣裕民遺址...
內蒙古化德縣發現八千年前村落遺址
裕民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1.25 公里處。遺址位於丘陵地帶,三面環山,南北向為緩坡,呈簸箕形狀,東部緊鄰山坡腳下的沖溝,南部與起伏的山丘相連,遺址中南部被現代沖...
誰說深圳沒有歷史?大鵬這個地方讓你認識7000年前的深圳
7000年前,深圳就是南粵文化中心。日前,深圳考古鑑定研究所所長任志錄、著名考古學者張一兵,以及《深圳古代史》一書作者陳海濱分別接受採訪時,介紹並解析了咸頭嶺文化。陳海濱認為,從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