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發現漢武帝兒子陵墓,專家:不是皇帝陵墓,堪比皇帝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採石工人在揚州市高郵市天山放炮炸石之後,有人發現工作地被出了個窟窿,不清楚情況的工人立刻上報了領導,隨後趕到的考古隊通過現場勘查,考古專家發現炸藥將古墓破壞的很大,經過專家的多次論證,經上級同意後開始對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一開始考古人員以為就是個不起眼的古墓,但隨著考古的深入,專家們發現這個墓穴獨特的構造似乎與常人不同,它就是古書上曾記載過得,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的墓穴「黃腸題湊。

這讓一行考古專家興奮不已,查找資料,挖掘陵墓的勁頭高漲。

隨著出土文物的增多,考古專家對墓中出土的文字經過了深層次的研究,最終確定墓主人是漢武帝的兒子——廣陵王劉胥夫婦。

據《漢書》記載:漢武帝第有四個兒子,而劉胥就是他的第四子,當年封為廣陵王。

史料記載,劉胥身材高大,體魄壯健,喜好遊樂,力能扛鼎,空手與熊、野豬等猛獸搏鬥,但因行為沒有法度,最終與帝位失之交臂,但他還是不甘心,一直覬覦帝位,在漢昭帝時,劉胥覬使女巫詛咒,漢宣帝即位後,劉胥又與楚王劉延壽私通書信。

五鳳四年,因詛咒漢宣帝之事發覺,劉胥自殺,封國被廢。

劉胥臨死前曾說過:「上遇我厚,今負之甚。

我死,骸骨當暴。

幸而得葬,薄之,無厚也。

」儘管劉胥本人慚愧地說不要厚葬,但其喪葬的規模依舊令人吃驚。


他的陵墓在古代曾經被盜過,黃腸題湊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專家們陸續在墓中發現了許多珍貴的古物。

其中包括了珠寶首飾,日常洗漱,床榻,衣褸等多方面。

另外,這座極具代表性的墓穴不僅占地面積大,而且選用的材質也是皇室才能用的金絲楠木。

「黃腸題湊」,是古代墓葬的一種葬式,只有帝王和諸侯才能「享受」。

所謂「黃腸」,就是柏木的中心部位,即去皮後的柏木。

而「題湊」,則是一種堆積的方式,是將木頭的一端按一定的方向拼湊而成的結構。

據介紹,目前我國僅出土有北京大葆台劉建墓、石家莊張耳墓等七座「黃腸題湊」漢墓。


而廣陵王劉胥墓中的「黃腸題湊」,以珍貴的楠木作構件,每塊題湊尺寸大小有別,四面企口高低錯落有序,塊塊緊扣,層層相疊,堅固細密,宛如魔方,放錯一塊,無法復原。

與全國出土的十座「黃腸題湊」墓相比,其用料之大,製作之精,結構之嚴,保存之好,確為驚世之作,是現存「黃腸題湊」式墓中級別最高的。


後來據考古人員回憶,當年古墓封土被揭開的那一刻,黃腸題湊逐漸露時,所有在場的考古隊員不約而同發出驚呼:「不是皇帝陵墓,堪比皇帝陵!」當地宮的楠木被挖出時候堆滿在地,考古隊有一位負責人開玩笑的說:「無比珍貴的的楠木啊,這個陵墓的發掘真是發大財了!」

天山漢墓發現後,有關部門進一步將整座墓葬進行了遷移復原,建立了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對全國各界人士開放,在當地也負有盛名,頗具影響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