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漢廣陵王墓博物館遊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利用最近的兩天閒暇特意去了趟揚州,而到達揚州的第一站就是「漢廣陵王墓博物館」。

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地處蜀岡古城遺址南側,該博物館所展出的是西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胥及其王后同塋異穴合葬墓,屬帝王級的「黃腸題湊」木槨墓,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是全國罕見的大型漢代墓葬之一,距令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漢廣陵王

廣陵王名為劉胥,是漢武帝劉徹第四子,元狩六年冊封為廣陵王。

劉胥身材高大,體魄壯健,喜好遊樂,力能扛鼎,空手與熊、野豬等猛獸搏鬥,但因行為沒有法度,最終與帝位失之交臂,但他還是不甘心,一直覬覦帝位,在漢昭帝時,劉胥覬使女巫詛咒,漢宣帝即位後,劉胥又與楚王劉延壽私通書信。

五鳳四年,因詛咒漢宣帝之事發覺,劉胥自殺,封國被廢。

漢廣陵王墓

漢代時,揚州為江南重鎮,因此漢武帝特意派了劉胥前來鎮守,而且還賜了王侯葬制「黃腸題湊」,可謂恩寵有加,而劉胥也花費了大量的民力、財力來營造這座墓,因此該墓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是全國罕見的大型漢代墓葬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造墓所用的木材,據專家推測,生長年限也近2000年,所以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木頭都是4000多年前的古物了。

「黃腸題湊」是帝王一級使用的槨室,等級最高。

使用"黃腸題湊",一方面在於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保護棺木,使之不受損壞。

所謂「黃腸」是指黃心的柏木,「題」是樹木向根部方向,湊是指按一定順序去排列。

所以「黃腸」指的是材料,「題湊」是指工藝,大體來說,「黃腸題湊」就是用黃心的柏木按一定的順序和方向堆砌為牆,將墓室包裹起來,起到保護作用,後來有了磚,墓室也逐漸採用了磚結構,因此這種墓葬形制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廣陵王劉胥墓中的「黃腸題湊」,以珍貴的楠木作構件,每塊題湊尺寸大小有別,四面企口高低錯落有序,塊塊緊扣,層層相疊,堅固細密,宛如魔方,放錯一塊,便無法復原,與全國出土的十餘座「黃腸題湊」墓相比,其用料之大,製作之精,結構之嚴,保存之好,確圍驚世之作,堪稱世界之最。

據專家透露,當初出土時連世上最薄的刀片都無法插入楠木結構的「黃腸題湊」式木槨,規模宏大, 結構嚴謹,南北長16.65米,東西寬14.28米, 面積約237平方米,摺合木材約545立方米, 在迄今我國發現的同類木槨中最為完整,極為珍貴。

漢廣陵王墓博物館

漢廣陵王墓博物館並不是漢廣陵王墓所在地,原墓地在距揚州45公里處的高郵市天山鄉神居山上,在上個世紀,由於當地農民開山採石,遂發現了這兩座木槨墓。

由於當地開山鑿石,造成山石鬆動,不利墓葬的就地保護。

1982年江蘇省政府決定將漢墓遷至揚州,用原墓構件、按原墓式樣重建。

1992年建成現在的漢廣陵王墓博物館。

原墓雖在高郵,但廣陵王當年的廣陵城就在蜀崗之上,至今保留夯土城牆,實際上如今安葬蜀崗是尊重歷史,也是讓這位王侯榮歸故里。

在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在博物館中的地宮中基本復原了原址的樣貌。

由於神居山漢墓的廣陵王劉胥的木槨墓深埋地下24米,遷來揚州後為再現當時深埋特點,同樣將展廳布置在地宮中。

走進中央展廳,迎面而來的是一團團暗淡的燈光,似乎將遊客穿越兩年餘年的時光,回到當年的那個時代。

再走幾步,映入眼帘的就是「一號漢墓」。

地宮的四周上方是棧道平台,站在棧道平台上便能居高俯視整個墓室:廣陵王墓是一個呈方形、沒有「屋頂」、木頭結構的「大房子」。

「房子」被縱橫交錯地分割成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房間」。

「房子」的中心是內槨,這裡是供墓主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分為「便房和棺室」。

棺室內放有彩色套棺。

據導遊小姐介紹,在1979年,該墓發現時,墓主的屍骨已被盜墓者拖出了棺外,棺內只出土了零星的金縷玉衣碎片,據專家考證,該慕早在東漢時期便已被盜,挖掘該墓時,墓室里還存有盜洞、盜梯等物件。

「房子」中,環繞內槨最外面的一層叫外藏槨,是婢妾等生活、居住的地方,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品。

第二層叫「黃腸題湊」,即墓槨。

該墓的「題湊」製作非常精細,連接結構十分講究,共有856塊「題湊」木,沒用釘子全是卯接而成。

第三層則是東廂房和西廂房,這裡是存放隨葬品的倉庫。

據廂房門上的題字「食宮」和「中府」,得知東廂放的是飲食用具,西廂存放的是生活用具。

出「一號漢墓」展廳沿石逕行百步,是「二號漢墓」,此墓為劉胥王后的陵寢,王后先於劉胥去世,因此也是先下葬。

該墓同樣也是「黃腸題湊」葬式,但規模略小於前者。

所不同的是,王后墓便房前有隨葬的陶馬傭等模擬送葬隊伍,為了體現出規模宏大的場面,陶俑採用了近大遠小的設計,通過透視原理顯示出送葬隊伍的規模宏大。

另外一個不同點是兩廂的排列,廣陵王墓兩側是有廂房用來放置隨葬品,而王后墓則是兩條木板架,用來放置物品,而為了方便下人取物,木架的兩側都有相配套的木梯。

墓室內燈光幽暗燈光,有一種神秘的氣氛,在仔細觀看二千多年前諸侯王在陰間的「奢華生活設備」,你會為漢墓的恢宏、龐大、沉重而驚異;你會為漢墓製作的精巧、考究、完整而稱奇;你更會為二千多年前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智慧而深深感慨。

「廣陵王璽」金印

這次參觀除了想實地看一下「黃腸題湊」外,最為關心的還是這顆金印,但看過後還是稍有遺憾的,因為它太小了。

該印以純金鑄成,製作精美。

印面呈方形,上立龜鈕,印面陰刻篆文「廣陵王璽」四字,在龜背上鑄有六角形圖案的龜背紋,金印重122.87克,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枚漢代諸候王金印。

在中國古代「王」和「玉」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通用,故玉璽上刻的是「廣陵王璽」,實際上翻譯過來就是:「廣陵王玉璽」。

一個「王」字,包含了「王」和「玉」兩個意思。

「廣陵玉璽」龜型金印出土於最後一代廣陵王劉荊的磚室墓中,現珍藏於南京博物館,是南京博物館鎮館之寶,乃無價之寶,據說,該印是於1981年2月在江蘇省揚州地區邗江縣甘泉鄉由磚瓦廠的職工發現的。

因為它太小了,所以回來後還特意查了些資料,原來各個時期的璽印尺寸都是不同的,其中最知名的秦始皇傳國玉璽尺寸大約為四寸,秦代每尺相當於現在的23.1厘米。

故傳國玉璽的大小相當於9.24厘米見方,高8.3厘米左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