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有真有偽,真偽皆除,何書能信?(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竹書紀年》有真有偽,真偽皆除,何書能信?
古史古歷,眾說紛紜,正確的做法,應是嚴密考證,去偽存真。
今之《竹書紀年》是《汲郡周書》《汲書紀年》等變版本。
《新竹書紀年》因其內容被後人錯解原意而被妄加修改,有假有真。
而《汲書紀年》是原作,故其內容較真實而全面,而後人將前人各書所引用古《汲書紀年》的部分內容,加以集中彙編而成,則為新《竹書》,已受後人污染。
《汲書紀年》是言周的最早史籍,是周代魏侯史官所作,後因秦始皇禁書焚史,此書難見天日。
直至晉咸和七年(公元319年),此書在汲縣魏襄王墓中出土,重見天日。
此時離秦焚書86年。
也有人認為是晉武帝成寧五年,公元279年十月。
後於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春開始整理,顯然有誤!
似乎應是:公元278年發現,公元281年開始整理,公元319年完工。
前後用了三、四十年!也有曰:「自晉武帝太康二年至惠帝元康元年的整理階段是用了20年!」
參加編譯人員有荀勖、和嶠、摯虞、束暫等人,因為竹簡所用戰國時蝌蚪文,而秦後此種蝌蚪文被淘汰,所以少有人識,翻譯很費時,竹簡用黑漆書寫,白絲線穿連,成冊後裝入竹筒,筒長二尺四寸,簡長二尺,一簡四十字左右,分為兩行,每行二十字,全部竹簡大約在十多萬字。
其後又多次被禁失傳,此書再次得見天日,則是距其後579年的太康二年(公元282年),至宋時又失傳。
此書之命運,真可謂「多災多難,得之不易,無價之寶,今之《竹書》皆是從古書引用中搜集匯成,故而漏寫誤改皆有之。
在魏襄王墓中同時出土的還有《穆天子傳》,現今所能見到它的版本也非原樣,因為時間久長,現今的《穆天子傳》變得有始無終。
將「犬戌送穆王赤鐵劍」以及「穆王食玉液而亡」 西王母告訴穆王在「距咸陽三十六萬里,有『三角面山』內含元氣,天帝所治。
」的內容均再喪失。
這些先秦古籍在出土時,其景其情,慘不忍賭,令人痛心。
我想考古歷史學家或歷史博物錧長如當時在現場話,看到如此愚眜犯罪行為,一定會被氣得當場拚命或昏死過去。
各種竹簡,約有數車。
眾多竹簡,被盜墓者當作火把照明,剩餘竹簡,四散流失田野荒郊及百姓家中當作柴燒。
漢武帝得知後,詔令收集。
幸好周之紀年較為周全,此乃不幸中之大幸。
雖然「汲郡收書不謹,多毀落殘缺。
雖其言不典,(但)皆為古書,頗可觀覽」 。
《穆天子傳. 序二》
然「存其書者,固可盡覽其古,」 而「證其事者,又安可不考其是非歟」 ?《穆天子傳. 序》
此次出土竹簡共有數十車,其中有《易經》二篇,分為上、下經。
其易爻、陰陽、卦卜與《周易》畧同,而繫辭則與之不同有異。
卦下易經與《說卦》有異。
另外此次還出土了自黃帝至周幽王的紀年及至魏安厘二十年事共十三篇,以及《穆天子傳》六卷殘片。
還有:《公孫段》二篇;《瑣語》十一篇;《緯書》二篇;《國語》三篇;《論語.師春》一篇;《梁丘藏》一書;《帝王封》一篇;《卦下易經》一篇;《易繇陰陽卦》二篇;《禮記》或為《爾雅》三篇;《大曆》二篇;《圖書》一篇;《雜書》十九篇;簡書因損而不識也有七篇;共七十五篇。
當然其最重要的是其中有十三篇是先秦紀年內容,對三代工程的研究探索有極髙的價值,不可輕視!其中較為祥細的是從周幽王被犬戎式所殺,至三國分晉之後,後用魏國記事體,直至魏今王二十年止,魏國被滅!
據《隋書.經籍志》雲,當時的《汲冢竹書》通行夲有十二卷,經唐末五代之戰亂,至宗代只剩殘夲三卷,到宋末連殘夲也難見,全都亡佚了!今日所見,多為新夲,大多是從其它古代史籍上摘引下來聚合體,故而分岐眾多,難以統一!
各種竹簡都為蝌蚪文,而此時離秦己許多年,無人為識。
後知秦之史官伏生能識,漢武帝便急忙召見,然此時伏生年高體弱,九十出頭,難以勝任,勉強為之。
由荀勖、衛恆相助,翻譯其文。
未料伏生早亡,衛恆遇難,再改由史官束暫整理。
蝌蚪文現時就更難見到了,幸好《繹史》一書中,編有一段《岣嶁碑文》,可供欣賞。
「伏生者,濟南人也。
故為秦博士。
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
帝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而受之。
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禍起,伏生流亡。
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
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山東諸大師,無不涉《尚書》之教矣。
」《史記》
「魏襄王墓中有銅劍一枚,長二尺五寸。
漆書皆蝌蚪文字。
初發墳者,燒簡照取寶物,及官收之,然「燼簡斷扎,文既殘缺、不復詮次」,「簡斷多焚,札文概殘,缺不復全」。
漢武帝時令史官衛恆考證,汲書未完而遇難,後有著作郎束暫述而成之。
」《竹箋紀年》。
《回天》卻認為:「如因所引《竹書紀年》(即《古本竹書紀年》)晚出伐紂之後千年,當時出土、整理情況如今也難知其詳,乾脆不信,也不算毫無道理」。
《穆天子傳》序二認為:「汲者,戰國時魏地也。
案所得《紀年》,蓋言魏恵成王之子,令王之冢也,而《世本》所言,蓋襄王也。
」
「周穆王北造崑崙之阿親,飲絳山石髓,食玉樹之實,而方墓乎汲郡」,《真誥》
我實在搞不明白《穆天子傳》,怎麼會到魏王墓中去。
而周穆王墓又恰在汲郡,看來魏王有盜墓元兇之嫌,或是周之後人為避秦火,保周史不斷,而將周史藏之於魏墓?或是所謂魏襄王冢就是周襄王墓?或者南鄭就是汲縣,故《緯書》稱周昭王為南昭王。
當今許多人對《竹書》中「堯德衰,舜囚堯,禹逼舜,啟殺益」存疑或是迷信!存疑者是對孔孟之道深有研究與感情,迷信者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餘!繼而一葉障目,對待古代歷史的真實性缺乏了信任,成了「盡信書不如無書」,哪有皇帝有福不享,讓三讓四?
現在的問題是這種「堯德衰,舜囚堯,禹逼舜,啟殺益」政治上失意者的反對派論調,是不是《竹書》唯一?看來非是!因為遠在其先的《韓非子.說疑》中就早已出現過,並受到了韓非子的強有力駁斥!
韓非子雖為法家,但也尊儒,不信「堯德衰,舜囚堯」,而信堯舜禹為三聖!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曰:吾聞韓子曰:『堯舜采椽不刮茅茨不剪,飯土餾,啜土形,雖監門之養不過如此。
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水放之海,脛無毛,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
即便在秦與先秦,堯舜禹都是正面人物,而且可歌可泣!
考古和盜墓有什麼區別
西晉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Fǒu Biāo)決定盜掘戰國時期的一座王陵——魏襄王的陵墓。不準的火把燃盡後,點燃了墓道里堆積的竹簡用來照明。這些竹簡年代久遠,不准不拿那些一碰就碎的,專拿最整的...
學者創建《竹書紀年》「資料庫」
內容摘要:新近出版的《竹書紀年考:竹書紀年與出土文獻研究之一(全三冊)》,全書1889頁, 199萬字。《竹書紀年考》是研究《竹書紀年》的出土、整理、考證、版本、流傳、真偽、性質與價值等方面的專...
「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叢書發布
中華讀書報訊近日,由中西書局出版的「清華簡《系年》與古史新探」叢書在清華大學舉行了發布會。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副主任趙川東、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鄧衛、吉林大學資深教授林沄、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