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賊「不准」的貢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准,人名,音讀為「否標」(不通丕)。

此人不知生於何年,死於何年,卻因在西晉初年干下了一件大事而聞名於世,並因此名載史冊。

事發於河南汲縣,一個月高風黑的夜晚。

那日,不准興致勃勃地來到了一座古墓邊,準備開始自己的工作。

是的,不準是個職業盜墓賊,以此為生,以此養家餬口,發財致富。

墓穴的入口被順利打開。

墓中漆黑,不准滿地劃拉了幾下,摸得一把竹片。

他將竹片點燃,正好可以用來它照明。

古墓示意圖

可惜啊,墓中並沒有見到滿心期待的金銀財寶,呈現在眼前的,是成片成捆的竹片。

竹片?墓主瘋了嗎?不准大失所望,因為對他來說,這些竹片除了當柴燒便毫無用處。

那麼,將這些竹片拉回去?不准才不會那麼傻呢,他又十分勤勉地將這成捆的竹片翻個底朝天后,終於找到了幾件還算值錢的東西。

沒白來,這就好。

至於這些成捆的竹片,不准心想,還理它幹啥!

出土的竹片

第二天,附近的村民們看到被打開的古墓和散落的竹片,立刻報了官府。

盜墓現場來了幾個官員,他們發現竹片大小一樣,數量巨大。

而且竹片上有字,字跡整齊。

於是,他們把竹片拾掇到一起,裝了幾車運走。

盜墓賊不准怎麼可能知道, 這批竹簡由汲縣運到京師洛陽,晉武帝命中書監荀勗、中書令和嶠負責整理。

竹簡長度為古尺二尺四寸,以墨書寫(或作漆書,亦即墨書),每簡40字。

官府整理工作馬上就展開了。

首先是排比竹簡的次第,其次是用當時的文字寫出釋文,最後是撰著提要。

通過對竹簡的研究,人們發現,原來盜墓賊不准挖開的墓,是戰國時代魏襄王冢,這些帶字的竹片,是前所未知的典籍。

因它是汲郡人不准在盜墓冢時發現,故這批竹簡被稱為《汲冢書》。

其中,《竹書紀年》是《汲冢書》中價值最大的史料。

而且,這些所謂的竹片,對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與長沙馬王堆漢初古墓所出古書近似,而竹書紀年的諸多記載也同甲骨文、青銅銘文、秦簡、《系年》相類。

《竹書紀年》共十三篇,敘述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按年編次。

周平王東遷後用晉國紀年,三家分晉後用魏國紀年,至魏襄王二十年為止。

此書開篇是以君主紀年為綱目,上下記載了89位帝王、1847年的歷史。

由此可見,是盜墓賊不准「妙手回春」,將這些震撼世界的古籍從地底下解放了出來,真是功莫大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和盜墓有什麼區別

西晉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Fǒu Biāo)決定盜掘戰國時期的一座王陵——魏襄王的陵墓。不準的火把燃盡後,點燃了墓道里堆積的竹簡用來照明。這些竹簡年代久遠,不准不拿那些一碰就碎的,專拿最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