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饒宗頤:現在要培養通人,太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肖偉光 張垚 鄭煒明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
當前,在世界大格局中,中華文化應該如何定位,又怎樣能做到交流互鑒?如何做好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如何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思享者獨家專訪百歲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請他對「新經學」之新、如何培養通人、怎樣看待「東學西漸」等問題談談看法。
饒宗頤 (1917— )廣東潮州人 ,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
著名國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
其學問幾乎涵蓋國學各方面,均取得顯著成就,還精通梵文。
代表作《敦煌書法叢刊》《殷代貞卜人物通考》《詞集考》等。
2013年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2014年9月獲得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
錢鍾書說他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心目中的大師就是饒宗頤」,金庸說「有了饒宗頤,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國外把他譽為「東洲鴻儒」「漢學泰斗」「東方達文西」,國內更有人把他稱為「第一國學大師」。
01
思享者:您曾指出,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踏上一個「文藝復興」的時代,我們要建立新經學。
您這個提法引起廣泛關注,您提出的新經學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何關聯?
饒宗頤:我所提的「新經學」 有助於建立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於重新樹立中國人傳統的、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使之成為中國人做人做事的常道,以達到天人互益的境界。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現在已不是科學或物質的問題了,近年我們這方面突飛猛進,物質生活甚至已有過猶不及的態勢,有些人開始價值觀混亂或扭曲了。
02
思享者:「新經學」新在何處?
饒宗頤:
「新經學」的「經」是經典的意思,接近於西方的古典學和人智學(anthroposophy)。
「新」主要「新」在三個方面:一是重新整理和研究,因為現在新出土了不少材料,要求我們做這個工作。
二是重新界定傳統的經的範圍,不應只限於十三經,而十三經里有些書要調整出去,如《爾雅》是訓詁類,可不列於經。
三是可擴大經的範圍至一些長篇而重要的銅器銘文、部分《逸周書》等,可以補充《尚書》,包括記言類的《國語》也可以入經,思想性的出土文獻可選一些入經,道家的書如《老子》《莊子》等,一些子書更自當列入新經書體系之內,甚至釋家的書如《壇經》等亦可列入。
03
思享者:「會通精神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
在分科之學越來越細的大背景下,我們應當如何繼承會通傳統?如何立足傳統學術資源、整合國際學術資源?」
饒宗頤:中國的傳統學問本就重視「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要求學者做通人,並非做專家。
這個「通」「究」之道要付出極大心力和極多現實上的自我犧性。
我的心得是,首先不要自我設限,保持廣泛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
可先從一個小範圍內的方面做起,如我年輕時先做方誌學和地方史,以家鄉潮州為研究對象。
從考古一直到文學、戲曲、陶瓷等都做,特別注重不同領域間的關聯性問題,這樣慢慢就越做越通了。
我也是這樣教學生的,但願意這樣跟著我長期做的人極少。
現在要培養通人很難!中外學界制度上都重視專家,這是受理工科的影響。
所以人文素質越發低下了,因為我們用了理工科的應用主義方法去培養文科的人才,結果是貌似專精而實際狹小,這還已是好的了,我還知道有不少粗疏而虛空的「專家」呢!學者可以先成專家,再追慕會通,終成通人,大概這樣一個過程是可以的。
04
思享者:「您如何看待近來漸成風氣的『東學西漸』?在世界大格局中,東方文化應當如何自我定位?中國文化應當如何『走出去』? 」
饒宗頤:外國漢學家對我們的傳統,興趣大著呢!只要肯真誠地交流,就一定可以整合。
最近的趨勢是漢學全球化。
西方漢學家們其實是有功於中華文化全球化傳播的。
但我們的學者面對交流,或是崇外自卑,或是武斷排外,缺少持平地、謙虛地、自信地與外國學者平等交流的態度。
希望年輕一輩這方面會做得更加好。
「東學西漸」也不是今天才開始的,古代就有。
我們還影響過歐洲的一些思想家,特別是法國的。
東方文化是世界人類文化的重要一環,源遠流長、不可或缺。
中華文化是一種傳播交流型的大文化,它早就走出去了,還帶回來過不少好東西。
我一直說文化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東西,中華文化從上古至今就是如此。
現在全球幾乎每個角落都有華人,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傳播得更好。
我主張我們要先確定自己的經典,然後以這些精萃為基礎與世界進行高端的、深度的人文精神層面交流。
05
思享者:「『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
』對於『國學』這個名稱,從錢穆先生開始至今,一直有不少人認為是不成立的一個概念,您怎麼看?」
饒宗頤:我是不太贊成用「國學」這詞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學」,我們不應獨占這詞而專有化。
再用「國學」爭議性只會更大。
我主張用「華學」,中華文化之學也。
華人已遍布全球,所以「華學」較合適,它超越國度,直指文化內涵,這樣將來我們新一代的學者可把已存在於外國的中華文化納入研究範圍。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享者工作室 肖偉光 張垚 鄭煒明)
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術出版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紀實光明日報記者 杜羽 羅容海「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數千年來,中華典籍文獻世代相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據《春秋左傳》記載,在...
饒宗頤先生的理論建設
作者:鄭煒明饒宗頤先生,字伯濂,又字選堂,號固庵,1917年生於廣東潮州,學問淵博,著作等身。先生治學雖以考證為主,但亦不乏理論建樹,現略述如下。華學與關聯主義的國學饒宗頤先生雖有國學大師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