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解讀《紅樓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今年是曹雪芹誕辰300周年。
恰逢其時,王彬先生的《無邊的風月》出版了,作為一種虔誠的紀念。
《無邊的風月》中的大部分文章,曾經先後在《文藝報》,小部分在《光明日報》上以專欄形式刊載。
此書意在釐清歷史語境,從「某些細部文化」入手闡釋《紅樓夢》,展現其作為經典文學作品的魅力。
而從民俗學的角度看,《無邊的風月》的寫作,體現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書寫」和「書寫的生活」的闡釋。
從民俗文獻的角度看,中國古典文學是非常有價值而又非常特殊的一類,因為它既源於生活,反映民俗,同時又經過作者的巧妙安排和藝術加工,不同於一般民俗志的書寫方式。
《紅樓夢》作為一部經典作品,其中有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描寫,給我們留下了一份清代風俗最豐富、可靠、活潑的科學資料。
如果我們把這些寶貴的材料加以探索,將會為後世民俗工作者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俗學理論,提供科學的紮實的基礎。
《無邊的風月》便是這樣一部試圖還原歷史語境,從民俗與文化的角度去解讀《紅樓夢》的力作。
作為一名文學研究工作者,王彬先生深感雖然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文化進入文學領域,但是文學與文化,尤其是經典小說中細部的文化關係,卻鮮有研究。
在《無邊的風月》中,王彬先生數次談到,雖然曹雪芹盡力避免因文致禍,但在很多細部的處理上,仍然留存有那個年代無法抹去的印記。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閱讀與理解《紅樓夢》,也必須將其放置於當時的生活背景之中,才能完整詮釋,否則終歸是一知半解而不得精髓。
因此,《無邊的風月》著意於從民俗與文化的視角去解讀《紅樓夢》,將其放置於歷史的語境之中,從生活中去解讀這部經典作品,通過這種解讀進一步體現《紅樓夢》的價值。
全書共由49篇文章組成,分別從不同的民俗與文化視角進行闡釋。
不僅視角新穎、獨特,而且又遵循了研究民俗生活的基本邏輯和規律。
《無邊的風月》所論及的對象,分別涉及物質民俗、歲時節日、人生禮儀,等等,闡釋了《紅樓夢》中的制度、器物、稱謂、服飾、建築、禮儀、官職、經濟中的種種細節,乃至一個稱謂、一個名詞,甚至是一句話,由此闡釋了《紅樓夢》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對《紅樓夢》故事時空的討論,重點終究落在了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從而完成了從文化細部開始,將歷史的與生活的點點滴滴鋪開,最終又回到《紅樓夢》的書寫方式與書寫意圖上來。
從文學轉型到文化研究,對我國傳統文學中的經典進行深度闡釋與解讀,《無邊的風月》具有獨特的示範意義,同時也為通過文學經典研究民俗生活,提供了寶貴而新穎的思考,為書寫與生活的探討提供了更為開闊的視野。
在一個復活了的歷史語境中,再去閱讀《紅樓夢》,對於讀者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奇妙之事。
而且,在文字上,此書典雅可誦,可讀性強,同時又加入了作者本人生動的生活經歷與創作感觸,自然會引發我們對《紅樓夢》進一步的思考而回味悠長。
( 《無邊的風月》已於2015年8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
堅守經世致用的學術傳統
中國古代學術有「經世致用」的傳統,文學研究自然也不例外。錢穆曾經對乾嘉以來的訓詁、考據進行深入反思,他極力反對那種「永遠是一些竹頭木屑之收藏,永遠無一間半架真建築」的「搜集資料」法。姚永朴針對...
文化細讀:北美學界明清傳奇研究的新模式
隨著新歷史主義的文化詩學(cultural poetics)的興起,以及文學研究領域內的跨學科、跨文化轉向,20世紀末以來北美學界對中國古典戲曲文學的研究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我們曾在《英語學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