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畫像磚的藝術魅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友冰

畫像磚不同於畫像石。

畫像石是以石為畫布,用刀代筆的繪畫,多見於墓室、石棺、石碑、崖墓等石質建築中。

畫像磚是模印有圖畫的磚,一般用來砌墓室。

其製作方法和藝術風格與畫像石不完全相同,但皆是在磚石的平面上先經過繪畫,然後再進行雕刻,一般都是淺浮雕和線刻的形式。

因此是介於雕刻和繪畫之間的一門藝術,又比較接近於繪畫藝術的效果。

雖然各個地區的畫像磚、石具有不同的風格,但在形象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節,依從大動勢來表現,造成強烈的氣勢,形成緊張的力度,從而構成了秦漢畫像磚、石所特有的奔放之美。

從繪畫角度看,它具備了中國畫的特點,以線條作為主要表現手法,是裝飾畫與浮雕、線雕相結合的產物。

由於石刻畫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繪畫那樣細緻描繪,也不能像雕刻那樣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畫難以對形象的細部及內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細膩的刻畫,所以它是通過外在的形體動作來反映所要表現的內容。

重動勢、重氣勢、重大體就成了這種藝術形式的共同特點。

秦代的畫像磚分大型空心磚和實心的扁方磚兩類。

主要發現於陝西臨潼、鳳翔和咸陽。

秦代畫像磚多用於裝飾宮殿府舍等地上建築。

秦代畫像磚畫面飽滿不留余白。

在手法上,以寫實為主,同時還能做到整體情緒與感情的表達。

更為重要的是,發展了線條的表現魅力,豐富了線條的表現技法,以線條自如地表現力度、運動和速度,成就著秦代繪畫的宏偉氣勢和古樸風韻。

可以看出秦代工匠已具有相當高的寫實水平。

漢代畫像磚和畫像石的興盛與漢代人厚葬的風氣密切相關。

漢代畫像磚主要用於構築墓室、裝飾墓室。

漢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

上至皇族貴戚、下至平民百姓競相攀比,在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哪個朝代像漢代人那樣將如此巨額的錢財花費在墳墓和陪葬品上。

隨著磚墓、石槨墓逐步代替木槨墓,磚石材料逐漸用於墓室建築,漢代貴族地主們開始在石面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

墓室石壁的堅固性,畫面保持的耐久性頗能滿足漢人厚葬的慾望,因此畫像磚、石墓得以產生和發展,畫像磚、石藝術也獲得了長足發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境之豐富,大有空前絕後之勢。

漢代是個承前啟後蓬勃向上的時代,其藝術作品在粗獷和質樸中洋溢著勃勃生機。

漢代畫像磚表現的內容以日常生活為主,如內容有割禾、製鹽、採蓮、弋射,以及飲宴、歌舞、車馬出巡等,也有少量神仙故事。

構圖富於變化,造型簡練生動,動感很強,如《弋射·收穫》磚上那驚飛的大雁,奔跑的小鹿,岸上射手用力滿弓的姿態、稻農持鐮刈谷彎腰割穗,高低起伏的韻律,岸邊的大樹,水中的游魚,隨風搖曳的荷花,皆動感十足。

畫像磚技法為陽刻線條、陽刻平面、淺浮雕等相結合。

一般用木模壓制,有的直接刻在磚上,有的施加彩色。

有方形和長方形等幾種,多數每磚為一幅畫面,亦有上下分兩個畫面的。

畫像磚中最成熟、製作最複雜的是模印拼嵌畫像磚。

做法是先將畫像分別模印在多塊磚坯上,入窯燒成磚後,再拼嵌在墓壁上。

古代模印拼嵌畫像磚,由在一塊單磚構成一幅圖像的畫像磚基礎上發展而來。

東晉時期開始出現由多塊磚所構成的龍、虎圖像。

南京萬壽村東晉永和四年墓中的龍、虎圖像,由二至三塊磚拼成。

以後磚數漸多,到東晉末南朝初,出現了由多達數十塊到數百塊磚構成的大幅畫場面。

如南京西善橋墓中的「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畫像磚。

墓內壁面,用模印畫像磚拼嵌成大幅磚畫,主要在東晉南朝時期,出土地分布於南京及附近的丹陽縣等地區。

拼嵌磚畫,內容除竹林七賢和榮啟期外,還有守門獅、披鎧武士、羽人戲龍戲虎、出行儀仗、騎馬樂隊等。

雕技純熟,畫面生動,線條流暢,構圖嚴謹,場面宏大,具有氣勢。

秦漢的畫像磚、石比起同時期的壁畫、帛畫、漆畫等藝術品不僅數量眾多,分布地區廣泛,而且大都完好無損。

漢代的畫像磚多分布於河南和四川兩省,其中四川最富特色。

這些地區是當時工商業發展最快的富庶地區,河南是四方交通的中樞,商品經濟非常活躍,四川地處一隅,早期為秦國所並,避免了戰爭過多的破壞,又有鹽鐵等天然資源和水運便利的優越條件,是當時的富庶之鄉。

同時這些地區又是達官貴族、巨商聚集之所,河南南陽是東漢光武帝的故園,封建達官貴族不少,豪強富商更多,他們無不修造規模巨大的墓室以使自己在地下繼續過生前的豪華生活,或者寄希望於羽化升天。

墓室力求華美,富於雕飾,堅固耐久,因此畫像磚、石藝術在這些地區最為發達。

近年來在陝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等地也有發現。

各地的畫像磚、石各具特色,或古樸厚實、或潑辣粗獷、或嚴謹樸素、或活潑清麗。

題材也很豐富多彩,歷史、神話中的故事人物,豐富多彩的各種現實生活,各種神龍仙怪、古聖先賢、孝子烈女、車馬出行、庖廚宴飲、樂舞百戲等皆有表現。

秦漢畫像磚、石藝術對以後魏晉隋唐的繪畫和雕刻藝術有著重要影響。

下面對主要產區代表作做一下簡介:

咸陽秦龍紋空心磚

西安墓葬出土了我國最早的磚雕作品,秦龍紋空心磚出土於咸陽的渭城區窯店鎮牛羊村秦咸陽一號宮殿遺址。

長100厘米,寬88厘米,厚16.5厘米。

紋飾均為細線陰刻,龍捲尾回頭,有四肢,有一璧,璧中心圓環中有一四葉花。

龍與璧,線與圓,布局和諧。

此紋飾空心磚在二、三號建築遺址和乾縣、淳化縣秦宮殿遺址也有發現,其紋飾為秦宮殿建築主題紋飾中的一種。

鳳翔宴享畫像磚

出土於鳳翔的秦代畫像磚,國內已無收藏。

相傳表現的是秦代貴族宴享場面,畫面分六層,一至五層畫面相同,表現宴享賓客的場面,第六層畫面是苑囿景色。

另外,1965年發掘的咸陽楊家灣西漢初期墓的兵馬俑坑內有回字紋和菱格紋方磚。

今藏於陝西省博物館的一塊侍衛瑞壁紋模印畫像空心磚,上面侍衛作雙手捧盾狀,狀貌頗威武。

上下邊框部位,印著魚龍嬉戲及菱格紋圖案。

在臨潼秦始皇陵附近,還發現一種模印幾何紋的鋪地方磚。

此外,在咸陽秦宮遺址,曾出土刻畫著龍鳳圖像及人面鳥身的畫像磚,線刻生動。

南陽新野畫像磚

新野縣境內多漢墓古冢。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這些漢墓中出土了大量漢畫像磚。

和南陽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一樣,是研究我國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的寶貴文物。

新野漢畫像磚大多為空心,泥質陶燒,黃灰色或青灰色,做工精細,古樸典雅。

博物館有大量的漢畫像磚,其中較有藝術特色的有:雜技戲車、車騎出行、舞樂雜技、泗水取鼎、西王母、青龍白虎等畫像磚。

雜技橦車畫像磚

1988年在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樊集村出土。

磚長61厘米,寬32厘米,畫面為表演走索等項目雜技。

被文物專家稱中國最早的車上雜技圖(又名雙索戲車圖),該畫像磚分為兩部分:下部為出行圖,主車駕兩馬,馭手執轡,主人端坐,前有導車和導騎,橋右兩小吏屈身恭迎,出行圖上方,一人持杖追逐兩獸,右上方二人持劍格鬥,拱橋下一人蕩舟。

上部則是著名的雜技橦車表演:兩輛車上各樹一橦,前車橦上一人握橦平撐,橦頂端一人悠然蹲踞,左手拽一人腳踝,右手拉一索,後車上一人正在緣橦,車、橦、索互相牽連,表演者在兩輛車子的奔馳晃動和繩索的搖曳起伏中做高難度動作,絕妙的表演表現出驚人的技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雜技的精華所在。

先秦時期,中國已經出現了高竿表演,漢代稱之為「緣橦」或「都盧尋橦」。

秦漢時期,都盧人散居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到馬來半島一帶,以善於表演緣橦而著稱。

漢代雜技表演者從都盧藝人那裡吸收了一些緣橦技巧。

最初的緣橦表演,橦是立在地面上的,後來發展成為「額上緣橦」。

在山東沂南漢代畫像石中有這樣的場面:一名表演者以額頂橦,橦上部裝橫杆和圓盤,3名演員在上面做鳥飛狀或倒掛。

在漢代圖像中,還有一根橦上可以攀上9名表演者的畫面,猶如群猿攀木,緊張熱烈。

當然難度最大的還是這種車橦表演,晉代陸翽撰的《鄴中記》就有關於雜技橦車表演的記載:「設戲車,立木橦其車上,長二丈,橦頭安橫木,兩伎兒各坐一頭,或鳥飛,或倒掛」。

漢代辭賦中也有關於橦車表演的描述:「戲車高橦,馳騁百馬,連翩九仞,離合上下。

或以馳騁,覆車顛倒」「突倒投而跟掛,譬隕絕而復聯。

忽跟掛而倒絕,若將墜而復續」。

過去都認為是文學的誇張,是作者的豐富想像。

橦車表演可變的因素太多,因而有些專業人員也曾對畫像所描繪的表演場面產生質疑,認為即使現代的雜技表演者也是很難做到的。

新野縣樊集村出土的雜技橦車畫像磚證明了這一技巧在漢代確實存在,因而是研究中國藝術史不可多得的原始史料。

月神羽人畫像磚

寬32厘米,殘長62厘米,河南省博物館收藏,東漢作品。

這塊畫像磚上的圖案是一隻長著人頭的大鳥,人頭上盤著高髻,頸部生出向前捲曲的長長羽毛,鳥身上可看出雙翅和羽毛。

鳥身內有一內凹的圓形,中有一隻蟾蜍和一株桂樹,這是在表現傳說中的月亮。

鳥周圍有二星閃爍。

這隻神鳥,是伴隨著西王母的月神。

月神畫像磚採取東漢流行的模印技術印製,浮雕效果強烈,遺憾的是右輪廓已殘。

(據國學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徐州漢畫像石:體會劉邦故里「大風歌」的遺風

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桑梓故里,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近一個世紀以來,徐州地區發現的大量漢畫像石、漢畫像石祠堂、漢畫像石墓葬,為國內外學者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圖像資料。徐州漢畫像石已經成為歷史學、考...

中國花鳥畫史初探——秦漢花鳥圖像(二)

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多民族大融合的國家,其藝術的種類和形式是多樣的,由於漢國力的強大使得其藝術也出現渾厚厚重、博大雄健的特點。其最主要的藝術形式是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以及帛畫。畫像石:畫像石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