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國畫像磚的文化和歷史,網友:可謂是鬼斧神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畫像磚龍車圖
畫像磚的起源
畫像磚起源於戰國時期,盛行於兩漢,多在墓室中構成壁畫,有的則用在宮室建築上。
畫像磚主要用木模壓印然後經火燒製成,也有的是在磚上刻出紋飾。
畫面的表現形式有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
有的上面還有紅、綠、白等顏色。
多數畫像磚為一磚一個畫面,也有一磚為上下兩個畫面的。
畫面內容非常豐富,有表現勞動生產的,如播種、收割、舂米、釀造、鹽井、桑園放牧等,有描繪社會風俗的如宴樂、雜技、舞蹈等,有神話故事如西王母、月宮等,還有表現統治階級車馬出行的。
因此,它們不僅是美術作品,也是記錄當時社會生產、生活的實物資料。
漢畫像磚騎士圖
畫像磚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物質的,一塊塊刻有花紋畫像的建築用材,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墓葬裝飾,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墓葬制度和習俗。
西漢在武帝時期達到了鼎盛,此時社會穩定,經濟富足,《史記·平準書》記載,「至今上(武帝)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
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同時,在思想領域,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以孝為仁之本的儒家思想受到統治者的推崇和重視,連皇帝的諡號前面都要加上「孝」字,而「孝」的首要表現就是為親人奉行厚葬。
在「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風愈演愈烈的趨勢中,畫像磚墓也隨之大量湧現出來,這些畫像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是隨葬品的代替、擴展或延伸。
厚葬之風的盛行,促進了漢代畫像磚墓和畫像磚藝術的發展.
畫像磚的分類
畫像磚的形制有兩種,一為邊長 40cm 左右的方形,一為長 45cm 左右、寬 25cm 左右的長方形。
根據出土情況,畫像磚可分為成都、新都區,和廣漢、德陽、彭縣、邛崍市、彭山縣、宜賓等地兩種類型。
而不同的題材約近50餘種,大體可分為五種內容:
一、反映漢代農業、副業、手工業和商業的,如播種、收割、舂米、釀酒、鹽井、桑園、採蓮、市井等為主題的畫像磚。
這類畫像磚,內容最為豐富,頗具研究價值。
如成都羊子山一號墓出土的「鹽井」畫像磚,細緻地刻畫了[漢代]井鹽生產的情況。
畫面上鹽井,裝置著提取鹽滷的滑車;鹽滷正通過架設著的竹梘,緩緩地流向燒著火的鐵鍋中。
是研究古代鹽業史最難得的實物資料。
漢畫像磚收割圖
二、表現墓主身份和經歷的,如車騎出巡圖、丸劍起舞圖等。
畫像磚的墓主多為當地的豪強顯貴,如桓寬在《鹽鐵論·刺權》中所說:「貴人之家,雲行於塗,轂擊於道……中山素女,撫流徵於堂上,鳴鼓巴俞,作於堂下。
婦女披羅紈,婢妾口希寧。
子孫連車列騎,田獵出入,畢弋捷健」。
這類畫傳磚所表現的內容,與文獻記載相符合。
漢畫像磚車馬出行圖
三、表現當時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的,諸如以市集、雜技、講學授經、尊賢養老等為主題的畫像磚。
張衡在《西京賦》中描寫當時的雜技表演場面:「臨迥望之廣場,陳角觚之妙戲。
鳥獲扛鼎,都盧緣穜,銜狹燕濯,胸突鈷鋒,跳丸劍之揮霍,走繩上而相逢」。
這些,在畫像磚上都可以找到印證。
又如「講學授經圖」,生動地塑造了博士、都講和學生上課時的情景,漢代的教育,於此可得其梗概。
漢畫像磚市井圖
四、表現墓主享樂生活的,諸如宴飲、庭院、庖廚、樂舞、百戲等畫像磚。
這也從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漢代建築、民俗風情等的實際情況。
漢畫像磚樂舞圖
五、表現當時神話傳說和迷信思想的,諸如伏羲、女媧、日月、仙人六搏等。
漢畫像磚伏羲女媧圖
畫像磚的發展
畫像磚的產生早於畫像石,戰國晚期至西漢中期是畫像磚藝術的濫觴期。
最早的畫像磚幾乎都是戰國晚期各國都城宮殿上的建築用磚,多為體量較大的空心磚和條形磚,主要用作宮殿的台階和踏步,其中以秦都櫟陽和咸陽出土的畫像磚最為精美。
戰國末,秦國最先開始了從木槨墓向磚室墓的演變,使用畫像空心磚來修建墓室。
伴隨著秦軍統一六國的號角聲,畫像空心磚墓被秦人從關中帶到了關東地區。
漢畫像磚
西漢早期,這種畫像空心磚墓在今河南地區迅速發展,並在西漢中期影響到今晉南、冀南、鄂北、皖北和魯西等周邊地區。
西漢晚期到東漢末是畫像磚藝術的繁榮期。
從西漢晚期起,畫像磚墓開始擺脫了呆板的箱式結構,迅速向居室化發展,畫像磚也擺脫了空心磚的舊模式,向多形化發展。
東漢時期,畫像磚藝術發展到巔峰,畫像磚墓的分布範圍擴大到西至甘青,東到海濱,南起雲貴,北達大漠的廣闊區域,並形成了以今河南地區和四川、重慶地區為代表的兩大中心分布區,其中四川、重慶地區的畫像磚持續繁榮到蜀漢時期。
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已經揚棄了圖案化的構圖,而以有完整畫面的方形、長方形、條形的實心磚作為主要載體。
漢畫像磚
其中,以四川成都平原一帶的畫像磚最具特色,磚的規格均為長方形,一般寬50、高40厘米左右,一磚一個畫面,圖像內容極具地方特點,整齊地按一定間距鑲嵌在磚室墓的墓室和甬道壁面上。
魏晉至宋元時期是畫像磚藝術的衰落期,但南朝時期在以今南京為中心的長江流域畫像磚藝術又出現了一個小高峰期,南京地區發現的宏規巨的巨幅拼鑲畫像磚墓代表了這一時期畫像磚藝術的最高水平。
隋唐以後,雖然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諸多地點都發現過畫像磚墓,但始終沒有形成一個中心分布區域,畫像內容也日益趨於形式化和簡單化。
元代以後,畫像磚作為一種民間美術藝術形式,淡化出了歷史舞台。
畫像磚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
畫像磚始於戰國盛於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流行,隋唐之後逐漸衰落。
漢畫像磚是兩漢時期主要裝飾在古建築物上的一種模製、模印、雕刻和彩繪的畫像磚。
分布於今天的河南、四川、江蘇、陝西、山東等省。
與畫像石並稱淤世,被譽為「敦煌前的敦煌」。
漢畫像磚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詮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再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睿智、熱情奔放、積極進取、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知書達理及嚮往理想社會的精神。
那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富於動感、無與倫比的藝術表現技法,生動具體的展示了漢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
是研究兩漢時期民風、民俗的寶貴實物資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極高的文物收藏價值。
戰國遺址中曾發現過空心磚,但用於墓室。
《詩·陳風·防有鵲巢》中說「中唐有甓」,意思是說堂下通過中庭通往前門的路是用磚砌的。
甓,即磚,用磚砌牆是比較晚的事了。
一般建築用磚,是素麵的。
漢代燒磚,由於其火候高,磚質堅硬如鐵,常用作硯材,成為古玩。
砌在墓室中的磚,多有畫像和文字,一向為收藏家所重視,秦漢磚更為珍貴,有所謂「秦磚漢瓦」之說。
畫像磚是十分寶貴的藝術珍藏品,畫像磚有的是用雕刻好的模型印製的,也有直接在磚上雕刻的,有的還加施色彩。
至東漢和六朝時期,隨著厚葬之風和磚式墓的流行,獲得更大的發展,其形式也從秦漢的一磚一畫,發展為六朝的大型磚印壁畫。
秦漢時期,多為模製磚,表現手法一般用大塊大面的浮雕,塊面圓厚、古樸簡練,粗放而富於動感,磚體堅硬,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
這一時期,畫像磚用模製批量生產。
畫像磚是古代繪畫和雕刻藝術高度結合的珍品,是研究中國雕刻工藝的重要實物資料。
它形制多樣、圖案精彩、主題豐富,深刻反映了漢代的社會風情和審美風格,是中國美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許多漢畫像磚陸續在中原一帶出現,這些磚上繪有闕樓橋樑、車騎儀仗、舞樂百戲、祥瑞異獸、神話典故、奇葩異卉等,內容珍奇,畫技古樸,成為研究我國漢代特別是東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寶貴文物。
若干年來,畫像磚一直為學界、藝界、藏界所珍視,許多碩儒名士收羅品題,殊為雅事,漢畫像拓片也成為一紙難求的「寶物」。
敦煌畫像磚與飛天壁畫
在敦煌石窟也保存有數量眾多的畫像磚。
以下畫像磚被收藏於敦煌博物館藏。
(圖片版權均屬敦煌博物館所有)
伏龍磚
李廣畫像磚
西王母墨繪磚
玄武磚
雙人雙馬磚
牽駝花磚
中國美協敦煌創作中心委員代山(靳春岱)出於對畫像磚和飛天藝術的喜愛,創作了油畫作品《敦煌畫像磚與飛天壁畫》,收錄在《一帶一路飛天系列》油畫作品集中。
《敦煌畫像磚與飛天壁畫》
不可思議!千年古墓重現天日,探秘地下神奇世界
"北有秦宮,南有印山"--(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沉睡地下2500年之久的印山越國王陵重見天日。印山越國王陵是迄今為止經正式發掘並被確認的第一座越王陵。
中國傳統壁畫教學中藝術風格的探索
畫像石是指雕刻有圖像的建築構石,盛行於中國漢代,多用於墓室、石闕、石祠堂等建築。武梁祠畫像石是畫像石藝術在山東省的代表性作品,位於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是東漢晚期武氏墓地中的三座祠堂之一。武梁...
中國古代大漢帝國衰敗一個重要原因是厚葬?
漢代國力的強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厚葬成為有漢一代的整體風氣。正如《潛夫論·浮侈篇》所云:「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金鏤、玉匣、檽梓、梗、楠。多埋珍寶、偶人、車馬,起造大...
敦煌前的敦煌|漢畫像石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畫像石(畫像磚)多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築上雕刻畫像的建築構石。因此畫像石與漢代的喪葬禮制密不可分。因而有人說:「本質上漢畫像石是一種祭祀性喪葬藝術。」為了死後...
秦漢畫像磚的藝術魅力
□陳友冰畫像磚不同於畫像石。畫像石是以石為畫布,用刀代筆的繪畫,多見於墓室、石棺、石碑、崖墓等石質建築中。畫像磚是模印有圖畫的磚,一般用來砌墓室。其製作方法和藝術風格與畫像石不完全相同,但皆是在...
中國花鳥畫史初探——秦漢花鳥圖像(二)
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多民族大融合的國家,其藝術的種類和形式是多樣的,由於漢國力的強大使得其藝術也出現渾厚厚重、博大雄健的特點。其最主要的藝術形式是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以及帛畫。畫像石:畫像石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