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村民挖紅薯偶遇古代聚落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64年秋的一天,鄭州市楊槐村的一位村民在市東北的慢坡崗上挖紅薯窖。

對於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村民而言,挖紅薯窖是年年秋天都要乾的活。

他一鍬一鍬地向下挖,當挖到地下兩米深的時候,鐵鍬突然碰到一件金屬器。

他蹲下身子,用手翻刨,發現是一面帶有紋飾的銅鏡。

隨後他帶上銅鏡到了當地文物部門,報告了銅鏡出土情況。

隨著考古人員的進駐和發掘工作的開展,一處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夏、商時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遺址揭開神秘面紗。

記者近日探訪了這處目前以博物館形式進行展示的遺址,重溫了5000多年前古人的生活點滴。

保存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

大河村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西北部。

該遺址分布範圍廣、面積大、堆積厚、保存好、延續時間長、出土遺蹟遺物豐富,是我國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在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河村遺址在1964年發現後,於1972年首次進行了考古發掘,至2011年先後進行了23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

2014年和2015年,為配合遺址的消防水池和保護房建設,考古人員又對其進行了兩次發掘,發掘面積共約1000平方米。

發掘共清理各類房基50餘座、窖穴近400座、墓葬354座、壕溝2條,出土陶、石、骨、蚌、角、玉質地的珍貴文物3500多件,各類標本2萬餘件。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鬍繼忠介紹,目前已發現的各類遺址聚落形態完整,功能布局明確,構成了在長達3000多年時間內大河村遺址非常清晰的村落布局,尤其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房基F1—F4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居住基址。

記者在現場看到,它們是一組兩面坡式的排房建築,經「木骨整塑」而成,雖歷經5000餘年,仍保留著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牆壁,其中的F1基址有明顯的四塊空間分割,類似現在的套間,被講解員戲稱「鄭州先民在5000年前就住上了『三室一廳』的豪宅」。

「這組房基的出土,反映了中國北方傳統民居建築誕生階段的基本形制,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探討當時社會的組織結構以及婚姻、家庭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胡繼忠說。

蘊藏豐富天文學資料的彩陶

5000多年前的大河村村民掌握了發達的制陶技術,陶器燒造技術達到了較高水平,器物造型別致、製作精細,主要有鼎、釜、罐、盆、缽、碗、尖底瓶等,這從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中陳列的500多件彩陶中可見端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出土於房基內的彩陶雙連壺,堪稱中國史前彩陶藝術瑰寶。

記者看到,這件彩陶雙連壺巧妙利用連通器原理,將兩個一模一樣的陶壺連為一體,中間有橢圓形口相通。

壺體表面裝飾有紅衣黑彩,這兩種圖案既對立又統一,使原本平淡無奇的平行線富於變化和韻律感。

「從雙連壺的造型上可以看出,它並不是一件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而是一件禮儀用具。

大河村的先民們和周圍其他部落的先民們在生產生活中互相幫助,相濡以沫,逐漸建立了情同手足的友誼,而雙連壺就是在氏族結盟或舉行重大慶祝活動時,氏族首領或長者對飲的一種酒具,是和平友好的象徵。

」胡繼忠表示。

除了被這件彩陶雙連壺吸引,記者還為色彩絢麗、構思巧妙的彩陶圖案驚嘆,這些彩陶圖案優美,花草蟲魚、日月星辰都能成為其素材。

「彩陶上面所繪的天象紋經彙編整理有太陽紋、月亮紋、日暈紋、彗星紋、星座紋等多種圖案,成為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天文學資料。

」胡繼忠對記者表示,大河村先民們為了生活和生產的需要,不斷地在生活、生產的實踐中,觀察認識和總結一些自然現象和變化規律,其中包括與人類生存關係最密切的太陽、月亮和其他星體的一些運行和變化,如有的陶缽上繪有3個月亮紋,可能反映了先民們已經認識到3個月為一季度的自然規律,有的陶缽上繪有12個太陽,可能反映了先民們已經產生「12個月為一年」的概念。

「這比我國殷商時代甲骨文中有關天文學的資料記載,還早2000年左右。

」胡繼忠說。

豎穴土坑墓和瓮棺葬的墓葬方式

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內,陳列著出土的一些形體較大、樣子怪異的陶瓮,或尖底,或平底,還蓋著形狀不一的蓋子。

這些陶瓮有何用處.胡繼忠介紹,這反映的是大河村遺址的墓葬形式之一瓮棺葬,主要是埋葬不幸夭折的幼童。

兒童夭折後一般裝入兩件扣合的陶器內,這些特製的瓮棺葬具在近底部一般還會鑽有1個至2個小圓孔,作為小孩靈魂出入的通道,這體現了當時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念。

而另外一種墓葬形式是豎穴土坑墓葬。

豎穴土坑墓葬主要用於埋葬死去的成人,成人墓多採用單人仰身直肢葬,頭向西南,排列基本有序。

據專家推測,他們的祖先可能從西南方向遷徙而來,頭向西南表達了強烈的氏族歸屬意識。

「大河村遺址發現了兩處墓葬集中分布區,分別位於遺址的東北和西北。

而瓮棺葬都分布在土坑墓葬的周邊,或許表達的是親人死後也要相守在一起。

」胡繼忠說。

目前,大河村遺址正在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是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一部分。

據悉,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占地面積約811畝,以「星空下的村落」為主題,以博物館陳列、遺址本體和考古發掘現場展示及場景復原為載體,將是一處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原始文化展示、考古發掘與研究、生態景觀復原、市民休閒等於一體的大型公共文化場所,也將成為一處國內較具影響力和示範意義的史前文化展示區。

「大河村遺址自1972年正式發掘以來,發掘面積近7000平方米,但相較於已探明的40多萬平方米的遺址分布區而言,還有大量的考古、研究工作需要開展。

比如大河先民在此生活了3300多年,雖然出土了大量的各類陶器,但目前尚未發掘出陶窯遺址;還比如有些專家認為,同時期的有些遺址中發現了城牆遺址,大河村也可能有城牆遺址,這有待進一步的考古工作來揭示。

目前,隨著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推進,新一輪的考古工作計劃將於近期上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在全面詳探的基礎上,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胡繼忠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楊官寨遺址或為當時社會大型都邑

本報西安1月24日電 (記者陸航)1月23日,記者來到西安市高陵縣姬家鄉楊官寨村的楊官寨遺址。這裡分布著兩座保存完整的史前墓葬和許多大大小小的探方。2015—2016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楊官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