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土春秋時期文物最多的縣——南陽淅川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77年以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淅川縣倉房鄉下寺附近相繼發掘了28座春秋楚墓和20餘座楚國貴族墓群,出土文物8000餘件。
迄今為止,全國共發掘出4處楚國貴族墓群,其中有3處在淅川倉房的下寺附近。
墓群中最大的墓葬是令尹子庚墓。
出土的文物數量多、造型美、工藝先進、銘文豐富,在國內外都很罕見。
淅川出土的春秋時期文物,主要包括禮器、兵器、骨器以及各類飾物等。
銅禁是中國古代專門放置大酒壺的長方形器座,令尹子庚墓中銅禁(也稱虺文禁)的透雕鑄件是採用「失蠟法」鑄造的,其工藝早已失傳。
1986年,「失蠟法」作為重點科研項目在西安研製成功,而淅川銅禁的發現則把我國「失蠟法」鑄造工藝提前了2500多年,比200年前發明並獲取了該工藝專利的英國人早2300多年。
1990年亞運會期間,淅川出土的銅禁在北京展出時轟動一時,被工作人員及海內外人士譽為鎮館之寶。
在下寺1號墓出土的銅鈕鍾一套9枚,保存較好,形制相同。
根據測音和實際演奏結果,該鐘已具備傳統的雅樂七聲音階,音質純正準確,是歷年來中國出土編鐘音響效果最佳的一套。
而2號墓出土的26件甬鍾,形制相同,從大到小排列有序,最大的達152.8公斤,最小的6.7公斤,音域寬廣,從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將近5個8度音程,分上、下兩層懸掛。
上層為中高音區,演奏時作旋律之用。
這套甬鍾是中國出土春秋時期編鐘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套,充分說明了在25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具有高度的音樂文化水平。
同時期出土的由13個音管排列組成的玉石排簫,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同類文物中年代最早的一件。
來源:南陽老家網
淅川下寺春秋楚國墓群出土的玉器欣賞
淅川縣下寺墓地位於淅川丹江水庫西岸,1977年因水庫水位下降而致使墓葬暴露,考古隊隨後在這裡發掘了大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15座以及車馬坑5座,墓地整體年代在春秋中晚期。出土的玉器共計有1100...
你知道淅川下寺楚墓群中,這兩件國家一級文物嗎?
淅川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淅川下寺楚墓群的發掘,印證了當時楚國的輝煌。在那裡出土的眾多文物中,青銅樂器最為引人注目。這些器物不僅器型高大,而且鑄工精湛,許多器物上有銘文,讓這塊沉寂多年的土地充滿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