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淅川下寺楚墓群中,這兩件國家一級文物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淅川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淅川下寺楚墓群的發掘,印證了當時楚國的輝煌。

在那裡出土的眾多文物中,青銅樂器最為引人注目。

這些器物不僅器型高大,而且鑄工精湛,許多器物上有銘文,讓這塊沉寂多年的土地充滿了神秘,為世界所關注。

下寺楚墓群位於淅川縣倉房鎮下寺村,是一大型楚國早期王族墓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自1978年起,先後在此發掘出28座春秋楚墓和5個車馬坑。

出土文物極其豐富,有青銅禮器、樂器、車馬、兵器、石器等7000餘件。

青銅神獸:春秋時期的楚文物,通高48厘米,長47厘米,寬27厘米。

是出土於淅川徐家嶺9號墓的一對神獸,主體龍首、虎身、龜足,頭上以6條蜿蜒糾繞的小龍構成獸角,背部曲架上立一同樣形態的龍形奔獸,全身遍滿龍鳳紋飾並鑲嵌著翠綠色的孔雀石。

而背上與腹下的紐與方形的插孔,證明這對神獸是一種樂器的支架。

根據楚墓所出的文物,楚國樂器是非常講究的,這種兩兩相對的神獸形態,很有可能是邊磬的支架。

楚人好龍、葉公好龍以及「屋室雕文以寫龍」的故事流傳至今。

楚大夫屈原的作品中,提到龍的詞句達23處,楚人所渴望的心靈自由之美好境界,就是駕蜿龍以週遊八極。

這隻高達48厘米的龍形異獸的身上,竟雕刻著數十條小龍,集中體現了楚人對龍的喜愛與崇尚。

此神獸為國家一級文物。

王孫誥編鐘:春秋時期的楚文物,最大的1204厘米高,依次遞減,一套26件,最大的重1528千克,下寺2號墓出土,為國家一級文物。

「八音之中,金石為先」,商周貴族宮廷中的祭典和宴會都離不開鐘磬這類禮樂重器,並以其數量多少和形制大小來顯示主人的身份地位。

這種青銅打擊樂器,從三千年前的夏王朝的銅鈴開始,到東周的各類編鐘,形制越來越複雜,編列越來越大。

「王孫誥」是楚莊王之孫,這套編鐘作為王室之器,製作精良,紋飾華美,音域跨越四個八度,可以演奏相當複雜的曲調。

該編鐘是我國古代保存下來數量最多、音質最佳的一套編鐘。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楚國王室墓葬出土精美高古玉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開工後,考古工作者對丹淅流域楚墓葬進行大規模的搶救性發掘,並不斷有重大考古發現。經過長達40多年多次發掘,丹淅流域出土大量楚文物。使該流域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焦點,這裡當之無愧...

青銅器的特點和鑑別方法

夏代青銅器在考古發掘與傳世文物中均有發現,已知器種有爵、戈、刀、錐、鑿、鈴、銅牌飾等.商代青銅器又分為早、中、晚三期,而 中晚期是青銅器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許多青銅重器已經舉世聞名,其高超的工藝...

「東方既白」:用文物講述秦並六國的歷史

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公元前600-200年間,是世界的軸心時代。而中國的「軸心時代」正好落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代風起雲湧,大分化、大動盪、大變革是其關鍵詞。原來天下...

淅川下寺春秋楚國墓群出土的玉器欣賞

淅川縣下寺墓地位於淅川丹江水庫西岸,1977年因水庫水位下降而致使墓葬暴露,考古隊隨後在這裡發掘了大中型墓葬5座、小型墓葬15座以及車馬坑5座,墓地整體年代在春秋中晚期。出土的玉器共計有1100...

河南歷史文化展:家園(3)

鄭韓故城遺址位於很難新鄭雙洎河與黃水河交匯處。原為鄭國都城,公元前375年韓國兼并鄭國,遷都於此,又稱為韓國都城,直至公元前230年秦滅韓為止。城市中部有一道南北向隔牆將城市分為東西兩部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