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雲紋銅禁,中華智慧失蠟法,兩千五百年前嘆為觀止的國家寶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雲紋銅禁是一件春秋中期青銅器,整體用失蠟法(即熔模工藝)鑄就,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
雲紋銅禁1978年出土於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1978年,河南省文物部門對楚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發掘出了大小春秋楚墓出土時的雲紋銅禁殘件有24座,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
其中僅下寺2號楚墓就出土大型青銅禮器80餘件,車馬器、兵器、玉器、金箔、骨貝等6000多件。
在這些國寶中,就有這件被譽為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的雲紋銅禁。
雲紋銅禁主要用作尊、卣、壺類酒器的器座。
銅禁在傳世器和考古中都很少發現,而此件雲紋銅禁可算得上是禁類青銅器中的精品。
雲紋銅禁通高28.8厘米,長103厘米,寬46厘米,雲紋銅禁重90多公斤,呈長方形。
禁為承置酒器的案,銅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層雲紋做裝飾,通透性較好,似天空飄浮的朵朵白雲,禁身的上部攀附著12條龍形異獸,它們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龍拱衛的場面,另外有十二隻異獸蹲於「禁」下為足。
其器身由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這些銅梗共分5層,最內較粗的一層是梁架。
每根梁架兩側伸出多處支梗,猶如古代建築上的斗拱。
多層重疊,縱橫交錯,支梗又相互捲曲盤繞,而又互不連接,全由內層作支撐,工藝十分複雜而又精良。
2002年1月,國家文物局發布《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中國64件文物永久不准出國(境)展覽,雲紋銅禁名列其中。
在這個《禁止目錄》中,涉及河南博物院的藏品共有兩件,另一件就是蓮鶴方壺;涉及河南的文物,有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司母戊大方鼎等。
其中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在《禁止目錄》中位列「榜首」,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12月6日,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回家探親,在河南博物院慶祝建院80周年《國家寶藏》特展中與父老鄉親見面,一展「中國畫鼻祖」之華彩。
雲紋銅禁中「禁」字有禁戒飲酒之意。
由於周朝人親眼目睹了商王朝的滅亡,他們認為夏、商兩代滅亡的原因之一在於嗜酒無度,因而將承放酒杯的案台稱為「禁」。
周朝還發布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其中規定:「王公諸侯不准非禮飲酒,只有祭祀時方能飲酒;民眾聚飲,押解京城處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執法者,同樣治以死罪」。
「雲紋銅禁」的四周盤龍踞虎,大概是取神獸警示之意。
目前出土的雲紋銅禁全國共7件,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這件體積最大、時間最早。
「酒禁」不像其他酒器,所見甚少。
「我所知道的,約略只有三件。
解放前出土的,有兩件,一件在美國紐約市博物館,一件在天津歷史博物館;解放後,發現一件,就在河南博物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趙世綱研究員說,「但那兩件,是沒法與雲紋銅禁同日而語的。
雲紋銅禁1米多長,霸氣十足,主人是楚國令尹子庚,也就是那位敢於『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的兒子。
」
令尹約略相當於宰相。
楚莊王之後,楚國除葉公子高(就是那位好龍的葉公)因平定叛亂有功,出任令尹外,令尹一職全由王室公子壟斷著。
此外,司馬(軍事長官)、縣尹(地方長官)等重要職位,也主要由公子擔當。
由此,楚國形成一個以王室公子為主的政府統治集團,楚國進入「公子執政」時代。
公子執政,群龍共舞,以致到了楚莊王的接班人楚共王,其立儲都不得不像摸彩票一般,問起「鬼神」。
楚國王子勢強逼主,叛亂殺王事件更是不時發生,時人曰:「國多寵而王弱,國不可為也!」
「雲紋銅禁」霸氣十足,但它不過是楚莊王的兒子、楚共王的司馬、楚康王的令尹——子庚的隨葬品。
子庚墓出土器物,無論數量還是鑄造水準,都十分驚人——它是目前發現的楚墓中年代最早、等級最高、隨葬品最豐富的一座墓葬,其中收藏在河南博物院的王孫誥編鐘,一套26枚,是中國所見編鐘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廣、音色最好、製作最精的一套編鐘;而雲紋銅禁,更是該墓出土的最為攝人心魄的藝術傑作。
公子執政,楚國將相之才背井離鄉,如伍子胥、范蠡、文種、李斯等;禮樂之法混亂,政治變革滯後,讓貌似強大的楚國失去統一中國的機會。
當「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史記·屈原列傳》)後,作為楚國先王裔孫的屈原,也就只能在《國殤》中憑弔秦、楚大戰中陣亡的8萬多楚國將士了。
子庚的墓地,就在屈原憑弔的戰場上——子庚,知否?銅禁,知否?
賊口脫險盜墓賊意外留下「殘雲」銅禁
1975年8月,河南省南部駐馬店地區連降暴雨,板橋水庫等中小水庫幾乎同時潰壩,遂平、西平等29個縣市受災,涉及1200萬人,沖毀京廣線鐵路100多公里……事故發生後,1976年、1977年丹江口水庫連續泄洪——蓄洪——再泄洪,這麼一折騰,水落土去,竟把一個千年不言的楚墓群給「發掘」出來了。
楚墓群位於北高南低、向南一直插入丹江的一座高20-30米的土山上。
這座土山,當地人稱為龍山;龍山上,有座寺院,名曰「下寺」;下寺與西北方的上寺,遙相呼應,「一在白崖萬山環抱中,一在山麓丹水旁,相望三十里,俗稱上下寺」,「學名」香嚴寺。
1967年,下寺被劃入丹江口水庫淹沒區;1974年,丹江口水庫建成蓄水,下寺沉隱在碧波浪濤中;1975年,板橋水庫等潰壩;1976年-1978年,丹江口水庫泄洪,水位下降,楚墓群被沖刷而出。
下寺2號楚墓在漢代已遭盜掘,但還是出土大型青銅禮器80餘件,車馬器、兵器、玉器、金箔、骨貝等6000餘件,其中通高在61.3厘米-68厘米之間的列鼎7件。
鼎內有銘「王子午」,故被定名「王子午鼎」。
尤為珍貴的是,鼎內鑄銘14行48字,記述了「王子午」擔當楚國令尹時的政績。
「王子午」,正是楚莊王之子——子庚。
由此,2號楚墓主人的身份,得以確認。
該墓出土的一套編鐘,共26枚,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120.4厘米,重152.8公斤。
每鍾皆鑄銘文,內容相同,其中「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孫誥擇其吉金,自作和鍾」,「闌闌和鍾,用宴以喜,以樂楚王諸侯嘉賓,及我父兄諸士」等字句,記述了編鐘的用途,也說明這是王孫誥「孝敬」老爸子庚的。
因有此銘,25000多年後,考古學家又把該套編鐘還給兒子、編鐘製作者王孫誥,定名「王孫誥編鐘」。
「儘管最動人心魄的發現,是雲紋銅禁,但遺憾多多。
銅禁徹底修復後,剩下一些殘件。
殘件顯然不是銅禁的,卻與1號楚墓的兩尊龍耳方壺的構件極為相像,只是大一點兒。
」趙世綱說,「1號楚墓的龍耳方壺,通高均為79.2厘米。
既然2號楚墓的殘件比1號楚墓大,那麼它被盜的兩尊龍耳方壺,通高肯定超過79.2厘米,當與蓮鶴方壺相若吧!」
因2號楚墓盜洞遺留有漢代器物,考古學家推測它的兩尊龍耳方壺,可能早在漢代就被盜走了。
兩尊龍耳方壺放置在雲紋銅禁上,盜墓賊盜移它們時,「打碎」了銅禁,才為今天的我們留下這片「雲彩」。
抑或,雲紋銅禁以「玉碎」相抗爭,這才留在了主人身邊。
倘若兩尊蓮鶴方壺般的龍耳方壺,還放置在雲紋銅禁上,風采依舊,該是何等壯觀?
四年時間,巨資修復,終驚艷世界
如此銅禁,當初只是一「光板」銅案與根根銅梗。
讓其復活的,是中國青銅古器修復界三大聖手之一、河南博物院高級技師王長青。
難以計數的青銅碎梗,誰是誰的「鄰居」?在一堆銅梗乃至銅渣兒面前,研究斷痕,小心拼接,沒有耐心與毅力,是不可想像的。
「這是王老先生帶領4位徒弟,花4年時間,耗4萬元,才修出來的!上世紀80年代初,4萬元,是個天文數字!
完成修復後它越洋過海,到美國展覽,為之轟動!美國人熱愛雲紋銅禁,可能與咱們有別:2500多年前,竟然雕造254塊「蠟模」,鑄造出如此複雜的器物,這讓他們難以想像!他們驚嘆中國先民的技術創新,要知道,失蠟法(熔模工藝)是現代西方製造業乃至西方崛起的溫床!
【專家點評】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號楚墓出土的這件春秋晚期的雲紋銅禁,莊嚴瑰麗,造型奇妙,鑄藝巧奪天工,霸氣自然天成,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此禁整體用失蠟法鑄就。
文獻所見中國最早用失蠟法工藝的時間,在唐代初年——《唐會要》說,高祖武德年間鑄造開元通寶,用的就是失蠟法。因失蠟法文獻所見較晚,學界一般認為中國失蠟法工藝源自印度。
雲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1100年——此禁鑄造年代,不晚於公元前552年。
墓主子庚是年而卒。由此,學界認為失蠟法鑄造工藝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相當成熟。
它不是舶來品,是中國固有的三大傳統鑄造技術之一。
有人說楚國為什麼敢問鼎中原,請看雲紋銅禁。
楚國為什麼會一敗再敗,請看雲紋銅禁。
作為中國人,你到河南博物院,想看就能看雲紋銅禁;
作為外國人,要看雲紋銅禁,必須先到中國。
關注博物志檔案,就是關注中國文化
2500年前雲紋銅禁運用的青銅鑄造技術,被美國人偷師還申請了專利
在12月17日播出的《國家寶藏》中,河南博物院推薦的三件國寶,有一件國寶令所有人嘆為觀止,這件寶物就是春秋時期楚國青銅鑄造技術的巔峰之作:雲紋銅禁。
河南歷史文化展:家園(3)
鄭韓故城遺址位於很難新鄭雙洎河與黃水河交匯處。原為鄭國都城,公元前375年韓國兼并鄭國,遷都於此,又稱為韓國都城,直至公元前230年秦滅韓為止。城市中部有一道南北向隔牆將城市分為東西兩部分。東...
中國出土春秋時期文物最多的縣——南陽淅川縣
1977年以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淅川縣倉房鄉下寺附近相繼發掘了28座春秋楚墓和20餘座楚國貴族墓群,出土文物8000餘件。迄今為止,全國共發掘出4處楚國貴族墓群,其中有3處在淅川倉房的下寺附...
《國家寶藏》河南館的寶物缺乏文化親近感?那是你不知道他們多牛
《國家寶藏》已經播出好幾期了,上周的河南博物館,展出了三件寶物,分別是:婦好鴞尊、雲紋銅禁、賈湖骨笛。節目一經播出,各種聲音紛至沓來。
兩麻袋殘件竟拼出一件特級國寶,它還粉碎了一個崇洋媚外的學說!
國寶和麻袋能有關係嗎?當然有關係,因為有一件國寶出土的時候,根本就不是一件完整的國寶,而是碎裂成一地的青銅殘件,大的殘件有牛腦袋般大,小的殘件比手指甲還小。這些青銅殘件能不能被組合到一起,組合後...
他的隨葬物品多達七千餘件,眾多精品之中唯獨這件「舉世無雙」
1977年至1978年間,位於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庫水位下降,一座深藏在庫區下的千年古墓被沖開,大批的青銅器、玉器順水衝出丹江,裸露在丹江兩岸。消息傳開,河南省淅川縣考古隊聞訊趕來,在丹江口水庫...
春秋楚墓中出土的兩件最珍貴的文物,竟然是?
提到楚國和楚文化,絕大多數人會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湖南、湖北。而事實上,楚文化的發祥地其實在淅川一帶,楚國歷史上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建都於此,自西周初開國以來的300多年裡,這裡一直是其政治經濟文化中...
雲紋銅禁-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雲紋銅禁1978年出土於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雲紋銅禁
雲紋銅禁,長方形,高28.8、長103、寬46厘米,重達90餘公斤。1978年出土於河南淅川縣下寺春秋楚墓。銅禁四面是透空的祥雲紋,由5層粗細不一的銅梗組合而成。最內一層銅梗作為梁架最粗,每根...
在春秋楚墓中有那麼多文物,你知道雲紋銅禁嗎?
在春秋楚墓群中出土的「雲紋銅禁」該是最珍貴的了。2002年1月,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示文物目錄》,規定中國64件文物永久不准出國(境)展覽,「雲紋銅禁」即在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