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大墓因為盜損嚴重,缺乏文物支持,西周王陵至今成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商周時期,由於對「上帝」和祖先的敬畏,使商周時期的人們普遍具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否則很難理解他們對祭祀的極端重視。

《詩經·大雅》記述古公亶父遷居到岐地時:「乃召司空,乃召司徒,傅立家室;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

」可知周人對建造宗廟至少是與建造宮室同等對待的,其住地的必要條件之一是有宗廟建築。

祭祀祖先在宗廟,而埋葬祖先的地方則是墓地。

《周禮·春官》載,同一宗族的墓有兩種:一種是「公墓」,葬的是貴族,「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後,各以其族」。

一種是「邦墓」。

「令國民族葬而掌其禁令」,當是給予貴族之下的「國人」劃定的墓地。

「國人」地位之下的人可能都是奴隸身份,沒有入葬的資格,所謂「禮不下庶人」。

雖然《周禮》的記載很明確,也很有規劃,但是周公廟發現的墓地與其形制上的要求很難相符,它地處斜坡上,難以形成「居中」的分布格局。

從考古實踐看,這也許是一種理想化的描述,後人對周禮多有溢美當不會自孔子始,「厚古薄今」的觀念是人類一貫的思想傾向。

因此,周人除在宗廟祭祀祖先外,還常在先人的墓地進行告禱。

就目前而言,說周公廟大型墓葬群是公墓不會有較大的問題。

但更進一步而言,它是與召公相對的「周公墓」,還是周族公墓的「周公墓」?也就是說,《周禮》記載的公墓與邦墓是一種共時性存在,還是一種歷時性演變的結果呢?

西周時期三四百年的歷史,我們基本沒有可資憑據的第一手資料,所謂諸侯國的考古自不待言,就是周人發祥地——周原的考古狀況也不容樂觀。

或許周公廟大型墓地將解決許多問題在表示著其重要性的同時,「新邑」等字的出現更使人聯想到「周公營造成周洛邑」的史實。

此外,唐朝理應有所依據,才會於此建立「周公祠」(現周公廟)。

北京大學教授鄒衡說:「西周考古已有六七十年,這是唯一一處同時發現西周城牆、甲骨文高級建築和墓葬群等遺存的大型周人聚落。

「周公"甲骨文的多次出現,說明此處當是周公采邑,進一步推測的話,墓地應是周公家族墓。

陝西歷史博物館原館長、著名西周史專家尹盛平說:「過去發現的諸侯國君級墓葬只有一兩條墓道。

在周公采邑內的四墓道墓葬為首次發現。

周公是享有周王待遇的人,完全有資格使用最高等級的墓葬形制。

在他的家族墓地發現四墓道墓葬不足為怪,其規模較小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隨著對出土甲骨認識程度的進展,專家最近發現了有關召公的甲骨文字:「太保」或「保」字出現三次,僅從數字上說只比「周公」少了一次。

召公與周公在西周初期是平起平坐的人物,由於二公的爵位子孫都是世襲的,後來的西周史上才出現了周公與召公的「共和」之治。

判斷墓地性質的準繩一時間似乎又有些模糊了。

對於周公廟墓地的性質,筆者認為本次發掘的大型墓葬可能不是周王陵,應該與周公有不小的關係。

首先,有四條墓道的墓葬不一定都是王陵。

主張該墓地為周王陵的學者最強調的一點是這裡的大墓具有四條墓道。

認為四條墓道的墓葬只有王一級才能使用,從而認定這裡的墓葬就是周王陵,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和認真對待的。

有關中國古代墓葬制度方面的研究中,墓道的使用情況常被作為其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由於墓道的數量往往與墓葬規模之大小、隨葬品與殉人數量之多寡等這些通常表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因素成正比,因而體現出等級的意義。

迄今發現的商周時期墓葬中墓道有一條、兩條和四條之分。

已有的發現表明,帶有四條墓道的墓葬是當時規格最高者。

在安陽殷墟西北岡發現了一批大型墓葬,其中的幾座墓葬在墓室的四邊各有一條墓道,這些帶有四條墓道的墓葬被公認為是商王陵墓。

西北岡也是因此而被稱為是股墟遺址的王陵區。

據此學術界一般認為商王的陵墓是具備四條墓道的。

周王陵從未發現過,其墓葬形制究竟怎樣我們不知道。

史籍記載「周承殷禮」,以此推之,西周王陵也應該是具備四條墓道的,但這終究未得到考古事實的確證,因此要說四條墓道的墓葬就是周王陵或者說周王陵就有四條墓道,確切來講都還算只是推測而已。


假如說周王陵的確是具有四條墓道,那麼有一點是需要指出的,即西周墓葬中存在非王陵而使用四條墓道的實例,這就是發現於北京房山縣琉璃河遺址的1193號大墓。

琉璃河是西周初年所封的燕國都城所在地,這裡發現有建於西周早期的都城遺址,並發現有較大範圍的同時期墓地。

墓地中大、中、小型墓葬皆有。

1193號墓葬規模最大,墓室為豎穴土坑的形制,帶有四條墓道,只是該墓的墓道不是設在四邊,而是位於墓室的四角,或許屬一特例,但四條墓道的事實卻是客觀存在的。

該墓主人被認為是封於此地的一代燕侯,其身份當然不能與周王相比,卻使用了四條墓道。

此例為四條墓道就是王陵的結論提供了反證。

商代王陵之外使用四條墓道的墓葬也是有例可尋的,如發現於山東益都的蘇埠屯一號大墓,就帶有四條墓道。

該墓墓室呈長方形,墓室中部有「亞」字形槨室,槨室四邊各有一條墓道,而該墓的主人屬於方伯一類人物,身份顯然低於商王。

如此看來,商代和西周時期,非王一級人物使用四條墓道的情況都是存在的。

周公也是可能有資格使用四條墓道墓葬的人員之一。

第一代稱周公的周公旦,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

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

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

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

可見,周公為西周政權的鞏固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在西周政權中的特殊身份,是為史家所公認的。

因此,我們認為即使四條墓道的墓葬是周王所享用的規見格,周公使用如此規格的墓葬也在情理之中。

據文獻記載,「周公之稱是為世襲」,周公且子孫稱周公有數百年之久,皆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而形成此等規模的墓地是可能的。

據近兩年的考古發現,周公廟遺址出土的卜骨中,有「周公」字樣的內容見於多片卜骨上,或許更說明了周公廟一帶確實系周公采邑所在。

同時,也使我們理解了唐代人將周公之廟建於此地絕非出於偶然。

而周公家族墓地建於周公封邑內,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無論從以上哪方面講,該墓地作為周公家族墓地是非常可能的,而周王陵的可能性顯然很小那麼,周王陵究競在何處呢?

文獻記載「文武周公皆葬於畢」,或稱「畢原」,那麼這個「畢」應當就是周王陵區所在了。

但「畢」究竟在什麼地方,長期以來卻存在不同的說法概括看來其說法基本有三:咸陽北塬說、鎬京東南說、岐周說。

其中,咸陽北塬說為近代多數學者所不認可,基本上已被否定。

第二種說法為不少學者贊同。

因此,長時間以來這裡也被作為尋找周王陵的主要看點,然而經過考古工作者長達數十年的考古調查,終未發現有大型墓葬的跡象。

第三種說法即岐周說,事實上長期以來這裡並未引起學者們太多重視,近些年方才受到學術界的關注。

首先是由於扶風黃堆大型車馬坑的發現,並有人據此提出周王陵可能在周原的觀點。

之後就是周公廟遺址及其大型墓地的新發現。

然而,發現了大型墓地就可以肯定說發現西周王陵嗎?

尋找周王陵是幾代考古學者的夙願,不少人為之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但「不封不樹」的商周墓葬特點,使得尋找周王陵的工作實在成為不易之事。

西北大學趙叢蒼教授以為,豐鎬遺址周圍仍然是今後進一步尋找周王陵不應放棄的目標。

因為先秦的王陵和諸侯陵區一般是置於都城之內或其附近的,商王陵區位於其作為都城的殷墟範圍內,不啻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另外,周原一帶或亦應置於尋找周王陵的視野之中。

確切講來,周王陵究竟在何處,至目前為止應該說還猶為未知,其最終的發現和被確定,還需要考古工作者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寧夏大墓驚現,封存3000多年古代景象現世

今日看點:今日在寧夏發現商周大墓,整個墓葬口小底大,呈甲字形,墓道通長20米,墓室中棺槨已腐朽,墓主人殘存的屍骨和陪葬車輛輪廓清晰可見。雖然目前尚無銘文證明大墓主人的具體身份,但在西周有墓道的墓...

陝西扶風姚家西周墓地考古發現大量珍貴文物

記者今天從陝西省文物局獲悉,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去年11月至今年12月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周原博物館組成考古隊,對位於陝西省扶風縣的周原遺址東部邊緣的姚家墓地進行了考古...

周原和岐山周公廟

主辦者要我今天講一講什麼是考古學,我想關於考古學是什麼的問題,可能一時半會兒說不清楚,因此我就在這兩個小時裡給大家講一個我自己的田野考古故事,聽完故事,大家可能會對考古學有一個直接的感受。 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