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最早古城是如何被發現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4000多年前,高山古城擺起了宴席,古蜀人在這裡大口吃肉;4000多年後,這些吃剩的骨頭在灰坑裡被考古專家清理了出來。

(H5:高山古城遺址:成都平原最早古城

隨著成都市大邑縣高山古城遺址發掘工作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新石器時代遺存證明,這個面積約34.4萬平方米的古城中,曾住著一群古蜀先民,然而,能夠準確找到這群先民的坐標,竟是「古城埂」這個小地名,至今保留的城牆遺址,將這個平面形狀如同梯形的城市挖了出來。

城牆遺址

古城埂讓人聯想 暗藏古蜀國線索

4月,成都大邑縣三岔鎮趙庵村的古城埂,遼闊的麥田阡陌交通,僻靜的村子在這個春季熱鬧了起來。

「周圍10多公里的人都跑到附近來看稀奇。

」住在附近的70多歲的居民說,古城埂是這裡的一個小地名,上一輩就開始這麼叫了。

就是這個小地名,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

2003年,為了配合成溫邛高速的修建,考古專家展開了田野調查,「當時覺得這個名字有點意思」。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介紹,果不其然,這個名字隱藏了一個秘密。

在一塊油菜田邊,一處兩米高的夯土城牆遺址讓考古專家欣喜不已。

在城牆的泥土中,一些早於寶墩遺址的陶片被清理出來。

「這裡是城牆的東南角。

」18日,考古現場負責人劉祥宇告訴記者,通過東城牆的解剖,初步確認該城牆修築時代屬於寶墩時期,在東、南牆外還有10米寬的壕溝。

而這些城牆遺址在漢代就遭到了破壞,因為那個年代大搞農田水利建設,這就不難解釋遺址中出現了兩條漢代的溝渠遺址。

他還猜測,城牆至少有5米高,具有防洪和保衛功能。

因為在東城牆外,有一條寬約200米的大河,只不過這條河流後來慢慢淤積了。

2015年,在國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批准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古城遺址中部進行發掘。

不過,中部的發掘並沒有找到古蜀人的生活區,而是當時的一個墓葬區。

城中繁華地段 城裡人卻不願住那

劉祥宇透露,在高山古城遺址前期勘探時,工作人員發現古城中心位置一帶堆積較好,於是由此入手開始發掘。

然而,考古發掘結束最終證明,這裡並不是一個「豪華商業圈」,反而是一個墓葬區,89座墓葬和一些灰坑被清理了出來。

「可能跟這裡地勢低洼有關係。

」劉祥宇解釋,城中心的墓葬區比周圍要低兩三米,而距今46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降雨豐沛,河流密布,地勢低洼處容易積水潮濕。

這就不難解釋,這裡在當時肯定不適合人們居住。

挖掘居住區,也成了下一步發掘中的重點工作。

考古專家表示,在灰坑中,已經發現了一個長方體的木構件,20多厘米長、8厘米厚,考古專家表示,這極有可能是建築物的殘件,說明居住區就在不遠處。

墓葬區遺址

遺骸保存完好 和現代人差不多高

古代蜀人有多高?在遺址現場,一處長方形的坑中,一處成年人的遺骸保存完好,長度約1.68米。

據考古專家介紹,在發現的遺骸中,成年人的遺骸長度一般在1.65米~1.7米。

「不過埋葬有很多外力作用,很難精確講出當時的人平均身高是多少」。

高山古城遺址發現的兒童墓

「當時應該有幾批人來到這裡,共同建造了這座城池。

」目前,從這些遺骸的頭蓋骨來看,一部分和現在的成都人骨頭相差不離,一部分還是古代甘青(甘肅、青海)人種,不過,最終還是要通過體質人類學的相關技術進行判斷,這些人骨還可能復原,到時候就能看到古代蜀人長什麼樣子,大家可以拭目以待,這也可以解決三星堆到底是什麼人的問題。

劉祥宇認為,目前看來不是歐羅巴人種,應該還是蒙古人種。

「三星堆沒有這樣的遺骸。

」劉祥宇透露,在其他遺址也沒有這樣完整的遺骸,這主要是當地的墓葬都用膏泥填充,這種泥土防水且密封性比較好,所以這些遺骸保存了下來。

會種植也能紡織 過節還吃豬魚肉

在多個灰坑中,還有大量的豬、魚、狗骨頭遺存。

「狗的肋骨、豬的頭蓋骨、魚頭骨……」考古專家介紹,當時禮儀性的宴會應該就會吃這些東西。

這裡當時是狩獵為主?考古專家否認了這一觀點,因為城市的存在,還是有一個固定的種植區。

考古專家從泥土中找出了植物種子,這裡的古蜀人不僅種植水稻、還種植少量的粟,實用野豌豆、薏苡、野豇豆等。

「搞種植業,少不了一個強大的組織來進行調度。

」考古專家還在發掘中找到了陶瓷紡輪,紡織業已經開始發跡,雖然沒有找到紡織物,但考古專家已經判斷出,一些小孩的遺骸有被編織物包裹過的現象。

這些孩子都是單獨的墓穴,沒有出現同穴合葬的墓穴,因此是正常死亡而不是殉葬,一些孩子的遺骸因為束縛後發生了錯位,這就是很好的印證。

奢侈品果盤 打爛了連起來繼續用

從4600年前到4200年前這段時間,古蜀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雖然這個城池不及寶墩大,堆積物卻更加豐富,一些陶器等級甚至更高,而可復原的陶器就多達百件。

儲水陶罐

在灰坑中,一個圓盤下面接一個高腳的盤子,考古專家推測這在當時應該就是盛放果盤的器物。

圓盤只保留了一半,另一半不知所蹤,考古專家在留存一半的盤子上意外發現了兩個小孔,「這是當時的修復工藝」。

果盤陶器

由於這樣的盤子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所以這是當時的奢侈品,打爛後,古蜀人捨不得扔,穿個孔又繼續使用。

在灰坑中,打磨光滑的石器至今還有光澤,考古專家表示,這些都是河中找的鵝卵石,經過打磨來製作成石斧、石錛等器具。

石錛

下一步,考古發掘工作將繼續深入,進一步解碼古蜀人的迷蹤。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宦小淮 實習生 周昀 攝影報導 編輯:劉艷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的新收穫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從上個世紀90 年代以來,在成都平原先後發現了新津寶墩、大邑高山、鹽店、溫江魚鳧城和郫縣古城等8 處距今4500 年~3700 年左右的寶墩文化階段帶有夯土圍牆的大型聚落址...

成都平原迄今最早古城 或解開古蜀文化之謎

高山古城遺址是如何被世人發現?古蜀先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蹊蹺的隨葬品核桃,蘊藏著怎樣的秘密?對於神秘的古蜀文明,民間有很多傳說:蠶叢縱目、魚鳧成神、杜宇升仙、開明復活……這些傳說是否就是真實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