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迄今最早古城 或解開古蜀文化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山古城遺址是如何被世人發現?

古蜀先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蹊蹺的隨葬品核桃,蘊藏著怎樣的秘密?

對於神秘的古蜀文明,民間有很多傳說:蠶叢縱目、魚鳧成神、杜宇升仙、開明復活……這些傳說是否就是真實的古蜀歷史?真實的古蜀文明脈絡走向如何?

答案,深藏於一個個古蜀遺址之中。

四川什邡桂園橋史前遺存告訴我們,5000年前的古蜀先民已經以聚落的形式聚居,只是尚未形成「城」的概念。

而大邑高山古城遺址的發現,告訴我們,在距今4600年前,古蜀先民已經修建了城牆,表明當時已有強大的組織力量讓人們統一協作。

4月18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前往位於大邑的高山古城遺址,試圖通過一些蛛絲馬跡,在這座成都平原最早古城中,尋訪古蜀先民的神秘蹤跡。

出土的石斧。

空中鳥瞰高山古城遺址發掘現場全貌。

古城村的秘密

村民無意提醒,發現古城遺址

高山古城遺址位於大邑縣原三岔鎮趙庵村古城埂,已經發掘的區域能夠看到多個墓穴、灰坑、水井等區域。

除了這片區域,遺址其餘部分仍然隱藏於大片農田之下。

回憶起高山古城遺址的發現經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陳劍記憶猶新。

那是在2003年初的一天,陳劍和一行專家正在大邑鹽店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一位邱姓村民不經意提起了一件事:在他一個親戚的家鄉也有兩條「土埂子」,與鹽店古城相似,地點就在大邑縣的高山鄉。

聽了這個消息,陳劍驚了一下。

他立即打開地圖查詢這個地點,果不其然,地圖顯示這裡有一個「古城村」,村裡更有一處地名叫「古城埂」。

陳劍大喜,「但凡地名含有古城、埂子、墩子等字樣,常常能夠發現先秦時期遺存甚至是史前古城遺址。

他們立即趕至高山鄉古城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兩條基本垂直相交的土埂,寬度約20—30米,高出地表1.5—4米。

這就是後來確認的東城牆與南城牆的轉角部位。

其後,高山古城遺址被確認,深藏於地下的古蜀文明等待著人們去發現。

11年後的驚喜

發現史前墓地,成都平原最早

出土的陶器紋飾精美。

雖然高山古城遺址在2003年被發現,但由於人手短缺,發掘工作一度陷入停滯。

對於古城的關注與調查,卻從未中斷。

2014年底,一個驚喜的時刻終於到來。

在位於古城遺址發掘地點東邊靠小路的地方,成都考古隊隊員們發現了第一具人骨。

專家們頗為興奮:這裡有可能是一片墓地!配合鑽探調查,事實果然如此。

陳劍一行立刻將這一重大發現上報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請求進行更大規模的發掘。

不過,對於考古出土的人骨,不知情的當地老百姓卻一度以為「這是國軍的遺骸」。

原來,在解放前夕,這裡曾發生了一次有名的高山阻擊戰。

這些遺骸,比村民們猜想的早了4500多年。

進一步的發掘中,考古人員確認:這是目前成都平原年代最早和最為完整的史前墓地。

其規模大、延續時間長、分布密集、人骨遺骸保存完好等特點,讓這處遺址顯得彌足珍貴。

4600年前,古蜀人也愛「盤核桃」

長啥樣?

身高165-175cm,與現代人差不多

在發掘中,共有89座墓葬,一座人祭坑。

由於墓葬均是一人一土坑,並未有多人同坑的現象,因此專家們排除了殉葬這種推測,而是認為這裡是墓地。

研究體質人類學的專家原海兵介紹,遺骸有成年人也有未成年 人 ,成年人骨身高在165-175cm之間,與現代成都人的身高差別並不大。

對於古蜀人的人種,人們一直以來有猜測:歐羅巴人種?蒙古人種?據考古專家陳劍介紹,早年他們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營盤山遺址曾發掘先民遺骸,並進行過鑑定,確認為蒙古人種。

那麼,高山古城遺址的先民是否也是蒙古人種呢?陳劍和體質人類學專家原海兵均表示,人種的確定必須通過相關測試研究才能得出結論,「目前暫時不作結論。

陳劍介紹,人骨骨架保存完好,專家們將展開體質人類學測量研究,通過體質特徵分析、DNA測試分析,為進一步了解古蜀人的來源、遷徙狀況提供依據。

吃什麼?

水稻為主食,馴養有豬狗

古蜀先民們吃什麼呢?在生活區域的發掘中,為我們提供了線索。

其中有一處堆滿陶器的灰坑,被考古隊員們稱為「宴饗坑」,即先民舉行聚餐儀式的場所。

這裡出土了幾種動物的骸骨:豬的頭骨、狗的肋骨還有魚鰓骨。

「這能夠說明,當時先民已經將這幾種動物馴化,並作為食物。

植物考古的專家也有所發現。

專家閆雪說,他們通過浮選等考古手法對土樣進行了分析。

發現裡面有水稻、黍、粟、薏米、蒼耳等植物的種子。

由於年代太久遠,種子大都炭化了。

「根據我們鑑定經驗,出土的水稻能夠占到90%的比例,說明水稻是當時人們的主食。

」閆雪說,這也進一步證明了高山古城遺址的文明受到長江中游的影響較大。

怎麼穿?

發掘出陶制紡輪,先民已會紡織

此外,專家們還在部分遺骸中發現了「拔齒」現象。

這部分遺骸的上顎兩顆側門齒均被拔除,並且這種現象均只出現在成年人骸骨中,兒童並未發現。

巧合的是,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遺址遺骸中,也曾發現了「拔除上顎側門齒」的現象。

當時人們分析,這種現象可能是出於審美,或是成年的生理標誌。

人們注意到,部分遺骸有明顯的骨骼錯位現象。

「有的是兩膝緊靠,有的是骨盆錯位……」考古專家劉祥宇介紹,這些骨骼形態可以表明先民在死後曾被捆縛。

或許因為年代太久遠,捆縛工具並未留下痕跡。

但是人們在灰坑內發掘出多個陶制紡輪,表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

用什麼?

果盤「奢侈品」,碎了修修補補

陶器「果盤」是當時的奢侈品。

在高山古城遺址的生活區內,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

這裡的陶器文化相當發達。

陶器分為泥質陶和夾砂陶兩類,僅泥質陶就有灰陶、紅陶等7種。

這些陶器做的生活用具各式各樣,罐、壺、樽、盆、缽等各式各樣。

且陶器大量裝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刻劃紋,紋飾十分精美。

其中,一個打磨光滑的圓盤狀陶器看上去十分精美。

據了解,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來盛放食物,「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果盤」。

這件陶器陶胎、陶衣都相當講究,應該不是普通人家所用之物,算是「奢侈品」。

不過,圓盤已經破碎,只剩下一半。

但是驚奇的是,破碎的一半竟有兩個小孔。

「小孔是人工打穿的,我們推測另外一半也有兩個小孔。

當時圓盤破碎成兩半後,先民將四個孔用繩索穿起來,算是修補的一種方式。

」劉祥宇介紹,修修補補仍然繼續使用這件陶器,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對它的珍視。

怎麼玩?

3顆核桃隨葬,或為最古老文玩

隨葬的核桃有明顯摩擦痕跡。

在墓葬區域,專家們只出土了少量隨葬品。

除了一隻有鏤空雕飾的象牙手鐲,其餘3枚均是核桃。

核桃的出現令人匪夷所思,會不會是偶然因素掉入墓坑裡的呢?

負責現場考古工作的專家劉祥宇否認了「偶然性」的猜測。

據他介紹,3枚核桃出土於3個不同的墓坑,在墓坑的位置分別位於人骨的左手邊、右腳邊。

「均位於特定位置,說明核桃是特地放置的隨葬品。

」劉祥宇說,這種隨葬習俗此前幾乎沒有被發現過。

核桃究竟作何使用?食物?玩具?藏品?……因為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考古隊員們也十分疑惑。

不過,既然有珍貴的象牙作為隨葬品,那麼核桃在先民心中的地位應該不低。

記者帶著核桃圖片,請教了四川著名的古玩收藏家趙德均先生,希望能夠得到一些啟示。

看到核桃的圖片,他十分震驚——「核桃輪廓有磨損的痕跡!」

趙先生向記者一一介紹其依據:核桃外表已呈棕紅色,而凹進的部分卻是黑色;此外,核桃凸起的紋理有明顯摩擦過的痕跡,部分已經磨得較為光滑……「核桃表面有一層包漿皮克,這應該不是食品,而是一件盤玩的耍件。

」趙先生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發現,或將改寫歷史。

部分資料記載,中國玩核桃歷史起於漢朝,流行於唐朝,在清朝達到鼎盛時期。

不過,據趙先生的實際收藏經驗來看,文玩核桃多見於清代,明代的都十分稀少。

「這座遺址中核桃的發現,一下子將中國人玩核桃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幾千年!這太令人震驚了!」

考古專家表示,他們將對核桃的確切用途和意義進行進一步研究。

成都平原最早古城:高山古城遺址

約在上世紀90年代,考古隊員在成都平原相繼發現了距今約3700年至4600年的8座古城遺址,它們比三星堆文化早了近千年,人們把這類文化遺存命名為「寶墩文化」。

在寶墩文化8座古城中,位於大邑縣的高山古城遺址歷史最為悠久,距今有4600年的歷史。

雖然此前什邡桂園橋已發現距今5000年的史前遺存,但該遺存是以聚落出現,沒有形成「城」的概念。

而高山古城遺址修築有四面城牆,表明當時已有強大的組織力量讓人們統一協作。

但是是否有階級存在,目前仍需考證。

通過比較歷史發現,與高山古城遺址同時期的其他文明正處於國家出現的前期階段。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元玲攝影張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的新收穫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從上個世紀90 年代以來,在成都平原先後發現了新津寶墩、大邑高山、鹽店、溫江魚鳧城和郫縣古城等8 處距今4500 年~3700 年左右的寶墩文化階段帶有夯土圍牆的大型聚落址...

成都平原最早古城是如何被發現的?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4000多年前,高山古城擺起了宴席,古蜀人在這裡大口吃肉;4000多年後,這些吃剩的骨頭在灰坑裡被考古專家清理了出來。(H5:高山古城遺址:成都平原最早古城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