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遠古文明——曲貢文化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曲貢文化遺址位於拉薩北郊5公里的河谷邊緣地帶。

二十世紀80年代,西藏考古學家在拉薩北郊娘熱山溝曲貢村的考古發掘時發現,把拉薩的文明史推到4000年之前。

曲貢文化遺址分布在曲貢村北面的山坡下端,坡上是裸露的山崖,坡下是拉薩河谷地。

該遺址是迄今發現面積較大、文化層堆積較厚、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多種文化並存的地點之一。

被譽為拉薩的「半坡」。

曲貢,在藏語裡是「水塘」之意。

曲貢村因早先有個大水塘而得名,現在水塘早已消失,但村名依舊。

曲貢文化遺址年代下限為公元前1500年上下,上限為不晚於公元前1750年,年代跨度在距今3500至3750年之間。

當然這個上限還不是實際上的最早年代,估計還可以上推到距今4000年前。

曲貢文化遺址和石室墓墓地最早發現於二十世紀80年代,當時採集到不少陶片和打制石器,而且進行了小規模的試掘,找到了文化堆積層。

從而使這個發現受到關注。

80年代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藏考察了曲貢文化遺址,採集到一批文化遺物,確認它是高原一處少見的古文化遺址,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90年代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隊與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聯合發掘隊,對曲貢文化遺址和墓地進行首次較大規模的發掘。

在第一階段發掘,就出土近萬件文物。

出土石器大多為打制石器,有石刀、石梳、石磨等農業生產工具陶器有單、雙耳罐,大肚高頸罐和工藝水平極高的棱形紋黑陶罐。

還發現墓葬坑和四具完整的人骨架。

這次發掘,揭露了一批重要的遺蹟,清理了一批石室墓,出土大量文化遺物,基本弄清了遺址的面積、文化堆積的時代和性質。

接著對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這次發掘,了解到遺址早期自然破壞情況,摸清了洪水形成的沖溝對遺址的破壞性切割狀況。

而後對遺址又進行了第三次發掘,主要目的是補充採集土樣進行分析,同時對石室墓墓地的分布範圍及破壞情況作進一步的了解。

曲貢文化遺址連續三次的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穫,清理早期墓葬3座,灰坑22座,晚期石室墓29座。

祭祀遺蹟2處,祭祀石台6座。

遺址和墓地出土文化遺物1萬餘件,數量最多的是石器,其次是陶器、骨器,還有銅器以及大量動物骨骼。

曲貢遺址下層中還出土了一枚銅鏃,銅鏃呈扁平形,經鑑定原料為冶煉所得,表明當時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經開始跨入青銅時代。

選擇拉薩河谷地帶聚居的曲貢居民,已經有了以農耕為主、畜牧為輔的經濟生活傳統。

曲貢人有大量的砍伐類石器,可用於砍伐灌木叢,開墾河谷地帶的土地。

還有不少切割類的石器,可以用於穀物的收割。

藏綿羊和氂牛是曲貢村民的主要肉食來源,氂牛和綿羊在當時飼養已比較普遍。

曲貢文化遺址出土的綿羊、氂牛和狗的遺骸,充分說明了當時家蓄飼養的存在。

出土的綿羊骨骸為藏系大角綿羊,體形很大,當是由野生的西藏盤羊馴化得來。

氂牛和綿羊這兩種家畜遺骸的出土,表明農牧結合的模式在西藏地區很早就出現了,這也表明西藏農牧民對世界畜牧業的發展曾經做出過很大的貢獻。

綿羊和氂牛在高原的馴化成功年代,也許還要早於曲貢人生存的年代。

特別值得說道的還有「梳形器」,它有排列均勻的小齒和便於抓握的手柄,多用平薄石片精磨而成,體形較長,如腳掌模樣,淺槽齒,弧頂。

大小疏密有一定差別,器身遺留著打擊加工的石片疤。

磨製雖不很光滑,但齒列比較整齊,齒刃較鋒利,製作精緻。

這種梳形器先後出土10多件。

它既不像梳,也不是鋸,用途令考古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一位考古學家有個意外的機會參觀拉薩地毯廠,看到工人們編織地毯所用的打緯器具,正是一柄類似曲貢文化遺址所見的梳形器,他恍然大悟:梳形器表明曲貢人有了建築在畜牧經濟基礎上的毛織工藝,他們已能生產毛毯之類的禦寒產品。

類似的梳形器在新疆、甘肅和青海地區的古文化遺址中也有一些發現,這不是偶然的現象,它表明古代西部民族擁有相似的毛織工藝。

另外在考古過程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曲貢人喜歡飲酒的證據。

遺址內出土了三千年前的陶制酒杯,這些酒杯大多以夾細沙的黑陶為主,且表面打磨得非常光滑,器壁上刻畫了一些幾何紋。

這也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曲貢發達的農業。

除了農耕和畜牧,曲貢人的另一個重要經濟門類是狩獵。

他們的狩獵工具有矛頭和箭簇,箭簇包括骨簇和銅簇。

遺址也發現了許多野生動物骨骸,種類有馬鹿、麝、野豬、藏野驢和涉禽等。

另外,捕魚也是當時的一個輔助經濟手段。

遺址出土的兩件網綴和在幾座灰坑中發現的魚骨也說明了這些。

曲貢文化遺址位於雅魯藏布江的中游地區,代表著青藏高原腹地新石器晚期一支高度發達的史前文化。

通過曲貢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證明拉薩周圍至少早在四千多年之前,已經有人類居住。

4000年前的曲貢村民,已經具有了以農耕方式為主,畜牧為輔的經濟生活傳統。

通過那些網墜、魚骨的遺存,表明當時拉薩河的魚類資源豐富,當地人早有食魚的習慣。

據分析,當時人們已過著以農業經濟為主穩定的生活。

骨器和陶器磨製加工技術均有相當高的水平。

由於曲貢文化遺址的年代位於原始社會和奴隸制社會的過渡時期,所以該遺址的發掘,對研究西藏早期歷史和豐富完善西藏原始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證明西藏高原的遠古先民已創造了堪與中原新石器文化相媲美的西藏古文化。

曲貢文化遺址的發現、發掘,對於進一步認識藏中或西藏本土的遠古文明的特徵、內涵等方面提供了很重要的參照標尺。

曲貢文化遺址完整地展示了雪域高原4000年前新石器晚期一支高度發達的農耕部落文化,以該遺址為代表而命名的考古文化被發掘者命名為「曲貢文化」。

從出土文物判斷,它屬於有別於「卡若文化」遺址的一種獨特文化類型,是一種受外界影響較小的土著文化,代表了西藏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斷面。

與曲貢文化遺址相類似的文化遺存在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地帶有比較廣泛的分布,都有性質相近的文化堆積,表明這是具有一定分布範圍的富有特點的古代文化遺存,是這一地區目前所知唯一的面貌比較清晰的古文化遺存。

雖然曲貢文化地處高原腹地,交通不便,但在考古活動中,也發現了曲貢文化與其他文化交流的證據。

在發掘的一批春秋時代的石室墓中出土了一件鐵柄銅鏡,這柄青銅鏡的鏡面為圓板形,鏡北陰線刻劃的圖案,帶有一鐵柄。

這種帶柄青銅鏡與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唐宋以後所出的帶柄銅鏡不屬於一個大的文化系統,其形制特徵與意匠均系外來。

目前的考古材料表明,我國境內出土這類帶柄銅境最多的地區是在新疆,而且年代都比較早,大多由中亞或南亞傳入。

因此這件帶柄青銅鏡,也很可能是來自中亞或南亞,以新疆為中介,傳入西藏高原。

這件鐵柄銅鏡也為研究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資料。

證明了至遲在公元前8世紀,西藏就同中亞和南亞有著間接的文化交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