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涼風有信——說古人消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伏天,酷暑難耐。

現如今,電扇、空調、冰櫃、冷飲早已普及,可千百年前,古人是如何消暑的呢?

消暑古人消暑大致分三類:外物相助,飲食內療和清心靜氣。


外物相助

古時,扇子稱為「搖風」「涼友」,所謂「凈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古代消暑最常用器具。

文人墨客常在扇上作詩繪畫,增添雅致。

到漢代,「人工風扇」開始在富貴人家流行。

《西京雜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可見其納涼效果非常好。

除了扇風乘涼,扇子還演化出了不同的功用,比如用作儀仗的長柄大扇、美人用來遮面的團扇……它們或威武或嬌媚,著實風情萬種。

唐代,出現了涼屋。

涼屋一般臨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傳到屋頂,然後沿檐而下,如此往來,屋內很快涼爽。

到了明代,涼屋更為完善高明,有文為證: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比起密不透風的現代「空調房」來說,降溫效果更好、空氣更清新、也更符合綠色環保的理念。

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王國」,古人除了會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還發明了瓷枕。

瓷枕中空,枕面覆蓋一層釉,冰涼沁人。

據說,乾隆非常喜愛瓷枕,一次得到一瓷枕後,詩興大發,題詩一首:「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

眠雲渾不覺,夢蝶更應安。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就有了儲藏食品的冰箱,他們叫「冰鑒」。

《周禮》中提到「冰鑒」,堪稱古代的冰箱。

冰鑒類似盒子,內部空,將冰放其中,再把食物放在冰中間。

這樣,食物可以防腐保鮮。

官府還設置了專門負責取冰、用冰的官員——「凌人」。

「凌人」的職責就是在隆冬時節組織鑿冰藏冰,等到來年春天製成冰箱就是鑒啦。

飲食內療

飲食避暑從漢代就開始了。

據《荊楚歲時記》載:「伏日進湯餅,名為消惡」。

古人習慣稱暑氣為惡氣,避惡就是指消暑。

「湯餅」是一种放在水裡煮熟的麵食。

雖然湯餅本身不是清涼食品,但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卻能出一身大汗,從而帶走體內大量熱能。

所以,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消暑方法。

及至宋代,冷飲已經有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酸梅湯等。

元代之後,冷飲品種越來越多,像《紅樓夢》中出現的玫瑰露、木樨露、玫瑰滷子湯等。

除了冷飲,消暑食物還有瓜果涼茶。

「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講的是冰鎮瓜果的涼爽。

「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

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

」說的是飲茶也能祛暑熱。

清心靜氣

最後一類是清心靜氣。

楊萬里的《夏夜追涼》,詩云: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這般超脫心境,實在令人佩服。


前兩類消暑方法,今人能輕鬆做到。

但這第三類方法,乃消暑祛熱的最高境界,需要靜下心來不浮不躁,心平氣和才能心靜自然涼。

相比科技發達的現代,古時的消暑方法既低碳環保,又趣味盎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人的消暑工具 冷飲早在商朝就已出現

扇子的發明人是誰,目前已無法考證,不過我估計這種辦法原始社會時就有人掌握了,只是他們手裡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樹葉,搖破了再爬樹摘一片,很費事。後來,扇子變結實了,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