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金沙遺址金面具背後的神秘金面王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簡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金沙遺址主要發掘人員

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面具曾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成為一種縱貫古今的重要文化現象。

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出現的面具,其造型、功能也各不相同,在古蜀文化中,面具被賦予了獨特的內涵,是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折射。

金沙遺址曾出土了兩件三千年前的黃金面具,神秘而華貴。

在它們的背後,又蘊藏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兩件面具,先後面世

2001年2月,在成都市區西北金沙村考古工地上,一塊露出金色的泥土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注意,撥開泥土,原來是一件小巧玲瓏的金面具,器高3.7厘米,寬4.9厘米,厚0.01-0.04厘米,重5克,圓臉圓頤,雙眼、大嘴鏤空,鼻樑高直,嘴形似乎還略呈笑意,富有極其神秘的色彩。

小小的金片竟能雕琢成如此寫實的人面像,精緻的做工讓人們驚嘆與佩服。

2007年2月,在時隔六年之後,金沙遺址再次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在離小金面具不遠的一個小圓坑內,考古學家無意中看見距去年發掘面下不足3厘米處,顯露一個金光燦燦的小角。

當工作人員小心翼翼把這件金器連同泥巴一起取出時,它已經揉成一塊皺皺巴巴的薄麵餅,無法辨識器型。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王毅慢慢剝離上面的泥土,經過初步延展處理後,他首先看見一雙大大的眼睛……這原來是另一件金面具!金沙遺址又一件國寶級文物就此出土。

這件金面具形體較大,寬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同時期形體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金面具。

其造型與小金面具有所不同,面部呈方形,額齊平,長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有兩個鼻孔,闊嘴,長方形耳朵,耳垂處各有一圓孔,下頜齊平,內折,顯得十分威嚴。

兩件金面具的面世,讓人們對金沙遺址有了越來越多的疑問。

面具製作,工序複雜

對兩件金面具進行化學成份分析表明,兩件器物都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

地質調查證實,黃金礦藏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和盆地周緣有廣泛的分布,礦石種類以砂金為主,這些地區往往有品位很好的金礦分布,這些金礦很可能是金沙遺址金器原料的來源地。

兩件金面具含金量均超過80%,其製作工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先用自然砂金加工、熱鍛成型,再整體錘揲成形,成形時應墊有模具。

具體的錘揲方法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以專門製作的人頭像或人面像為模具,將黃金錘揲成形後,再用生漆等粘合劑將金飾件面罩粘貼在青銅的人頭像上;另一種可能是直接以需要用黃金裝飾的青銅人頭像作為模具,將黃金皮錘打在需要裝飾的人像面部,並使之附著牢固。

從金面具比較厚實、邊緣有卯接痕跡等現象看,似乎採用的是第二種成形方法。

金面具大體錘揲成形後,再採用剪切、雕刻、鏤空等多種手法進行修飾,隨後對表面進行拋光處理,以使其光亮,最後用鉚接和粘貼等方法將其固定在其它器物的表面。

如此精緻且具象的金面具,堪稱同時期金器加工工藝的經典之作。

黃金面具,通神娛神

兩件金面具均出土於金沙遺址祭祀區內,這裡是古蜀王國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公元前1200—前650年)一處專用的濱河祭祀場所,面積約15000平方米。

在這一區域內,目前已發現了60多處與祭祀相關的遺蹟,出土了6000餘件製作精巧的金、玉、銅、石器等,以及數以噸計的象牙、數千枚野豬獠牙、鹿角和陶器,這些珍貴的器物都是古蜀先民用來奉獻給神靈的神聖祭品。

其中,在大金面具出土的小圓坑內還發現了許多紅色的泥土,為什麼這些土會是紅色的呢?這是因為土裡面摻雜了大量的硃砂,硃砂是一種紅顏色的顏料,遠古時期,人們認為器物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硃砂就是這些器物在奉獻給神靈之後所流的血液,這實際上是古代血祭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因此,金面具很可能是古蜀國舉行神秘宗教祭祀活動時所使用的。

經過考古學家的仔細觀察,金面具表面雖打磨得十分光亮,但內壁卻較為粗糙,且兩件面具大小不一,因此,很可能不是用於活人佩戴的。

那麼,它在祭祀活動中到底是怎樣使用的呢?

考古資料顯示,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兩個祭祀坑中曾出土了金面具和銅人面具,除了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外,國內其它地區尚未發現此類型的金面具。

三星堆的金面具出土於祭祀坑內,是用生漆加黏土調和而成的粘貼劑粘貼在青銅人頭像上的,這種粘貼劑在金沙遺址出土的很多器物上也廣泛使用,因此,專家推測,金沙遺址出土的金面具很可能也是粘貼在青銅人像或木質人頭像上的。

關於銅人頭像,有學者認為是「專門從事宗教祭祀活動的巫師形象」,還有學者認為「可能是代表不同世代或不同身份的接受其祭祀的祖先形象」。

而中國古代巫師佩戴面具,主持祭祀儀式的記載在文獻中早已有之,說明這可能是一種相當久遠的習俗。

巫師在降神過程中戴上面具,以儀式、獻祭或歌舞的形式祈求神靈降臨,與神靈融為一體,便能代表神靈說話。

此外,面具又是神靈降臨時寄居的場所,人們可能將其陳設於宗廟或祭祀場所內,以隨時迎接神靈的降臨,並接受人們的朝拜。

面具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裡,不僅是一種通神的工具,更是一種娛神的法器,以極其珍貴的黃金面具覆蓋於青銅人頭像上,不僅顯示了其崇高的地位,更是為了讓神靈歡娛,以此得到神靈的庇護。

它們從一個特殊的角度,揭示了古蜀社會祭祀活動的昌盛,反映了古蜀先民獨特的崇尚心理和精神世界。

造型不同,大小各異

我們仔細觀察這兩件黃金面具,便會發現它們不僅造型各不相同,大小差異也十分明顯,而綜觀金沙遺址出土其他器物也是如此。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差異呢?

我們知道,1986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兩個祭祀坑中曾出土了6件金面具和24件銅人面具,從造型風格上看,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金面具與之極為相似,都顯得稜角分明,帶有一定誇張意味,這說明了金沙與三星堆遺址有著緊密的承襲關係,金沙大金面具與三星堆金面罩的製作時代應較為接近。

而金沙小金面具線條圓潤,臉部豐滿,造型與大金面具迥然不同,且具有較強的寫實風格,在金沙遺址曾出土了一件青銅小立人像,人像高僅14.6厘米,小金面具的面部形態尤其是眼睛形狀與之尤為相象。

此外,金沙遺址出土的其他許多青銅器、玉器等造型也都十分小巧精緻,這些器物大小的差異很可能是反映了一種時代風格,說明金沙小金面具等器物的製作年代與大金面具相比相對較晚,當時的人們在對器物的大小、造型及審美的觀念上已發生了一些改變,三星堆時期造型誇張、體型巨大的器物逐漸被金沙時期的小巧精緻所取代,細膩寫實的風格成為了時代的主流。

因此,才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兩件造型各異、大小不同的金面具。

金面具作為古蜀人在祭祀活動中所使用的通神娛神的工具,隨著時代的變遷,其象徵意義也顯得更為濃厚。

面具淵源,至今成謎

值得注意的是,金面具目前在中國先秦時期僅見於古蜀文化中,是商周時期四川盆地青銅文化具有典型性的因素之一,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蜀文明濃郁的地域特色。

有關這一文化現象的淵源還是一個謎。

我們知道,在國外,早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古埃及和西亞地區就出現了大量的黃金飾品,並向地中海沿岸、中亞、南亞等地迅速傳播,邁錫尼古墓(約前1500-前1400)中曾出土過一件黃金葬禮面具,古埃及圖坦卡蒙王陵(約前1350)內也曾出土了一件黃金面罩。

有學者據此認為成都地區發現的金面具很可能是通過古代印度地區和中亞的途徑,從古代的西南夷通道、蜀身毒道、經雲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區,采借吸收了西亞近東文明的類似文化因素,由古蜀人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加以改造創新而成,它們反映了商代中國西南與南亞、中亞和西亞古代文化之間的交流關係。

但是,根據現有的資料,我們尚未能證明這條通道在當時已經開通。

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成都地區古蜀文明自成系統,有著自身的淵源和發展演化軌跡。

在中國西北及北方地區、中原地區和西南地區,金器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別,西北及北方地區是將金作為裝點身體的飾件來使用,主要器形有金耳環、金臂釧、金笄、弓形飾、金頭飾等。

在中原和西南地區,則是以金片和金箔為主。

這一方面可解釋為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樣性,但另一方面也應考慮黃金工藝傳統不同這一因素。

目前在成都平原尚未發現採用青銅鑄造工藝,用范鑄法製成的金器,也沒有發現用黃金製成的首飾一類的器物,成都平原金器工藝傳統和器物的風格與中原地區相近而與西北及北方地區不同,表現出非常強烈的地域特色,說明成都平原的黃金製作工藝都應是在本地製作,但可能又與中原地區存在著某種聯繫,金面具體現了基於中原技術的地方文化因素。

那麼,究竟金沙遺址出土的金面具體現的是西亞近東外來文化因素還是自成體系?這恐怕還需考古學家們作進一步的考證。

面具文化,傳承至今

面具作為一種戴在面部的物品,與巫術息息相關。

它作為人類內心世界的一種象徵,是時代經濟、文化和藝術的集中反映。

我國是面具產生最早、流行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向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甚至更早,向下則一直傳承至今,近現代民族學、人類學的調查證實,很多少數民族至今在祭祀、祈年、節日活動中仍廣泛地使用著面具。

新石器時代,面具開始大量出現,但一般造型簡略,線條粗獷。

在陰山、賀蘭山等地史前岩畫上已開始出現戴著面具的人的形象,但圖像簡單,多數僅有面部的五官而已,尤其注重表現眼睛

此外,還有一些用玉、石所刻的佩戴於人身上用來辟邪或裝飾的小型面飾。

面具作為一種被賦予了獨特文化內涵的器物,似乎已開始逐漸進入遠古人們的精神世界。

商周時期,人們十分相信鬼神、重視占卜,統治階級經常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用於驅鬼逐疫、祈禱豐收等,在這些活動中,主持儀式的巫師往往都需要使用面具,以藉助其巫術法力與天地鬼神進行溝通。

我國面具文化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鼎盛,這在考古發現中也得到了證實。

在陝西漢中城固縣、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坑、成都金沙遺址及北京琉璃河都出土了不同類別與造型的面具,但大部分為青銅面具,僅有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了黃金面具,面具又分人面和獸面兩種。

有的面具造型十分誇張,可能是人們內心對鬼神形象的一種折射。

此時,巫師佩戴面具,跳著舞蹈,舉行驅鬼、祭祀儀式已逐漸發展成一種習俗,會在一定時令舉行,又稱為「儺祭」。

漢代及以後,儺祭已成為宮廷和民間的常設禮儀。

在許多漢代墓葬的壁畫上都發現了與儺儀相關的圖像,並出現了大儺帶領十二神獸的場面,用以驅食邪魅,保護墓主人。

唐代起,每逢除夕宮廷都要舉行「大儺」之禮,並十分流行面具舞,可見此時的儺儀的宗教祭祀屬性已逐漸弱化,而逐漸向著娛人、戲樂的方向發展。

宋元時期,儺舞繼續盛行,在這一時期,遼代契丹人面具尤其引人注目,契丹貴族或統治階層死後,多以面具覆蓋於臉上而成為一種特殊的喪葬禮俗。

明清時期,以儺儀為中心所衍生出來的儺舞、儺戲十分發達,且各地區都發展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儺文化,創造出了豐富多彩、造型各異的儺面具。

現代流行的京劇、川劇等劇中的人物臉譜,以及現代流行的化妝舞會中的面具等,都是古代面具所衍生出來的一些表現形式。

本文由金沙遺址博物館供稿,並獲得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最後一周!帶你去解碼古蜀華章~

點擊題目下方四川畫報關注我們「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期最後一周!本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共同舉辦,來自三星堆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四川9 家文...

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涅槃

別回帖,一會刪除中國文化攻略第210篇,巴蜀攻略第5篇,其他攻略請點擊底下中國文化攻略連結或我的頭像~2001年2月,在成都市區發現的金沙遺址,分布範圍約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

一個可以想像又無法猜度的古老時代

三星堆眾多奇異瑰麗的青銅器照亮了巴蜀文化史上幾近蒼白的歷史畫卷。成都平原史前古城遺址的發現表明,古蜀文明是源於川西地區、獨立發展起來的、帶有明顯地方特徵的長江上游古代文明。無垠而深邃的歷史沙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