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榭遺址發現4800年前人類遺蹟 遺存中發現植物果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良渚文化時期葫蘆科植物種子
出土的小口釜
出土的石器
大榭遺址I期考古發掘現場
寧波已經擁有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等眾多考古發掘的成果,如今,這一領域又增添了新「成員」。
記者昨日從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的新聞通報會上獲悉,北侖大榭遺址Ⅰ期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成果,發現了約4800年前人類的活動遺蹟。
考古隊共發現史前至宋元時期各種遺蹟現象50餘處,出土陶、瓷、銅、石、玉質遺物(小件)200餘件。
□記者 朱琦琳 攝影 記者 賈東流
如此規模海島史前遺址考古
在浙江還是第一次
春節之後進行下階段發掘
今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前來考察時表示,大榭遺址作為浙江海島上首次大規模考古發掘的史前遺址,意義重大。
那麼,它究竟有哪些獨特的意義呢?
雷少說,從發掘出土的陶、石器標本來看,大榭遺址的時代很明確,其主體文化遺存所處時代應在史前時期的良渚文化中、晚期至錢山漾文化階段。
「它遺址保存狀況較好,文化堆積較為豐富,在海島上能發現這種保存狀況良好的史前文化遺址是比較難得的。
」
大榭遺址的地理位置較為獨特,剛好處在寧紹平原與舟山群島之間。
在史前和商周時期,這裡可以說是兩地文化交流、傳播和人群遷徙的橋樑。
「因此,大榭遺址對於該時期的海島環境變遷、人地關係和對外交往,以及海島文化、海洋文明等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
此外,大榭遺址出土的遺物種類頗為豐富,有一些史前時期大型墓葬常見的隨葬品,反映了該遺址等級可能較高的史實。
而在錢山漾文化堆積層發現的一個特殊灶,可能為製鹽遺存,對於探討浙東沿海地區的早期鹽業生產問題或許能提供重要線索。
記者了解到,下階段考古隊擬再進行3000平方米的Ⅱ期發掘,預計春節之後開工。
而未發掘部分,將依照相關法規進行原址保護。
遺址地理位置挺獨特
海島先民懂得依山而居
記者了解到,大榭遺址位於北侖大榭開發區下廠村,占地約20000平方米。
今年4月起,考古隊進行了總面積為4000平方米的Ⅰ期發掘工作。
記者昨天在發掘現場發現,如果不是因為有考古發掘留下的探方比較顯眼,該遺址所在區域從「外貌」上看與附近其他區域並無不同。
在發掘現場不遠處,還有正在運轉的工廠和已經破敗的民房。
但放大視野來看,該區域地理位置又頗為獨特。
它西北依託塗毛洞山,西南背靠將軍山余脈,東側則為平坦的稻田,更遠處是大榭島最高峰——七頂山。
在如此宜人的自然環境中依山而居,看得出來古人挺會挑地方的。
這個遺址是怎麼被發現的呢?據負責此次大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考古隊領隊雷少介紹,「早在1980年9月,當地村民燒窯取土時,就曾在此發現了石錛、石鏃和石犁等磨製石器。
」時隔近三十年,2008年6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首次確認該遺址的存在,當時定名為「東嶽宮遺址」(現改名「大榭遺址」)。
2010年,該遺址獲評為「寧波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並向社會公布。
遺存中發現植物果實
先民早有儲備食物意識
大榭遺址的地層堆積深度約為1-2.5米,文化層劃分為四個大層。
相對應的時代,由早至晚分別為史前時期的良渚文化和錢山漾文化,以及商周和宋元時期。
據雷少介紹,後兩個時期的文化層堆積分布較為零散、單薄且面積較小。
「商周時期的遺蹟僅有兩個灰坑,出土人工遺物也少,僅有少量印紋硬陶罐,原始瓷豆、杯、缽,青銅耨等。
宋元時期,遺蹟有1條路和4個灰坑,出土人工遺物以青瓷器為主。
」
但相比之下,距今4000多年的史前時期良渚文化和錢山漾文化堆積地層,發現的「寶貝」則要豐富得多。
其中,距今約4800年至4300年的良渚文化堆積層,發現了28個灰坑和1座墓葬,出土人工遺物主要為陶、石器,石器包含斧、錛、鑿、鏃、鉞和紡輪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然遺物中發現了一些動物骨骼和植物果實。
其中,動物骨骼以陸地中常見的鹿、豬等哺乳類動物為主,海洋中的魚、貝類較為少見。
雷少說,相比之下,植物果實常出土於有儲藏功能的灰坑中,這更令人感興趣。
「甜瓜、桃子和南酸棗等的果核,葫蘆科植物的種子都有,這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有意識地進行食物的儲備。
」而由此來看,古人那時能吃的水果種類也是相當豐富呢。
距今約4200年至4000年的錢山漾文化堆積層,則出土了目前該遺址發現的、僅有的一件玉錐形器。
「這在當時是由從陸地輸入的,還是在島上生產的,目前仍是謎。
」雷少說。
大榭發現4800年前人類遺蹟 還有大型墓葬隨葬品
今天上午,記者從大榭遺址1期考古階段性成果新聞通報會上了解到,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以及上海和北侖的文物保護機構的考古人員,對占地約20000平方米...
寧波大榭島發現史前聚落遺址 4000年前浙江人會製鹽
浙江在線12月16日訊(記者吳曉鵬鄒洪珊翁雲騫) 12月14日上午,記者從大榭遺址一期考古階段性成果新聞通報會上獲悉,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等,對大...
寧波奉化下王渡遺址Ⅰ期考古取得了重大發現
9月6日,寧波市奉化區下王渡遺址Ⅰ期考古成果新聞通報會在寧南貿易物流園區正式召開,該遺址核心區分布範圍約9500平方米,屬於河姆渡晚期,距今約5800年。據介紹,本次下王渡遺址I期總發掘面積約3...
寧波保存我國古代海鹽業最早實證 有望找到「良渚製鹽法」新證據
2018-04-10 20:0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鄭文 朱婧我國鹽業資源豐富,鹽業史研究碩果纍纍,鹽業考古卻起步較晚。經過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與國外鹽業考古的差距迅速縮短。然而...
上海傳承之根,六千年前延續至今的文化綿延不絕
廣富林,原稱皇甫林、廣福林,松江城西北6公里,辰山塘東岸,佘山鎮廣富林村,初冬田野的沉寂數日前突然又被打破。。廣富林地區地處上海市松江大學城,古代屬於華亭谷範疇,孕育了燦爛的廣富林古文化,是上...
「川滇通道」歷史上溯至4600年前
記者昨天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新發現的四川鹽源皈家堡遺址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填補了鹽源盆地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空白。這些遺蹟的出土,將川西南地區歷史上溯到距今至少4600年。「這是目前川西南地...
長春五台山遺址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遺蹟
新華社長春10月14日電(記者劉碩)經過歷時半年的調查和發掘,考古人員在長春五台山遺址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遺蹟,包括灰坑、房址、墓葬等,對於研究長春地區以及松花江流域人類文明起源和活動具有重要意...
兩城鎮遺址:細數「考古聖地」歷時千年的變演
據考古調查與發掘,兩城鎮遺址是距今4600—4000年前龍山文化時期的一個核心聚落遺址,也是龍山文化時期的一處古國都城城址。種種考古研究表明,大量玉器、石器、陶器等器物的出土預示著兩城在當時是適...
西安隋唐長安城東市遺址考古發掘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西安5月16日電(記者李一博)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考古隊公布了西安市隋唐長安城東市遺址的部分考古成果,目前已發現各類遺蹟單位173處,出土各類遺物約1500件。隋唐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