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約5800年 寧波奉化下王渡遺址Ⅰ期昨發布考古成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800年以前奉化一帶先民是怎樣生活的?如果你認為他們還在茹毛飲血那就大錯特錯了——住的是樓房,吃的是稻米,還能打獵捕魚吃山珍野味,甚至姑娘們出門身上連裝飾品也一樣不落,絲毫不比我們如今的生活遜色。

昨日,寧波奉化下王渡遺址Ⅰ期考古成果發布:總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共清理出史前至宋元時期各類遺蹟現象170處,出土殘損文物標本千餘袋、各類可修復文物320餘件和豐富的動植物遺存。

細枝末節的遺蹟中,史前人類生活就這樣一一被還原了。

遺址是怎麼發現的?

寧南貿易物流園區建設施工過程中

發現部分陶器殘片及殘缺石器

2016年11月,在寧波寧南貿易物流園區建設施工過程中,發現部分陶器殘片及殘缺石器。

同年12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力量進行了搶救性考古勘探和試掘,確認該處有史前文化遺址的存在,核心區分布範圍約9500平方米。

因為遺址位於奉化區江口街道下王渡村東,所以被定名為下王渡遺址。

今年3—8月,經浙江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批准,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奉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下王渡遺址I期搶救性考古發掘。

發掘情況表明,下王渡遺址地層堆積深度1.75-2.5米,文化層可分為四個大層,其相對時代由早至晚分別為河姆渡文化時期、良渚文化時期、商周時期和宋元時期。

其中,河姆渡文化時期和良渚文化時期是下王渡遺址的主體階段,其遺存具體年代最早可至距今約5800年,相當於河姆渡文化晚期階段。

武漢大學考古系李冰博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遺址的地層堆積是按時間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積形成的,也就是說,河姆渡文化時期的地層堆積位於最下面,良渚文化時期、商周時期和宋元時期的地層堆積依次往上。

我們根據每個地層堆積出土的相應有代表性的遺物品來判斷年代,比如河姆渡文化時期的遺址地層中發現石鉞、石錛、骨鏃、骨錐等那個時代的遺物品,商周時期遺蹟處發現印紋硬陶和原始瓷豆、盞等;清理宋元時期遺蹟出土少量青瓷碗、盤等。

」李冰認為,遺址的地層堆積說明下王渡遺址所在地自5800年前以來一直有著較為頻繁的人類活動存在,這塊區域在氣候、交通、居住條件等各方面當時肯定都適宜人類居住。

5800年前的古人如何生活?

他們過得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差

住「樓房」吃稻米喝純凈水

距今5800年多年前河姆渡文化晚期,先民們如何生活?下王渡遺址發現的細枝末節告訴我們,他們過得並不像想像般差。

他們既不住山洞也不住樹上,而是住在「樓房」里。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中心羅鵬介紹,「遺址中發現了干欄式房子的建築基址,說明當時的河姆渡人已經過上了定居的生活,住在這種干欄式房屋裡。

干欄式建築在江南史前文化中屬於非常普遍的一個特色,江南水鄉多沼澤,人擇高地居住,沒有人喜歡在潮濕的環境,把房子升高,人住在裡面就能免受毒蟲蛇類的侵襲,這是古代江南水鄉人民的大智慧。

在飲食方面,當時的古人和現代人也相差不遠。

為了喝到更純凈的水,他們鑿井取水,遺址地就出土了一口水井。

而稻穀、石犁等遺物品也依次被發現,很好地證明了當時的河姆渡人已經可以自主種植水稻,有了原始農業。

有意思的是,現場還出土了一隻被燒黑了的陶釜。

陶釜是一種炊器,可以用來燒菜做飯。

這隻陶釜外表有明顯火燒過的痕跡,看來古人用它做過飯啊!除了主食稻米,豬頭骨、豬下顎骨、鹿角等遺存的出土則佐證了古人還會狩獵或家養豬等牲畜。

飯點一到滿桌的山珍野味,古人的生活看來也是很愜意的。

另外,遺址里出土了石紡輪、骨針等紡織工具,說明當時人們已學會利用多種紡織工具縫合做成衣服。

更讓人驚喜的是還有飾品玉璜的發現。

試想一下,戴上耳環和項鍊,當時愛美的河姆渡姑娘出門逛街,也未必就比今天的寧波姑娘遜色。

遺址發現有何意義?

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和學術研究價值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中心主任李永寧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下王渡遺址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學術研究價值,「該遺址內涵清楚、時代明確、延續性強,表明這裡自5800年前以來一直有著較為頻繁的人類活動存在。

此外,該遺址地處平原地帶,聚落特徵明顯,我們此前對於河姆渡文化聚落的認識是河姆渡人大多都選擇丘陵、低山等高地居住,從未發現他們有依託平原作為居址的先例,這對今後我們認識河姆渡文化聚落形態的變化及其擴散的原因十分重要;再者,該遺址河姆渡文化晚期遺物中能看到不少馬家浜文化因素,良渚文化地層堆積中也能發現部分錢山漾文化因素,這對研究寧紹地區史前文化的變遷同樣十分重要。

對話考古隊員

遺址出土哪些遺物?

「我們在發掘過程中,共清理河姆渡文化遺蹟18處(灰坑9個、干欄式建築房址7座,圍欄2條),出土遺物主要見有陶鼎、陶豆、陶壺、陶盤、陶罐、陶支座、石鉞、石錛、石楔、石鐮、石鏃、石紡輪、骨鏃、骨錐和豬頭骨、豬下頜骨、鹿角、編織物等;共清理良渚文化遺蹟107處(房址20座、建築基址3處、灰坑77個、灰溝1條、墓葬5座、水井1口),出土遺物主要見有陶鼎、陶豆、陶壺、陶盉、陶罐、陶支座、石鉞、石錛、石鏃、石犁、石紡輪和動物骨骼等;共清理商周時期遺蹟33處(房址2座、灰坑28個、灰溝2條、水井1口),出土遺物主要見有印紋硬陶和原始瓷豆、盞等;共清理宋元時期遺蹟12處(灰坑7個、灰溝5條),出土遺物僅見少量青瓷碗、盤、盞等。

有沒有發現特別有價值的遺物?

「是的,對普通讀者來說,可能比較喜歡看到考古發現一些金器銀器等遺存。

但考古不是挖寶,史前文化所有出土的遺存對我們來說每一樣都很重要。

史前是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五六千年前古人是怎麼生活的?我們都不知道,但現在歷史就在我們腳下,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品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考古重要性就在這裡,通過考古工作者的工作一層一層撥開苞米一樣,揭露古代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

市民什麼時候能參觀遺址?

「下王渡遺址的發掘,得到了奉化區委、區政府、寧南貿易物流園區建設指揮部和具體建設單位寧波市商貿集團的高度重視。

遺址I期發掘中發現的部分重要遺蹟現象,如保存較好的土台、水井、墓葬等將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分拆或整體遷移至建設中的奉化博物館內保護展示並做實驗室考古;遺址Ⅱ期發掘工作也將在2018年按程序報批後繼續展開;遺址其餘部分將在不影響工程建設的前提下實施原址保護且計劃打造成為小型遺址公園,以供市民參觀、遊覽、休憩並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編輯:劉佳瑩 審核:孫麗梅、劉鈞、張應

相關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發現將5800年遺址

9月6日,浙江寧波市奉化區下王渡遺址Ⅰ期考古成果公布,該遺址核心區分布範圍約9500平方米,屬於河姆渡晚期,距今約5800年。 據介紹,下王渡遺址I期總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共清理出史前至宋元...

發掘出土文物1800件

本報訊 (駐黑龍江記者張建友)9月19日,記者從黑龍江省文化廳了解到,為了釐清黑龍江亮子油庫遺址各時期的文化堆積狀況和文化內涵,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黑龍江大學考古系聯合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

浙江公布年度八大考古重要發現

中青在線杭州12月25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今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介紹,寧波奉化下王渡遺址、杭州良渚古城鍾家港及池中寺遺址、寧波大榭史前製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