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增城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普查成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自2013年9月以來,增城區在此前文物普查既有成果的基礎上,開展了新一輪全面、深入的文化遺產普查工作,覆核與發現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共742處,其中:覆核不可移動文物499處,新增不可移動文物10處,新增歷史建築1處,推薦歷史建築線索66處、傳統風貌建築線索166處。

基本摸清了全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現狀。

作為重要的文化景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承載著人類的文明記憶,見證了歷史演變、文化傳承的發展過程。

為充分展示增城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普查豐碩成果,提升市民群眾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由區文體旅遊局和區國土規劃局聯合舉辦的大型專題圖片展「為文化遺產點讚,為美麗增城添彩——增城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圖片展」,將於5月18日至5月24日在增城圖書館一樓展覽廳舉行。

屆時,將展出10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及60多處歷史建築及線索和傳統風貌建築線索圖片,並推出普查成果文創作品展、歷史文化知識有獎競答等系列內容。

群眾通過活動可走進燦若群星的文物古蹟,領略增城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加深對歷史文化的理解。

增城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情況

2015年3月23日,市文化遺產普查專家組對我區普查成果進行審驗。

普查人員分工合作採集新增文物點數據。

為在新形勢下全面摸清增城區文化遺產狀況,加強我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動我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健康、有序發展,我區在此前文物普查既有成果基礎上,在全區11個鎮街、282個行政村、1616平方公里的普查面積內拉開了一輪全面、深入的文化遺產普查工作。

歷時近2年,通過地毯式普查和查漏補缺,進一步摸清了我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家底。

一、普查工作過程

1.普查準備階段

(1)建立健全普查組織機構和組建普查工作隊伍,精心編制普查工作方案,切實保障普查工作順利開展。

參照廣州市做法,設立增城區文化遺產普查領導小組,負責全區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組織領導,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領導小組下設普查辦公室(設在區文體旅遊局,以下簡稱「區普查辦」),具體協調全區文化遺產普查工作。

區普查辦結合我區實際,制定並印發了《增城市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方案》。

區文體旅遊局和區國土規劃局分設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普查工作組,並分別組織專業力量組成普查隊。

(2)組織普查動員、培訓,對既有成果及重點地塊信息進行收集,為普查全面鋪開奠定堅實基礎。

根據廣州市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數據採集要求,通過組織動員大會、開展普查隊員培訓等一系列方法,使普查工作隊伍了解普查對象和內容,進一步明確了普查目的意義、工作步驟和重點、方法和任務,熟悉相關普查標準和規範,掌握使用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普查系統和正確錄入普查數據等具體操作技能。

同步認真收集區公布文物數據、三舊改造圖斑數據、重點項目地塊信息數據,建立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普查數據基礎。

2.調查、登記、錄入階段

鑒於此次普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工作量大、普查系統錄入指標繁多、技術含量高,區普查辦組織各普查工作組,根據我區規劃建設輕重緩急的不同,優先完成區內重點建設地塊及三舊改造地塊範圍內的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普查,隨後開展其它區域的普查工作。

同時,按照市普查辦要求,針對區內抗戰文物史跡、廉潔歷史文化、壁畫等內容開展了專項調查。

各普查工作組根據普查需要,分別組建外業、內業兩支普查工作隊,由外業人員負責田野調查、GPS衛星定位、現場拍攝、丈量尺寸並紙質記錄普查對象各項要素;內業人員在外業人員數據採集的基礎上,負責數據整理、圖片處理、圖紙繪製、數據錄入,轉化形成《廣州市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普查登記表》、《「三舊」改造中的文物建築、歷史建築信息表》、《廣州抗戰史跡文物登記表》和《廣東省抗戰史跡調查表》等普查檔案。

經過認真篩選和查漏補缺,並嚴格參照「文物認定標準」及「廣州市歷史建築普查認定標準」,形成增城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及線索,按要求提交至廣州市普查辦驗收。

3.評估、認定、驗收階段

2014年底,在前後經過兩輪專家評審後,最終確定「大敦村東山黎公祠」等66處歷史建築線索,「石下村淡交劉公祠」等166處傳統風貌建築線索;而「石灘鎮鄭田廟嶺村石王古廟」成為我區首處歷史建築正式掛牌保護,擁有了自己的專屬名片;2015年初,經過市文化遺產普查專家組評估認定,確定此次普查新發現的「大夫溫公祠」等10處不可移動文物。

2015年3月,區普查辦從組織管理、數據質量和調查現場三方面迎接市普查辦驗收,我區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順利通過市普查辦審驗。

2015年6月,在市普查辦的統一部署下,《廣州市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普查彙編·增城區卷》編纂工作啟動,歷時3個月,順利完成增城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線索成果轉化工作。

《彙編》收錄了2013至2015年增城區文化遺產普查中新發現的所有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及線索,是增城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發展的又一次成果見證。

二、普查成果匯總

1.覆核與發現不可移動文化遺產總體情況

此次普查在經過數據採集、登記、評估、認定及成果匯總等系列環節後,覆核與發現增城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共742處,涉及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多種遺產類型。

其中:覆核不可移動文物499處,新增不可移動文物10處,新增歷史建築1處,推薦歷史建築線索66處、傳統風貌建築線索166處。

複查數據中包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

2.專項普查成果情況

在此次普查過程中,發現了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壁畫。

經篩選、統計、整理,凡建築上具有明確紀年的壁畫,且保存較完整,主要部分清晰可見,原色彩基本保存的88幅壁畫最終納入壁畫普查成果,其中我區40幅主體完整的祠堂壁畫入選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及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編、廣州出版社出版的《廣州傳統建築壁畫選錄》。

此外,根據市普查辦要求,完成我區廉潔歷史文化、三舊改造地塊歷史文化遺產、抗戰文物史跡及珠江沿岸文化資源調查等專項普查,經普查統計,增城區「三舊」改造用地範圍內共有文物建築321處,歷史風貌區3處;廉潔歷史文物1處;抗戰文物史跡24處;珠江沿岸相關區域共有不可移動文物71處、歷史建築線索10處。

三、普查中的保護

1.重點核查,採取措施,邊普查、邊保護。

普查是基礎、保護是根本。

在普查中,區普查辦緊緊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把普查與保護緊密結合,一方面認真組織普查人員開展普查,普查行政村覆蓋率達100%;另一方面以普查為契機,切實加強全區文物的保護利用。

因此,對轄內已公布不可移動文物保存狀況進行核查,是此次普查的重點內容。

在此基礎上,積極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如制定《增城市不可移動文物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加強對全區文物的保護;籌措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推進重點文物的保養修繕;組建文物保護監督員隊伍,制定文物巡查制度,建立健全文物保護和監督機制,進一步加大全區文物保護監管力度;重新製作並更換破損的文物保護標誌碑,確保每一處文物都得到掛牌保護。

2.建立健全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信息管理平台。

一是嚴格按照普查要求,委託有測繪資質的單位對部分無法顯示清晰的遺址、石刻、墓葬,進行實地測繪,並繪製文物現狀地形圖、航拍圖,完善文物信息數據。

二是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將此次普查成果實現數據入庫,完善「數字增城文物示範應用系統」,建立健全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信息管理平台,使我區每一處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信息都在空間上得以快速落地,並實現存儲、檢索、查詢、顯示、統計等基本功能,為今後我區規劃編制、規劃審批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促進了我區不可移動文化遺產的日常監管工作。

3.加強輿論宣傳,營造普查氛圍。

宣傳工作是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普查的重要工作之一。

區普查辦通過印製《保護文物、人人有責》、《文物保護須知》宣傳海報、《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宣傳手冊》、開展《增城歷史文物圖片展》、《增城抗戰勝利70周年圖片展》及歷史文化宣講活動進校園等一系列宣傳活動,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此次普查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對提升全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也起到重要作用,有效地促進了此次普查工作的開展。

4.合理規劃統籌,保護與傳承利用相結合。

依據《廣州市歷史建築和歷史風貌區保護辦法》及相關法規,建立歷史建築保護名錄,設立保護標誌,依法保護歷史建築的歷史價值、文化特色、傳統風貌和現狀條件,確保歷史建築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加強規劃銜接,在對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歷史文化價值、特色和現狀存在問題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歷史建築範圍,劃定核心保護範圍,從而在規劃層面落實對歷史建築及傳統風貌建築的保護。

深入分析挖掘建築本體價值、地域價值、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科學利用歷史建築,提高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水平,實現「保護促利用、利用強保護」的良性循環。

部分不可移動文化遺產普查成果

首處歷史建築:石灘鎮鄭田廟嶺村石王古廟

新塘鎮大夫溫公祠

石灘鎮慎庵顧公祠內壁畫

明真儒甘泉湛先生祠六邊形雕花石柱礎

1.新一輪文化遺產普查開始時間於哪一年?

A、2008 B、2011

C、2013 D、2015

2.此次普查成果中,增城區推薦的傳統風貌建築線索有多少處?

A、66 B、1

C、2 D、166

3.潔菴湛公祠又稱為?

A、天下士祠 B、樹德書院

C、入仕祠堂 D、雙孖祠堂

4.此次普查新增不可移動文物多少處?

A、9 B、10

C、11 D、12

5.以下哪個不屬於此次普查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

A、牯牛石鐘氏墓地 B、大夫溫公祠

C、尚書湛甘泉府第遺址 D、綏寧書院

6.截止至2016年1月1日,增城區已公布的歷史建築有多少處?

A、5 B、1

C、2 D、166

7.增城區已掛牌的歷史建築是下列哪處?

A、光華古廟 B、天后古廟

C、石王古廟 D、洪聖宮

8.此次普查成果中,增城區推薦的歷史建築線索有多少處?

A、66 B、1

C、2 D、166

9.鄭田廟嶺村石王古廟位於哪個鎮街?

A、石灘鎮 B、中新鎮

C、仙村鎮 D、荔城街

10.以下哪個不屬於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A、崔太師祠 B、何仙姑家廟

C、李昴英墓 D、倉沮聖廟

(註:答案可從圖片展展板中獲悉,題卡可於活動現場領取,參與答題即可獲得精美禮品一份。

題卡派完,有獎競答活動即止。

)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不可移動文物怎會說拆就拆?

上周五(8月12日),本台新聞報導了安康苑舊改基地內,多處不可移動文物,被擅自拆除破壞的事件,當天下午,區政府就叫停了拆除作業。但讓人疑惑的是,早在去年7月, 市文保部門就表示,將在去年10月底...

連雲港市古建築普查與摸底讓文物「活」起來

【連網】(記者 李國瑞 通訊員 劉陽)近日,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配合市文物局、市規劃局針對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開展首次普查與摸底工作,旨在促進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