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劍,長埋地下兩千年,鋒利無比,不銹之謎,老外表示無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湖北荊州一帶連續出現乾旱,莊稼欠收,就連最耐乾旱的紅薯成活率都很低。

為了解決天旱問題,1965年冬,市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川店、馬山、八嶺山等鄉鎮的部分村。

該年12月,荊州區川店鎮望山村三組農民邵天萬、劉吉發等人冒著雨雪嚴寒,在經江陵縣境內的紀山西麓和八嶺山東麓的二乾渠上作業,發現了一座古墓。

當日,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湖北省博物館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迅速趕到現場進行文物勘探。

這一勘探不要緊,一勘探,所有考古工作者都猛吃了一驚:在這一帶工程範圍內,古墓可不止一座,其中有封土堆的大中型墓葬多達25座,無封土堆的小型墓葬也有30多座!

根據「重點保護,重點發掘;既對基本建設有利,又對文物保護有利」的方針,考古工作人員首先對規模較小的沙冢1、2、3、4號墓做了發掘清理,取得了經驗後,集中主要力量發掘規模較大的望山1、2號墓,最後完成望山3、4號墓的發掘。

「望山一號墓」是當時發掘中最大的一座墓,該墓是一座中型、有封土堆、有墓道的豎穴坑木槨墓,未被盜掘,隨葬器物保存較好,放置也有一定規律。

共出土了600多件器物,並有劍、戈、矛、 殳、鏃5種共66件兵器。

其中,最為驚艷的是一把青銅古劍。

該劍長約半米,重一斤多點,無銹無斑,在風雪中閃耀著青光,寒氣逼人。

讓人吃驚的是,某開採隊員拿劍時,稍不留神,竟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

青銅劍盛行於殷商到春秋末期,則此塵封於墓中的古劍至少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竟然鋒利至此!

有人有意試探其鋒芒,將16層白紙鋪於地下,用劍尖輕劃,16層白紙齊齊割斷!

真是神兵利器!

考古工作者當即對該劍進行細緻考究:劍身修長,55.7厘米,有中脊,寬4.6厘米,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柄長8.4厘米,重875克,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古劍近劍格處有八個鳥篆銘文,在場的專家無人能懂。

主要負責人方壯猷將劍上的文字拓片通過郵寄的辦法寄給了當時中國的甲骨文、金文研究的專家。

專家之一郭沫若認為這八字是「鉞王邵滑,自乍用鐱」。

「鉞王」即是「越王」,「乍」通「作」,「鐱」通「劍」。

即這是越王邵滑親自監製的寶劍。

因為劍是在古楚地發現的,郭沫若即認為「邵滑」是楚國派到越國的「越奸」,最後被封為越王。

郭沫若的看法並非信口開河。

香港考古學家呂榮芳根據《史記•甘茂列傳》和《韓非子•內儲說下》等史料剖析,認定邵滑是楚懷王時的大貴族,曾被楚懷王派到越地,離間越國內部矛盾,誘使越國內亂,而楚懷王乘亂之機滅亡掉越。

邵滑是滅越的大功臣,楚懷王便封他為越王,並把從越國掠奪回來的利劍作為戰利品進行賞賜。

邵滑死後,將這把弛名天下的寶劍殉葬,以顯赫自己生前的功績。

呂榮芳也因此斷言,「望山一號墓」墓主即是邵滑!

著名的金文研究專家唐蘭卻認為劍格上的八個字是「鉞王鳩淺,自乍用鐱」。

唐蘭說,「鳩淺」,其實是「勾踐」的通假字。

唐蘭的解釋是,古代越國的語言是古越語,越王的名字用漢字寫出來只是音譯。

在古越語,鳩淺和勾踐發音相同,所以是通假字,可以替換。

唐蘭的說得到了其他專家的認同。

也就是說,這把青銅古劍,乃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狠忍之君勾踐的寶物!

公元前494年,吳越兩國交鋒,越軍失敗。

越國國君勾踐獻上絕世美女西施求降,自己充當了吳王夫差的馬夫,臥薪嘗膽、忍辱負重。

二十年後,勾踐重回越國,任用賢臣,發展生產,東山再起,僅用九年時間就滅掉了吳國,一舉而成春秋時期最後一名霸主。

這把劍,就是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劍!

這也無怪此劍如此精美,如此鋒利,如此追魂奪魄!

眾所周知,勾踐除了是春秋霸主,還是歷史上著名的名劍收藏家。

按照《吳越春秋》、《越絕書》等書記載,勾踐曾特請龍泉寶劍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

其劍名分別為湛廬、純鉤、勝邪、魚腸、巨闕,五劍都是斷金切玉、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

《拾遺記》則記:「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馬白牛祀昆吾之神,採金鑄之以成八劍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斷水,三名轉魄,四名懸翦,五名驚鯢,六名滅魄,七名卻邪,八名真剛。

延請名師鑄神兵外,勾踐還熱衷於搜集和珍藏名劍。

名劍鑑賞家薛燭有幸見識勾踐的藏品,驚駭莫名,說自己從來沒有想過世上會有這種神品,評點「純鉤」寶劍時,他說:「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

觀其瓤,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溢於塘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職冰釋。

所謂「物以人名」,既已認定劍主屬勾踐,即其歷史文化價值之高,自不待言,劍則被譽為「天下第一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可是,勾踐珍藏的寶物,怎麼會出現在楚人墓中呢?

中山大學古文研究室的同志後來通過對「望山一號墓」出士竹簡的整理研究,認為墓主不是邵滑而是邵固。

邵固與邵滑是生活於不同時期的兩個人,邵固生活在楚威王或早些時候,邵滑則生活在楚懷王后期。

根據史書和竹簡所記,楚越之間的關係在楚威王之前是很密切的,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踐之女為妃,勾踐應該是把他珍貴的青銅寶劍作為嫁女之器而流入楚國。

墓主邵固是以悼為氏的楚國王族,是楚悼王之曾孫,死時很年輕,楚王為了表彰他的忠心侍候而把名貴的越玉勾踐劍埋葬邵固墓中。

著名考古學家夏鼎即支持此說。

那麼,何以這把寶劍歷經千年而不銹不腐?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組組長丁孟認為,首先,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本來就不像鐵那麼容易生鏽;二是墓室本身建造得非常精良,密閉性比較好;第三個原因則跟劍身上密布的黑色菱形暗格紋有關。

丁孟說:「暗格紋是一種獨立於劍身的物質,但又有機地和劍身融為了一體。

它不僅提高了劍的裝飾性,而且還起到了防腐作用,提高了劍的韌性。

但這具體是怎樣的一種物質?又是以一種怎樣的工藝附著在劍身上的?到目前學界還是眾說紛紜。

德國慕尼黑有個研究所,曾經專門對青銅劍劍身上的暗格紋進行過研究分析,他們得出的結論是,這是一種當代人無法認識的技術。

中國古代鑄劍大師的工藝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丁孟還提到一個特別的現象,即「青銅劍」造假:「通常這種造假方式都會模仿一些工藝比較精湛的青銅劍,比如複合劍、暗格紋、錯金銀、嵌松石劍等。

相對而言,這種造假方式較容易識破。

因為無論劍身、裝飾、表面的氧化狀態,都需要重新做,破綻會比較多。

特別是暗格紋的青銅劍,嚴格意義上說,這種技藝已經失傳。

當代人的仿品只能打造出一個類似的外貌,無論是材質、用料還是工藝,都和東周時完全不是一回事。

而仿造者為了節省成本,還常常粗製濫造。

復旦大學等有關專家專門對此劍進行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

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硫化銅可防鏽,劍身又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因而千年不銹。

來自上海博物館的譚德睿用放大了3000倍的顯微鏡進行觀察,從百分之一毫米厚度的金屬表層發現了化學處理痕跡,確認這把劍被渡過硫化物,成就了它千年不腐的特點,並斷言,劍刃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在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相媲美,充分顯示了當時越國鑄劍工匠的高超的技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越王勾踐劍」是怎麼出土的?

1965年10月初,湖北江陵(現荊州區)望山村。因連續兩年發生乾旱,當地農民遭遇「水荒」。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現在的川店、馬山、八嶺山等鄉鎮的部分農田。江陵地區位於長江中游古雲...

大寶劍千年不腐之謎——越王勾踐青銅劍

削鐵如泥,吹毛斷髮,外星製造……千年寶劍越王勾踐劍從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帶了諸多謎團。今天小小白就來給大家一 一解惑。01美國人曾經評選過世界五大著名刀劍,越王勾踐劍打敗了山下奉文軍刀、七支...

國寶疑雲之天下第一劍

今天我們的國寶疑雲就和大家說說中國歷史上的天下第一劍,歷經幾千年而不生鏽的國寶——越王勾踐劍。公元前494年,吳國和越國的軍隊進行了一場生死搏殺,越軍大敗。在獻上了絕世美女西施後,越王勾踐成了吳...

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朽

身穿一襲白衣,不染絲塵,手持一把名劍,削鐵如泥,此般俠義之風不知何時已深深定格在了人們的腦海。而伴隨著越王勾踐劍的出土,這種似乎只存在於武俠小說中的虛幻情景也漸漸走向了現實。1965年冬,在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