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是怎麼出土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65年10月初,湖北江陵(現荊州區)望山村。
因連續兩年發生乾旱,當地農民遭遇「水荒」。
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現在的川店、馬山、八嶺山等鄉鎮的部分農田。
江陵地區位於長江中游古雲夢澤畔,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春秋、戰國時,那裡曾是楚國都郢的所在地。
按照規定,文物部門對水渠工程經過地進行了初步勘探。
家住川店鎮望山村三組的邵天萬老人,回憶起當年勘探「望山一號墓」時的情景時仍很激動:「土的顏色出現了黃、紫、褐的混合色,這可能是書上說的『五花土』。
」時任考古隊隊長的譚維四教授很快趕到現場。
結論很快出來:在這一帶,有大中型墓葬25座,小型墓葬至少有30座。
2400多年前的秘密就這樣被揭開了。
10月中旬,發掘工作開始。
考古隊將在兩個月後打開戰國時代一扇塵封已久的大門,這可是一個轟動海內外的重大新聞。
發掘工作分階段進行:先集中主要力量發掘規模較大的望山1、2號墓;後完成望山3、4號墓地的發掘。
年末的江陵,雪雨紛飛。
荊州以北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墓坑積水較多,土質情況不良,坑壁極易崩塌。
住在古墓附近的劉吉發老人回憶:「當時,文物工作隊的人就住在我們農戶家,『望山一號墓』是當時發掘中最大的一座墓。
」
12月初,望山1號墓已挖至地下6米多深。
打開主棺,墓主左側一個黑色劍櫝呈現在人們眼前。
「裡面有一把劍!」考古隊員報告說。
拔劍出鞘,寒光逼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
譚維四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21層白紙劃破。
譚維四意識到:這柄2400多年前的青銅劍必將震撼世界。
1965年出土於湖北省荊州的越王勾踐劍是青銅器製品,主要為銅與錫的合金,高55.7厘米,高4.6厘米,重875克,劍身上書八個鳥篆銘文。
劍身飾滿黑色菱形暗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
此劍埋於地下兩千多年,卻能千年不朽,成為史上的一大奇蹟。
此劍不僅有超高的藝術價值,還有非常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堪稱國寶級文物,其具體價值不可估量。
那麼,這把鋒利無比、精美絕倫的青銅劍到底系何人所持有?破譯密碼的鑰匙很快找到了,在劍身的一面近格處,兩行鳥篆銘文,共8個字。
這種古文字,史稱「鳥蟲文」,是篆書的變體,釋讀頗難。
考古工作者初步釋讀出劍銘中的6個字為「越王」、「自乍(作)用劍」。
照此推理,此劍必為越王所有,但它帶給人們的謎團似乎越來越大。
春秋時越國自允常於公元前510年稱王起,經勾踐、鹿郢、不壽、朱勾至無疆於公元前334年被楚所滅止,先後有9位越王,此劍又是哪一位越王所「自作」呢?越王的劍何以出現在楚國的疆域上?
於是,在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之間展開了一場以書信往來為主要方式的、轟動一時的學術討論。
討論是由主持此次發掘的著名考古學家方壯猷教授發起的,參加者有郭沫若、於省吾、容庚、夏鼐、陳夢家等一大批著名學者。
論戰最終出現了突破。
故宮博物館研究員唐蘭作出的判斷是:越王之名應為勾踐。
經過兩個多月的書信交流、切磋研討,學者們的意向趨於一致,公認劍上的8字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
春秋時期名劍鑑賞家薛燭對越王勾踐劍評論說:「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雖復傾城量金,珠玉竭河,猶不能得一物」、「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其身價之重自不待言。
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勾踐劍劍身有著蛇鱗一樣精美的菱形暗格,這種暗紋製作技術至今無法破譯,懷疑是化學外鍍技術,而化學外鍍技術是近代西方才出現的,難道當時的古人就掌握了?寶劍的尾部是圓錐體底座,座內內空,有極其規整的同心圓刻紋,是連現代的車床技術都無法實現的,春秋時代的先人能掌握此技術,不可思議。
1984年的一天,中國歷史博物館貴賓室里,聚集了文物考古和冶金方面的許多專家,他們正在看一個極有意義的實驗:桌上平鋪著十幾層紙,有人取出勾踐劍輕輕一划,那些紙立即被齊刷刷地割成兩半。
人們禁不住連聲喊道:「真鋒利!真鋒利!」勾踐劍為何在墓中被水浸泡兩千多年仍寒氣逼人?湖北省考古所研究員後德俊認為,1號墓葬深埋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緻密性更好。
加上墓坑上部填土夯實,墓室成了一個密閉性極強的空間。
此外,該墓曾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且地下水基本為中性。
這樣的環境條件非常有利於勾踐劍的保存。
後德俊認為,越王勾踐劍出土時並非完全沒有生鏽,只是鏽蝕程度十分輕微,難以看出。
勾踐劍的出土震驚了世界。
但為了保護這一珍貴文物,其公開展出的機會很有限。
而且每次展出,都會引起極大的轟動。
1973年,為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勾踐劍赴日展出。
展出首日,從開館到閉館僅兩個小時,觀眾就達到2300餘人,在日引起極大轟動;1984年,勾踐劍與吳王夫差矛在香港展覽,遊客交口稱讚;1999年,勾踐劍經國務院批准,在新加坡展出,被海外媒體稱為「中國重量級國寶」;1999年國慶期間,勾踐劍出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全國文物事業50年成就展》上,為新中國的五十華誕增添光彩。
節後,它回到了湖北省博物館。
緊接著一個問題,越王的劍何以出現在楚國的疆域上? 在望山一號墓墓主的頭部左側,一件鑲金嵌銀的鐵帶鉤也引起了考古隊極大的關注。
帶鉤是古人腰間革帶的「皮帶扣」,但令人驚奇的是,實用的帶鉤一般都出現在死者的腰部,這件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先秦時代的一件錯金銀龍鳳鐵帶鉤,出現在死者頭部,到底是實用的,還是僅僅作為墓主地位的標誌所葬於墓中的呢?
摸清墓主的身份,變得格外緊迫。
從出土竹簡的記載來看,「昭固」這一名字出現了14處,其中一處直接刻有「為昭固禱」。
昭固為這座墓的墓主,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簡文中還記載了墓主昭固祭祀楚簡王、聲王和悼王等先王,以及身為楚悼王曾孫的文字。
這為昭固是楚國王族提供了佐證。
至此,墓主的身份已是一目了然。
生前昭固系楚王侍者,與楚王室關係十分密切,並隨葬了越王勾踐劍,他生前的地位也是較高的。
這件鐵帶鉤並非日常系束帶之用的,它大而精,把它視為珍寶而放於墓主頭側,只是為了表現墓主人的高級身份。
在隨葬品中,還有一件雕有55個動物圖案的彩漆木雕鳳鹿座屏最顯精美。
座屏上置有一雕屏,由透雕與浮雕的動物組成連續性的圖案,刻有鳳、鳥、鹿各4隻,蛙2隻,小蛇15條,大蟒26條。
55個動物穿插交錯,相互爭鬥,巧奪天工。
這件完美的工藝品充分地體現了古代人豐富的想像力。
可惜的是,這個完整的座屏出土時,雕屏基本散架,如何立即恢復成了難題。
趕到發掘現場的國家著名文保專家胡繼高靈機一動,「就地取材」,從一名長發女孩頭上取來幾絲頭髮,用頭髮代絲線,最終將雕屏鬆散的部件一一紮牢整理好。
這才使得我們今天看到了這件完整的國寶。
看到55個動物互相撕咬,當時就有人風趣地說,那不正是體現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麼!
1966年1月中旬,望山墓的發掘工作結束。
值得一說的是,同墓亦曾出土與越王勾踐劍極為相似的一把銅劍,長60.6厘米,只是沒有銘文,該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越王劍實際上有很多,當時春秋晚期,吳越交戰,越王曾尋鑄劍大師歐冶子到越地鑄劍。
現在出土的越王劍有四把,其它的分別是越王者旨於賜劍、越王不壽劍、越王州句複合劍。
這四把劍曾經一起在南京博物院一起展出。
不過從文物價值來看,越王勾踐劍更為知名,稱其為「天下第一劍」主要是因為這是勾踐的「自用」劍。
在劍身上有八個美麗的篆文,而且這種篆文是經過特別美化的,稱為「鳥篆」。
篆文當時能夠明確認出來的只有六個字「越王**自乍用劍」,只能說明為越王用劍,越國有十個越王,但究竟是哪一位越王呢?國學大師郭沫若贊同考古現場專家方壯猷的意見,認為這兩個字是「邵滑」,是楚國派到越國的「越奸」,最後被封為越王。
不過,古文字專家唐蘭卻認為,這兩個字是「鳩淺」,是「勾踐」的通假字。
這個觀點最後也得到了其他專家的認同。
2009年5月19日,在湖北省出土的六件重量級文物——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以及雙耳金杯等,一齊亮相湖南衛視的熱播欄目《天天向上》的錄播現場。
在湖南衛視熱播欄目《天天向上》為在當月22日即將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展的「鳳舞九天——楚文物特展」專門製作的一檔節目。
這是越王勾踐劍出土後,第一次以「裸展」的形式出現在公眾視野,為保障安全,湖南衛視特地請了9名武警全程監護。
千年前的相愛與相殺——越王勾踐劍與吳王夫差矛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吳越兩國乃是仇讎敵戰之國,夫差與勾踐既是兩國的君主,如何能滅掉對方來擴充自己的領地...
國寶疑雲之天下第一劍
今天我們的國寶疑雲就和大家說說中國歷史上的天下第一劍,歷經幾千年而不生鏽的國寶——越王勾踐劍。公元前494年,吳國和越國的軍隊進行了一場生死搏殺,越軍大敗。在獻上了絕世美女西施後,越王勾踐成了吳...
「臥薪嘗膽」名垂千古,這把劍真是物以人名,至今尚無定論
越王勾踐因「臥薪嘗膽」名垂千古,成為激勵無數人奮進的楷模,關於越王勾踐的一些野史趣聞也常被人們津津樂道。這個問題其實包含了兩個小問題:一,為什麼越王勾踐劍很鋒利?二,為什麼越王勾踐劍沒有生鏽?
「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或元月10日提前撤展
作為臥薪嘗膽故事中的主角,越王勾踐使用過的劍長啥樣?敦煌·絲路大展在成都華麗麗地開展,有的觀眾或許還沒有留意,在成博負一樓的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展廳,越王勾踐劍已經悄悄咪咪地亮相了。這可是被稱為「...
這是一把幾千年前的稀世神兵,至今的技術都難以效仿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經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
探究越王勾踐劍之謎:八字銘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誰
凌光在湖北省博物館,與曾侯乙編鐘齊名的鎮館之寶就是越王勾踐劍。寶劍藏千年,誰人能識君?越王勾踐劍從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帶了諸多謎團,也許直到今天,人們還在破解的過程之中。
揭秘春秋霸主越王勾踐的隨身寶劍為何流入楚國墓葬!
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成為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後回到越國。在大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勾踐臥薪嘗膽,立志圖強,用艱苦...
越王勾踐劍為何出土於湖北,關於它又有哪些靈異傳說
越王勾踐劍靈異事件越王勾踐劍靈異事件一直被傳得沸沸揚揚。時至今日,湖北江陵一帶人士大多都知道越王勾踐劍靈異事件。1965年12月的某一個晚上,考古人員正在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開展挖掘工作。當考古人...
一把沉浸古墓水中2500年古劍意外劃破專家手指,為何他卻很喜悅
公元1965年的7月,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隊在荊州市郊區的一個小山崗上勘探,發現了一個占地面積很大的戰國時期的墓葬群。不過有很多都已經被人盜掘過的了,現場發現了非常多的盜洞,可以用「千瘡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