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疆考古取得這些新突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月5日,由自治區文物局主辦、新疆文物考古所承辦,2017年度新疆考古新發現報告會在烏魯木齊召開。
報告會回顧了過去一年新疆考古發掘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自治區文化廳黨組成員、文物局局長王衛東說,2017年,全疆共實施9項主動性考古項目,26項配合基本建設考古項目,累計發掘遺址面積7410平方米、墓葬927座,出土文物近4500件。
藉助此次報告會,本報記者對這些新發現進行梳理,為廣大讀者認識和了解新疆提供更全面的素材。
呼斯塔遺址(資料圖片)
達勒特古城遺址考古挖掘現場(資料圖片)
阿敦喬魯遺址(資料圖片)
通天洞遺址
新疆境內發現的首箇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2017年中國考古六大發現」評選中,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入選。
分享該遺址的研究成果,構成了本次報告會的開篇。
報告會上考古專家認為,通天洞遺址顯示出舊大陸西側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特徵,在國內同時期遺址中十分獨特,填補了中國缺少典型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類型的空白。
通天洞遺址是新疆境內發現的首箇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位於阿爾泰山南麓。
提供了本地區舊石器-細石器-青銅-早期鐵器時代的連續地層剖面。
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中出土的石製品種類豐富,包括勒瓦婁哇石核、盤狀石核、勒瓦婁哇尖狀器、各類刮削器與莫斯特尖狀器等典型的勒瓦婁哇-莫斯特文化石製品。
該遺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出土的典型莫斯特文化遺存也為進一步探討亞歐大陸東西兩側史前時期人群的遷徙、交流、擴散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三座遺址發掘
深化對天山沿線青銅時代文化譜系研究
位於溫泉縣的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是新疆境內首次確認的相關聯的早期青銅時代遺址和墓地。
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為揭開西天山地區青銅時代遺址面貌,提供了一批全新的重要材料。
學者們深信,該遺存在亞歐草原的青銅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對其進行發掘研究,將有助於進一步深化新疆及中亞地區青銅時代的考古學研究。
呼斯塔遺址考古隊領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賈笑冰認為,如此規模宏大且完備的聚落布局,在同時期的新疆地區極為罕見,「它很可能是當時博爾塔拉河流域的權力中心」。
呼斯塔遺址的發現和研究,將和博爾塔拉河上游的阿敦喬魯遺址一起,極大提高考古專家對西天山地區、乃至新疆史前文化的認識水平。
由西北大學、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東天山考古隊在對巴里坤海子沿遺址考古發掘後,發現了一處距今3000年前後的大型石砌房址。
房址規模宏大、結構複雜。
考古人員初步分析,這處規模宏大的石砌房址,有可能是部落貴族居住的房址,該遺址的發掘對於復原該地區青銅時代社會狀況與聚落形態等具有重要意義。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馬健說,海子沿遺址是新疆東天山北麓已發掘的規模最大的房屋遺址。
從遺址堆積的情況分析,這處大型房址曾被長期使用,並經過多次修築,與巴里坤縣以往發掘的蘭州灣子遺址、石人子溝遺址的房址在建築結構、遺蹟類型、出土遺物等方面都比較接近,屬於青銅時代晚期古代人群居住遺蹟。
四座古城
實證新疆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2014年開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石城子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經過三年發掘與研究,通過對出土文物尤其是雲紋瓦當的形制及紋飾分析,考古學家確定石城子古城年代為東漢時期,基本可認定為東漢時期戊校尉耿恭所駐守的「疏勒城」遺址。
考古人員在塔什庫爾干石頭城遺址考古中,首次證實南門的存在。
古城內的喪葬特點反映出中原文化在帕米爾高原的傳播。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館員艾濤說,2016年他們在對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石頭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中有重大發現:朅盤陀國公共墓地被發現,並發現精緻箱式木棺,體現出這裡與中原文化的一脈相承。
學術界爭議多年的石頭城是否存在南門問題得到證實,南門不僅存在,而且是個突門。
艾濤表示,石頭城遺址附近出土的四直腿箱式木棺不僅僅是當時的葬俗葬具,它也反映了中原文化在帕米爾高原地區的傳播,體現出獨特文化傳承。
此外,箱式木棺由東向西的傳播路線,也為探索樓蘭古國消失之謎提供了新線索。
此外,考古人員在博樂市達勒特古城遺址內城、外城遺址發掘中取得諸多新發現,出土遺物中既有來自中原地區的瓷器,也有來自海邊的貝殼,還有來自中亞或西亞的青金石、琥珀等,證實了在遼-元時期達勒特古城作為絲綢之路北道上的重鎮,貿易交流繁盛。
通過對奇台石城子遺址、庫車龜茲故城、塔什庫爾干石頭城、博樂達勒特古城的考古發掘,為實證新疆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更充分視角。
來源 /新疆網
記者/李曉青
實習編輯 / 陶爰元
溫泉阿敦喬魯墓地發現家族墓葬
光明網03-03 11:07顯示圖片本報博樂3月2日訊記者折慧軍報導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對溫泉縣阿敦喬魯遺址發掘中又有新發現:家族墓葬——「排墓」。阿敦喬魯遺址地處距溫泉縣城西約41公里處的博爾塔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