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九龍山漢魯王墓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光明網12-18 04:53顯示圖片

□齊士國

在曲阜城東南九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九龍山。

因為此山由九座山頭組成,遠遠望去連綿不斷,似平臥于田野中的一條巨龍,故名九龍山。

九龍山東南西北走向,是連接孔孟之鄉的一條紐帶,龍頭位於鄒城地界,龍尾則在曲阜地界。

此山海拔不高,也不陡峭,甚至還有些光禿,但卻有另外一個名字――靈山。

史書記載,因山上有靈泉水而得名。

靈泉現在已經沒有了,但明代魯王朱檀的墓埋葬在龍頭,西漢魯王的家族墓埋葬在龍尾,這也許是對九龍山具有靈氣的最好證明。

古墓重見天日

漢代魯王是如何分封而來的呢?這要追溯至西漢高后呂雉元年,西漢呂皇后將她的外孫張偃分封到曲阜為魯王,八年坐罪而國廢。

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之子淮陽王劉余的宮殿被大火燒毀,便遷都曲阜徙封為魯王即恭王,其後歷經六王。

加上東漢魯王共計十四王407年,其中十二個王死後按照諸侯王的禮制進行營葬。

其中西漢的魯王,大家並不陌生。

曲阜城流傳著孔廟內魯壁藏書的故事,而古書的發現者就是第一代漢魯王即恭王劉余。

恭王一生好宮室園囿、大興土木,曾在曲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靈光殿。

當年,恭王為擴建宮殿而準備拆除孔子故宅舊牆時,天空中突然出現金石絲竹之聲,有六律五音之美,於是,當年為避焚書坑儒之禍,由孔子九代孫孔鮒藏在牆壁中的數十篇古文經典得以呈現世人。

清朝乾隆皇帝曾評價此事曰:「經天緯地存千古,豈系恭王壞宅時。

目前確認,在曲阜市九龍山、亭山、馬鞍山上的8座以及鄒城市雲山、四基山上的6座共有14座漢魯王墓。

2003年,漢魯王墓群被國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九龍山上有5座墓坐北朝南,東西排列,自東向西編號為1至5。

1970年,山東省博物館對其中的2至5號墓進行了考古發掘,被塵封了兩千餘年的古墓得以重見天日。

墓葬雖多次被盜,仍發掘出土了文物1900餘件,其中包含銅器、陶土器、鐵器、玉石器、木器及其他瑪瑙器等器物。

從墓道中發掘出的「半兩錢」、「榆莢錢」和「五銖錢」可以推斷墓的年代為漢代,其中依據3號墓出土的「宮中行樂錢」,墓門處的塞石上刻有「王陵塞石廣四尺」、「慶忌」和「王未央」銅印的字樣,以及銀鏤玉衣殘片等可以推斷,3號墓是恭王劉余之孫第三代魯王劉慶忌的墓葬,其餘墓葬雖不能確認是哪一代魯王的,但應為其家族的墓群。

而未發掘的1號墓則位置獨特,氣勢更加宏偉,有學者猜測為恭王的墓,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待墓葬考古發掘後,答案自然揭曉。

氣勢恢宏的漢魯王墓群

眾所周知,古人去世後都要進行埋葬,即入土為安。

漢代王陵按葬式分有二種,一種為土石坑墓。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在平地上挖一個穴,把故去的人葬在裡面,擺放好葬品及其他殉祭物後再用土填埋,稱為墓。

後來,人們又在墓的上面堆上土,稱為墳,兩者合在一起便是人們常說的墳墓。

這種墓是我國墓葬形制的主流,是喪葬習俗中最常見、最流行的一種埋葬形式,曲阜當地至今還沿用這種形制。

當然,受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影響,諸侯王的墓則建設規模宏大的地宮和地上雄偉的宮殿等配套設施。

另一種王陵墓是崖洞墓。

崖洞墓是在山體半腰處,沿山體向下開鑿出洞室,將死者安葬洞中。

然而這種墓葬形式卻不多見,它主要盛行於西漢中晚期,全國目前基本上可以認定的漢代諸侯王、王后墓約40餘座,其中屬於西漢時期的有34座。

在東漢時期,崖洞墓逐漸消失,進而被更加流行的磚室墓所取代。

九龍山漢墓的形制屬於後者,現在山腳的石坊上刻有著名雕刻家、書法家錢紹武題寫的「九龍山漢代摩崖墓群」告訴我們,這種墓在當地也稱作摩崖墓。

已經考古發掘的4座漢墓凌空並列于山崖峭壁上,氣勢恢宏,其規模之大,是山東省以往發掘的漢墓中從未見到的,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九龍山漢墓內部結構大體相同,一般沿南北中軸線,開鑿出墓道、墓門、甬道、前室、中室和後室,中軸線兩側還分別設有對稱分布的耳室。

2號墓全長64.9米,最寬處22.5米,最高處18.1米,容積2600多立方米;3號墓全長72.1米,最寬處24.3米,最高處18.4米,容積達2900立方米;4號墓全長70.3米,最寬處23.5米,最高處16.9米,容積達2800立方米;5號墓全長53.5米,最寬處19.8米,最高處18米,容積達2100立方米。

4座墓中以3號墓的容積最大,結構特點也最具代表性。

3號墓葬最前面是沿山體表面下鑿裸露在外的墓道,墓道南北長37.5米,東西寬約4.6-4.8米,壁高18.4米。

墓壁上每相距10厘米鑿有成行的痕跡,其主要作用是為了方便運輸墓主人棺槨及陪葬品的通道,下葬完成後還要用碎石等對墓道加以填埋,恢復至山體原有面貌。

墓道盡頭的中間為墓門,墓門兩側是對稱分布的車馬室,室內陪葬的馬均是生殉,因為馬窒息死亡前的掙扎而導致馬骨和車凌亂變形。

室內陪葬的車是駟馬安車,這種馬車的車箱輿分前後兩室,前室僅能容一人,是御手的座位,後室較大,可坐可臥,故名坐車,因坐臥皆安,又稱「安車」。

這種車由四匹馬拉,走起來又快又穩,古代又稱駟馬安車,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子、皇子才可乘坐。

據此,可以證明墓主人的等級為諸侯王。

墓門直通前室,高2.6米,寬2.2米,原本用19塊長方形塞石堵塞,塞石一般長2米寬1.5米厚0.4米,其中塞石上刻有「王陵塞石廣4尺、2尺9寸半、得於文」等字樣,現在2至5號墓的墓道內還擺放著當年所用的塞石。

塞石整齊砌築在一塊,將墓門封堵得嚴嚴實實,外面墓道內再回填上碎石,加之墓門裡面石壁上安設的橫木,三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就很好地保護了墓葬的安全。

墓門向山體中間延伸為一段長約13米的甬道,在甬道盡頭的東西石壁上又開鑿兩個對稱耳室,裡面是存放糧食和肉類的倉庫。

前室一個比較寬大的廳堂,東西長8米、南北寬6.3米、高4.2米,相當於墓主人在陽間接待賓客的地方。

考古時發現,東部散置著36枚石磬(古代打擊樂,用玉或石作成,像曲尺),陶鳥塤(古代土製樂器,形如雞蛋,有六孔);西半部西部置禮器,僅見一些殘銅器飾及半兩、五銖、銅耳杯殘片。

1998年,文物部門根據考古發掘的現場,按照當時社會制度,依據「鐘鳴鼎食」之制,在前室內復原陳列了文物展覽。

站在前室中央,可以聯想到當年,墓主人端坐正中,兩旁是他的大臣或賓客,餐桌上器皿中擺放著豐盛的美味佳肴,在左右兩側石磬和編鐘等器樂的伴奏下,大廳中間舞女翩翩起舞,君臣賓客之間推杯換盞,完全是一幅歌舞昇平的美好場景。

沿前室兩側甬道向前走便會看到南北對稱的兩個耳室,四室結構相同,根據發掘時殘留的陪葬品分析,應該是存放金、銀、錢幣、玉石、珠寶、漆器、陶器的倉庫。

前室向北為後室,後室即槨室,是安放陳列棺槨的地方。

在槨室北側的石壁上還開鑿一壁龕,發掘時其四周還存有瓦塊碎片,室內似原來建有瓦頂木屋。

有推斷說是陪葬的物品太多,此處為臨時搭建,專為存放祭祀物品之用。

也有人認為是擺放魯王祖先靈位,專為祭祀之用。

視死如生陵如都邑

整座墓葬藏於山體之中,由於受天氣和環境的影響,墓室內難免有雨水滲漏,為此,墓室內由前至後還設計了完整的排水系統,分為兩支,東、西側室地下水道,流至前室東北和西北角,後沿前室四周流往甬道北端的東側匯合,入甬道東側的總排水道,又經墓門、墓道、通往東車馬室,利用自然山縫為滲井,使水順溝傾瀉山下,以保持墓室的乾燥,除後室和前室四周為明溝外,其餘均以石板覆蓋形成地面平整的暗溝。

整套排水系統全長達123.8米,設計之巧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崖洞墓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其形式獨特、規模宏大,數量有限。

因為挖掘這樣的墓葬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其中《史記・孝文本紀》記載,在營建霸陵(西漢十一陵中,文帝霸陵是唯一一座鑿山為藏的皇帝陵)時,僅使用勞工就達到21000餘人。

墓主人一般在生前就開始建造自己的墳墓,由於財力不支或山體結構等原因,有些人可能到死也沒能建造完,如徐州獅子山漢墓墓主人第三代楚王――劉戊就因死於戰亂,墓葬未全部完工便匆忙下葬。

而魯王們憑藉生前大肆搜刮的錢財,具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後,不僅建造這種形式的陵墓,而且整個家族墓都依照此形式安葬在一起,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而他們死後更是廣殉財物,以圖視死如生、萬年永固、繼續在另一個世界奢華淫逸。

通過考古發掘的情況也進一步證實了漢時流行著「視死如生」、「陵如都邑」的社會風氣。

兩千多年後,他們何曾想到,自己精心挑選藏身於山體中的墓葬,也會被後人盜挖或發掘,最終成為了當今社會豐富的文化遺產。

來源: 大眾日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隱隱天山,神秘的崖墓群

崖墓是指開鑿在山崖或者岩石中的墓葬。春秋時期開始,長江流域的許多地區開始流行崖墓,至漢代,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出現崖墓,而且漢代黃河流城的崖墓大多為高等級的王陵或貴族墓葬。這些墓葬深深地隱藏在山崖間...

淮南錢郢孜墓群古墓群考古揭秘喪葬習俗

鳳凰安徽8月29日從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獲悉,為了配合高鐵工程建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人員對淮南錢郢孜墓群前期勘探發現的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始於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

徐州龜山漢墓處處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匠人精神

求關注 龜山漢墓是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夫婦的合葬墓,位於龜山西麓。兩墓並列相通,是橫穴崖洞式,其中南為楚王襄王劉注墓,北為其夫人墓。墓葬東西長83米,南北寬約33米,總面積達700多平方米,幾...

漢墓幽魂-曲阜九龍山漢代崖墓

回程的路上,聽著交通台發布的堵車信息,甚為慶幸,早回一天就是好,路上車不是很多,進入山東地才剛過中午。時間尚早,當然要再看個地方,導航定到曲阜的武家村,沒想到生硬的導航非的要從鄒城去,大爺的沒...

魏晉古墓里出土20枚五銖錢

時報訊(記者 張永黎 通訊員 包永斌) 近日,海東市互助縣高寨鎮東莊村道路施工現場發現了一座魏晉時期墓葬,互助縣文管所會同省文物研究所立即對該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勘探發掘,共發掘出陶器、銅器及...

探秘地下漢朝——地下宮殿里的神秘世界

古城徐州,地下掩埋著一個個規模宏大的漢代宮殿。在2000多年的時光流轉中,它們或被盜掘,或默守自己的秘密,靜等著考古學家的發現。當這些陵墓終於呈現在世人面前,一個神秘的世界便陡然打開了……

盜墓最怕遇到什麼

​機關、伏火、毒氣、怪獸、致幻劑……這些都不是盜墓賊最恐懼的東西。文|尼洋作為盜墓賊,每次前往古代大墓開展工作時,心中最恐懼的是什麼?在各路盜墓文學和影視劇中,古墓堪稱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除了...

「考古詞條」鐵器時代 · 望都漢壁畫墓

東漢晚期的兩座大型磚室壁畫墓。位於河北省望都縣所藥村東。1952~1955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先後發掘。1955年出版了《望都漢墓壁畫》,1959年出版了《望都二號漢墓》。1號墓的墓主,據...

詭異!神秘墓地反盜墓措施竟難倒考古專家

在未考古前,當地稱南唐陵為「太子墩」,「太子墩」的規模較大,地表上部為一圓形土墩,周長170米,高出地面12米。真正發掘,比盜墓要困難多了。或許有讀者會問了,不是有盜洞麼,還有什麼難?考古要按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讓盜墓者生畏的墓道迷宮

說起迷宮,人們會想到古希臘神話中神秘的米諾斯牛和米諾斯迷宮。迷宮是西方常見的建築,明清時期傳入中國,但也只有皇家園林才能修建迷宮。其實早在古代中國,迷宮就已經存在了,只是深埋在地下,這就是縱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