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麻戴孝』的來歷│古代喪葬制度考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每年的清明時節,祭親的掃墓人為親人的墳墓拔凈荒草,培些新土,灑下老酒,燒上紙錢。
唐代詩人杜枚的一首《清明》生動刻畫了人們哀思祭親的場景。
意思是說,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一樣尊敬,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事死」也就是古人說的喪親禮制。
孔子說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子亦強調送終喪禮的重要性 :「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曾子將喪親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
「慎終」,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為 ;「追遠」,是父母死後的祭祀禮儀。
古代喪葬制度大體分為 3 種 :喪禮、葬禮和祭禮。
所謂喪禮,是指下葬前的儀式,停止一切娛樂和交際,服喪守孝哀悼;所謂葬禮,是指葬式、葬法、墓葬規格以及陪葬等等 ;所謂祭禮,是指對死者的祭奠和供奉。
古代父母長輩亡故之後,子女必須披麻戴孝,手拄柳木哭喪棍嚎啕大哭,隨同抬棺扶靈的親友一路送終至墳塋。
古代「披麻戴孝」喪葬之禮一直沿襲至今,那麼,「披麻戴孝」是怎麼來的呢?
一天,孔子正在陳國(今河南淮陽)的弦歌台上向弟子們講經,忽然有家書快馬來報 :母親病逝!孔子驚聞噩耗,如同晴天霹靂轟頂,當即昏迷過去。
他醒來後,抓了塊白麻布當頭巾,穿了件白袍當外套,拿起一條捆書簡的麻繩束在腰間,就隨來人火速往家奔喪。
孔子到家後,跪叩在母親床前慟哭難止。
到送葬的時候,孔子哭得嗓子嘶啞,腰疼腿軟,家人只好給他找了根柳木棍當拐杖。
人們見孔子為母親送葬的裝束和樣子,覺得驚奇,就問一位見多識廣的老者。
老者思忖良久說道:「白為素,素為凈,凈為純,純為真。
夫子披麻戴孝是要表示他對母親的一片至純至真的孝心。
他手裡的柳木棍叫哭喪棍,是表示父母死後,失去依靠,自己連行走都不方便了,只得拄棍子了。
你們看到夫子的鞋後跟沒提上,那也有個講究,是說父母的喪事是天下第一要緊的事,急得連鞋跟也顧不上提呢!」人們覺得老者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趿拉鞋子為母親送葬成了淮陽一帶人們效法的喪葬之禮,並越傳越遠。
久之,固定為殯葬禮儀,流傳至今。
據歷史信源考查,「披麻戴孝」是中國喪葬制度中頗為重要的喪服制度。
根據周禮的「五服制度」,因血緣親疏遠近的不同規定了 5 種不同的喪服,服制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其服喪期限的長短、喪服質地的粗細及其製作均有不同。
按規定,血緣關係越親、服制越重
;血緣關係越疏、服制越輕。
在喪葬上,中國人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戴孝,稱為「上孝」。
孝服的顏色分白、黑、藍和綠。
兒子、媳婦、女兒的關係最親密,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
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
請評論點讚 吾轉發 謝謝
農村喪葬儀式「服喪」中穿的喪服,講究太多,可別犯了錯!
關於喪葬之事,農村是有著很多的規矩的,而其中服喪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謂服喪就是穿喪服參加喪禮。喪服,也叫孝服,指喪葬活動中的服裝、飾物總和,也包括喪服、銘旌,以及現在流行的白花、黑紗等。由於...
李冠云:從朱子《家禮》到台灣的《國民禮儀範例》
按:本文據原作者講稿所整理,原標題為:從朱子《家禮》到台灣的《國民禮儀範例》——淺談「喪禮」之時代演變 我們知道,在儒學十三經之中,有《儀禮》、《周禮》和《禮經》這三部著作,並稱「三禮」,而以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