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江口沉銀」的歷史謎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民間傳說,明末清初張獻忠兵敗四川,曾「江中沉銀」。

但「江口沉銀」是否真的存在,具體地點在哪兒,卻一直沒有明確說法。

前不久,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隊對外宣布,1月開始的「江口沉銀」水下考古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出水文物超10000件,直接證明張獻忠「江口沉銀」的歷史傳說絕非虛言。

江口是岷江流域一個重要的水運碼頭,是千里「下岷江」的第二發源地。

在這座處在北緯30度線上的神秘古鎮,幾百年來流傳著一個藏寶的傳說。

據史料記載,張獻忠,陝西延安人,崇禎三年(1630年)在米脂起義,是與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通過沿途劫掠富豪,維持軍隊物資的運轉,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1644年率部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國政權。

據地方縣誌記載,1646年,明朝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順岷江南下轉移財物,在此遭明將楊展伏擊,戰敗船沉。

當地幾百年來傳說不斷,稱有整整1000船金銀財寶沉於江底,有一句歌謠說:「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

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然而由於並無正史記錄,對於江口沉銀是否存在、具體地點在哪兒,之前史學界長期存在爭議。

而近年來,在岷江彭山江口段河道施工過程中,陸續發現一些與張獻忠有關的文物,為破解歷史之謎提供了線索。

2005年4月20日,彭山進行跨江引水工程。

在江口鎮岷江河道內施工過程中,距地表2.5米左右處挖出一圓木,從中散落7件銀錠,被施工民工撿走。

出土銀錠由木筒包裹,與史料記載的張獻忠「木槽夾銀」說法吻合。

2011年,在河道施工過程中,彭山江口地區再次出水大量文物,包括銘刻年號的金冊、銀錠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等,文物出水地點也與文獻記載張獻忠「江口沉銀」地點一致。

2016年4月,國家文物局批准「江口沉銀遺址」的考古發掘。

2017年1月,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工作正式啟動。

「通過此次發掘,基本確認張獻忠江口之戰的地點,出水的萬餘件文物是確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

把這個重大的歷史問題解決了,我們也感到很欣慰。

」江口沉銀考古項目組領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劉志岩說。

這批財寶是張獻忠當年主動安排人沉下去,還是因為戰敗財寶被動沉下去,甚至還有一種說法是先因為戰敗被動沉銀,然後又返回去主動埋的。

目前文獻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有多種說法,不確定哪種是真實的。

從目前發掘情況來看,可以得出張獻忠並不是主動、有意沉銀,應該是被動沉銀。

「因為我們在發掘過程中,並沒有發現財寶特別集中埋藏的情況,也沒有發現寶物有被埋藏的痕跡。

」「如果它是故意埋藏的話,在發掘過程中可以找到蛛絲馬跡,它會有一個坑啊,或者其他形式。

比如幾年前這塊遺址曾有部分被盜挖,那些盜洞可以通過考古發掘手段辨認出來,會有盜挖痕跡。

除此之外,我們在現場並沒有看到這種有意埋藏的任何跡象。

」劉志岩說,他們更傾向於論證張獻忠是因為戰敗被動沉銀。

關於「木鞘藏銀」清代文獻有記載,當時張獻忠就是通過木鞘轉運銀兩。

「這種木鞘就是一個木棒或者一根樹樁,被劈成兩半之後,把中間掏空,裡面裝入銀兩,然後在兩頭和中間,用銅片或鐵片把木鞘箍起來。

」這種運輸方式很方便,兩個人一抬就走了。

「見證一個傳說成為現實,當然是一個特別讓人激動的事情,我們在考古發掘現場出水完整的木鞘,跟文獻記載絲毫不差,同時也是證明這批出水文物與張獻忠有關的一個最直接證據。

」劉志岩說。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介紹,目前僅是階段性的考古工作,江口沉銀地有幾公里長,開放式的岷江河道,分布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而此次發掘的面積僅為1萬平方米。

儘管出水文物數量巨大,但專家認為,目前的發現可能僅為「江口沉銀」的冰山一角,未來發掘更值得期待。

據考察,江口沉溺的金銀珠寶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首先是張獻忠的農民軍在十多年起義戰爭中大量繳獲的戰利品。

其次是收繳的明蜀王朱至澍及四川宗藩、官僚的財產。

再次是向富民、大賈徵收的稅銀。

據調查,江口一帶老百姓流傳張獻忠沉銀24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四川彭山「沉銀遺址」考古確認張獻忠傳說

中新網四川彭山3月20日電 (劉忠俊 楊珺 劉剛)記者20日從四川眉山彭山區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階段性工作新聞通氣會上獲悉,該區江口岷江河道「張獻忠沉銀」遺址考古出土文物已超過萬件,實證確認...

江口萬件出水文物僅冰山一角?

民間傳說,明末清初張獻忠兵敗四川,曾「江中沉銀」。「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首世世代代在四川彭山岷江流域流傳的歌謠,是對這個巨額寶藏最形象的描述。但「江口沉銀」是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