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到名人手稿——一場穿越千年的對話(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 陳紅彥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
在長期的生產與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
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不僅滋養著一代代的中華子孫,對全世界文化文明發展也有過積極、重要的影響。
在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中,書籍文化無疑是其中最輝煌的一部分。
中國是善於運用典籍記述歷史的國度。
在造紙技術出現以前,古代中國人曾使用龜甲、獸骨、青銅、石料、竹木、磚瓦、縑帛等材料鐫刻、鑄造或書寫文字,記錄歷史。
造紙技術的發明、應用、推廣與被稱為「文明之母」的印刷術更是傳播了中華文化,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和基本的貢獻。
中華文明的傳承是以世代積累的方式逐漸推進的,中華典籍厚載中國古代先哲的原創性智慧成果。
雖說歷史上屢遭政治動盪、兵燹水火之厄,但藏書、讀書、愛書、護書的優良傳統不絕如縷,使得迄今遺存下來的古代典籍仍可謂浩如煙海。
海內庋藏中文圖籍之富且珍者,首推國家圖書館。
作為國家總書庫,國家圖書館建館106年來,皇家秘籍、民間珍藏、流沙劫餘、考古出土、直至近當代出版的書籍報刊,各類文獻如涓流百川之匯大海,逐步形成了3200萬餘冊館藏的洋洋巨觀。
其中中外古籍善本和金石拓片、中外輿圖、少數民族文獻等特藏以其經典、宏富的面貌折射出華夏五千年文明的輝煌軌跡,映射出東西交融的浩瀚歷史,無疑代表著國家圖書館藏書的精華。
國圖藏古籍特藏約300萬冊件,由甲骨、金石拓片、敦煌遺書、善本、普通古籍、名家手稿、革命文獻、古舊輿圖、少數民族文字古籍、西域文獻、老照片、年畫、外文善本等門類共同組成。
這些珍貴的典籍一方面承襲南宋以來皇家珍藏,與南宋緝熙殿、元翰林國史院、明文淵閣、清翰林院及內閣大庫藏書一脈相承,益之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向國家圖書館的多次調撥,成為國家圖書館藏珍貴典籍的基礎;另一方面則來自歷代藏家畢生積聚的慷慨捐讓,瞿氏鐵琴銅劍樓、傅氏雙鑒樓、潘氏寶禮堂、周叔弢自莊嚴堪、常熟翁氏、涵芬樓等明清以來累世寶藏的公私藏書,如百川歸海,陸續入藏國家圖書館,形成國家圖書館珍貴典籍的豐富多彩;再一方面是百年國圖人不遺餘力的積極搜求。
多方努力方成今天國家圖書館典籍的洋洋大觀。
這些負載著中華文明,凝聚著民族智慧,記錄著中外文化歷史交融的典籍,積聚在中國國家總書庫,以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的形象,述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印證著文化作為人類共同語言的生生不息。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同仁作為這些珍貴典籍的守護者,了解研究典籍,介紹傳播典籍,揭示典籍恆久的魅力,傳遞典籍背後的故事,成為職業賦予的責任。
將我們多年積累編輯成這部善本掌故叢書就是基於這樣一個初衷:希望能讓更多的同好了解古籍,通過了解熱愛古籍,共同保護古籍,弘揚古籍中承載的民族精神。
根據古籍館藏的類型,我們分別用善本古籍卷、金石碑拓卷、敦煌西域民語外文善本卷、年畫卷、古舊輿圖卷、樣式雷圖檔卷、名家手稿暨革命文獻卷系列揭示善本特藏,選取各類藏品中有特色的藏品加以介紹,以書籍、作者、版本、流傳故事為主要內容,使典籍從象牙塔走向民間,從深宮地庫走向尋常百姓,讓典籍里的故事活起來。
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國家圖書館從館藏典籍中汲取文創產品研發靈感
紋路清晰、字跡可辨的甲骨皂;以《十竹齋箋譜》 和 《芥子園畫傳》中的梅蘭竹菊、花鳥蟲草為靈感設計的立體瓷瓶……相比人們耳熟能詳的故宮、國博文創,國家圖書館的出品低調且不失典雅。國家圖書館副館長、...
國家典籍博物館國圖開館 800餘件珍品典籍公開展出
到國圖,逛典籍博物館8月1日清晨,北京西郊白石橋,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的大門終於再次開啟,期盼已久的讀者聞訊而至。暌違3年多的光景,作為國家總書庫的一部分,這座建築氣韻典雅如初,載籍宏富依舊。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