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鎮館之寶」候選文物⑥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地方天圓,蒼茫其間。

在古人的觀念中,天是圓的,地是方的。

在河北博物院《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展廳中陳列著一件將方與圓、天與地相融之美發揮到極致的藝術精品——「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這件器物出土於我省平山縣三汲鄉戰國中山王 墓。

銅方案由底座、方形案框和案面組成(出土時,漆木案面已經朽爛),通高36.2厘米,案框邊長47.5厘米,環座徑31.8厘米,重18.65公斤。

銅方案主體造型是四條龍、四隻鳳扭結纏繞形成的半球狀的結構,底座下部有兩雄兩雌四隻梅花鹿,昂首側臥,惟妙惟肖,鹿頭探向外側,共同承托起圓環形底座。

在底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條神龍,挺胸昂首,分向四方,龍肩伸出雙翼,均向中間聚攏呈半球形,龍的雙尾向兩側盤桓,尾梢反勾雙角,龍尾盤桓糾結之間四面各有一隻鳳凰,引頸長鳴,展翅欲飛。

四條龍頭上各有一個仿照木構建築挑檐結構製成的一斗二升式斗拱,承托方形案框,完成了案架由圓形底座到方形案面的完美過渡,可謂匠心獨具,展現出方圓之間的極致之美。

整件銅方案以龍、鳳、鹿裝飾,風格清新明快,造型複雜,突破了商周以來青銅器動物造型的傳統表現手法,構思新穎奇特,內收外敞,動靜結合,疏密有致,一幅龍飛鳳舞的生動畫卷躍然眼前,體現出原本為北方遊牧民族的中山人在對中原文明兼容並蓄的過程中所迸發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這件銅方案結構繁複而嚴謹,製作工藝精湛。

全器各部位分鑄而成,再經過精妙的嵌鑄和鉚焊連接,使其外觀渾然一體,絲毫看不出縫隙。

據學者研究統計,這件器物是由78個部件,經過22次鑄接、48次焊接製成的。

此外,全器的細部裝飾也極為精緻,採用了戰國時期非常流行的錯金銀工藝,所謂「錯金銀」,就是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花紋刻出溝槽,再將金片(絲)、銀片(絲)嵌入溝槽內,最後將器物表面錯平磨光。

中山國的能工巧匠們以錯金銀工藝將銅方案裝飾得富麗優雅,體現出中山國工匠卓絕的工藝水準和高超的鑄造技藝。

銅方案的方形案框內邊有沿口,可鑲漆木案面。

在一側沿口上刻有:「十四祀,右使庫,嗇夫郭□,工疥」十二字銘文,記載了器物的製作時間、製作部門及工匠名稱。

由此銘文可知,這件銅方案製作於中山王 十四年(公元前313年),負責制器的部門為右使庫,監造者姓郭,工匠名疥。

古代典籍《禮記·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的記載,就是在生產的產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場名字,這些銘文就像是器物的「身份證明」,為我們傳遞著來自兩千多年前的古人關於產品「質量追溯」的信息。

這件精美絕倫的器物是做什麼用的呢?案,是我國最古老的家具種類之一,是古人日常放置物品的小桌子,由於當時的人們都是席地而坐,為了適應這種坐姿,家具都比較低矮。

駐足於這件閃著金銀光澤的藝術品前靜靜欣賞,思緒也隨之穿越時空,或許當年中山國王伏案辦公,縝密思索,處理政事,休息的間歇,僕人們會端來「小茶點」放於案上。

這件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一定是中山國王鍾愛之物,才能和主人一起沉睡地下兩千多年。

上世紀70年代,一經現身,便震驚後人。

(作者楊潔:系河北博物院文博館員)

提示:河北博物院「鎮館之寶」選票在河北新聞網、河北博物院網站已經刊登,讀者可登錄以上網站參與投票,或直接通過河北手機報以及河北日報官方微博、微信投票。

投票活動截止到8月31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博物奇觀之河北博物院:燕趙大地多豪傑

河北地處中原地區,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稱,是英雄輩出的地方。 河北古稱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河北為幽州。《禹貢》亦為冀州。《周禮·職方》曰幽州。周武王封召公之子於燕國,封...

探尋歷史的寶藏 遊河北博物院

路過每一座城市,都應該去當地的博物館裡轉轉,因為每一個博物館都是一張有地方特色的名片,每一件文物都在講述一件曾經的故事。書本上的文物,可以以立體的方式呈現在眼前。河北博物院前身是河北博物館,位於...

最美平山之古中山國中山國的神秘面紗

點擊標題下「藍色微信名」可快速關注摘要:在古中山國墓葬的考古挖掘中,出土發文物十分豐富,達19000餘件,其中有大量孤品、珍品出土,令世人震驚。其中有「鐵足銅鼎」、「夔龍紋銅方壺」、「銅圓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