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山東兩漢畫像石,展現出恢宏的漢代遺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山東省博物館「石刻藝術」展廳,常年陳列著一批我國兩漢時期特有的珍貴文物——畫像三石,它們是漢代奉死如生的墳墓文化的產物,亦是畫刻兼施的精美石雕作品,以藝術的形式、形象化的內容,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成為了解、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藝術諸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

它們所攜帶的社會文化信息不斷地激活後人的思想,打開人們的思路,予人藝術的啟迪。

展現漢代厚葬之風

在墓葬中使用畫像石做裝飾的習俗,從西漢中期興起到東漢末年衰落,持續了近三百年。

畫像石為什麼出現在漢代,為漢代所特有?專家介紹,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疆域廣闊,國力強盛,國家的統一和長期的和平環境為漢代的藝術發展創造了優良條件。

漢代統治者尊崇儒家學說,以孝為先,而且信奉長生不老、羽化成仙之說,奉死如生。

同時,經濟的發展,導致貧富分化加劇,統治階級生前奢侈腐化,還夢想死後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厚葬風氣漸長,堅固耐用的磚石墓逐步代替了木槨墓,而且規模越來越大。

人們幻想在堅固的墓室里,有畫像上的神仙,還有可使屍體不腐的美玉庇護,仍然能夠過上神仙般的生活。

這樣,畫像石藝術隨著畫像石墓的發展而不斷改進和完美。

山東畫像石首屈一指

從全國來看,山東、四川、河南、陝西等許多地方是漢畫像石發現較多的地方。

尤其是山東,不論是畫像石墓的數量,分布範圍,還是畫像石出土的數量和精美程度,都在全國首屈一指。

這是由於古老的「齊魯」之邦富有漁鹽之利,絲織、冶鐵業也很發達,經濟的發展使生活較為富足,厚葬之風盛行,畫像石墓隨著厚葬的風行產生,而且發展很快。

目前山東出土漢畫像石以魯南地區的濟寧、臨沂兩市最為集中,魯中和膠東半島有少量發現,魯西南和魯北地區較少。

從出土的漢畫像石看,畫像石藝術經歷了長足的發展,一是雕刻技法不斷進步,從單純運用線條刻畫到浮雕與線刻相結合,包括高浮雕、透雕的運用;二是畫像題材內容逐漸豐富。

從單一的龍、鳳、人物畫像到題材複雜的反映人們升仙思想的神話傳說;反映統治者腐化墮落生活的宴享、樂舞百戲、庖廚、車馬出行等場景,還有反映封建忠孝觀念的歷史故事等。

總體來說,山東地區漢畫像石自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晚期經歷了從濫觴到繁榮的階段。

其特點是:分布廣,數量多;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構圖複雜,場面宏大;雕刻技法多種多樣,風格細緻繁縟。

浪漫縹緲的精神世界

畫像石是作為隨葬品鑲嵌在墓室內的,它是墓主生前官宅府邸的縮影,又是漢代人思想的集中體現,這從漢畫像石的內容就可知道。

想像豐富的神話祥瑞題材在畫像石上十分多見,並且在山東漢畫像石中表現得千變萬化,神奇無窮,如降福人間、導民升仙的西王母和東王公,天降地生的祥禽瑞獸,星辰天象等。

漢代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另一個神仙世界,希望自己死後能得到神靈庇佑。

山東省博物館收藏了眾多的神話傳說題材畫像石。

如西王母畫像石,中間端坐者為西王母。

她是漢代傳說中的主要神仙,與東王公相對,憑几而坐,其周圍各有一些侍奉的仙人和供他們驅使的九尾狐、玉兔、三足鳥、龍、朱雀等奇禽異獸,四周煙霧繚繞,一派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

相傳西王母有長生不老的神藥,被漢代人視為最高的神靈。

山東漢畫像石藝術還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那些乘雲車駕飛龍的神仙,把自然天象擬人化的表現,把人和動物自由拼合出來的各種靈異神怪,反映著工匠們海闊天空的藝術想像力,也反映了漢代人浪漫的精神世界。

歷史故事顯現忠孝觀念

歷史人物故事題材是漢畫像石的特色部分,多是表現大權獨攬的帝王、稱霸一方的諸侯、輔佐君王的將相、儒道聖、敬父尊母的孝子、不讓鬚眉的烈女、視死如歸的刺客等。

這些歷史故事雷同的較多,某些畫像石上還有文字說明,多為簡潔的幾個字,以此可斷的故事有孔子見老子、二桃殺三士、荊軻刺秦王、大禹治水、閔子騫失棰等。

其中,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在山東的嘉祥、濟寧、長清孝堂山等都有發現。

畫像石反映了孔子周遊列國時問禮於老子的故事,反映了孔子好學、謙虛的態度。

畫面上,孔子老子面對而立,孔子身後往往跟著許多弟子。

有的標明是顏回、子路等。

老子和孔子之間往往有一孩童,他就是神童項托。

傳說孔子因被項托的問題所難倒,中斷了東遊,回家潛心學習。

孔子手中多拿一鳩杖,鳩杖是漢代封建統治階級標榜的尊重老人的信物,由朝庭發給。

相傳上端的鳩鳥為不噎鳥,祝老人身體健康之意。

樂舞百戲栩栩如生

我國的雜技藝術在漢代統稱「百戲」,因雜技演出有歌舞配合、樂器伴奏,又稱「樂舞百戲」。

吹簫彈琴、撞鐘擊磬、長袖飄舞、飛劍跳丸、勇士斗猛獸……這些場面不僅在古文獻中有詳細記載,在畫像石中亦屢屢可見,通過那些生動的圖像,我們仍可欣賞到千年前的那些熱鬧場景。

山東沂南東漢末年畫像石中的樂舞百戲圖反映了在龐大樂隊伴奏下,百戲雜陳的盛況。

畫面上有三組樂隊分別為不同的雜技節目伴奏。

第一組為七盤舞、尋橦、跳丸飛劍等表演項目伴奏的樂隊。

第二組是戲車樂隊,共七人。

車上有建鼓,其下有一小鼓,由兩人敲擊。

還有一人吹排簫,一人吹簫。

戲車後面有三人手持長梃擊小鼓。

第三組是為繩技伴奏的樂隊。

繩技,又稱履索。

繩上有三人表演,繩下立插刀劍,十分驚險。

上方右側有伴奏樂隊,一人吹簫,一人擊掌高歌,一人袖手端坐,也為謳員(唱歌者)。

另外在魚龍曼衍等戲中還有五人各執一鼓,在魚、龍之間戲耍。

在滕州龍陽店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則表現了飛劍、跳丸等雜技技巧,表演者正以雙手拋接數量不等的刀、球,這是古代雜技表演時最主要的項目之一。

另外,「吞刀吐火」、「水人弄蛇」、三虎駕車、虎面人擊鼓、仙人騎麒麟、人魚表演等節目在畫像石上也經常出現。

漢代社會的形象畫卷

在漢代畫像石中,有眾多表現漢代社會生活的畫面,諸如浩浩蕩蕩的車騎出行、聚會拜謁、祭祀弔唁圖,也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農耕場面、錘聲鏗鏘的冶鐵場面。

這類內容主要表現死者的社會地位、生平經歷、享樂生活以及擁有的財富,同時也反映了漢代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回味無窮的雕刻藝術

畫像石的存在,為我們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圖像史料,其精美的雕刻技藝,亦令後世的藝術家們讚嘆不已。

就造型藝術而論,畫像石的構思構圖、筆法刀功、神態刻畫等都展示了古代藝人的造詣,圖像本身且是尋味無窮的藝術品。

 

畫像石是集繪畫和雕塑於一體的一種藝術形式,主要技法有陰線刻、凹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等。

前三種主要是以刀代筆用線條刻畫物像,屬於「擬繪畫」;後三種呈現浮起的立體造型,而物像細部仍用線刻,屬於「擬浮雕」。

這些雕刻技法出現雖有早晚,但在山東漢畫像石繁榮時期同時流行。

其成熟的代表作品如:沂南、諸城線刻畫像的細膩傳神,孝堂山凹面線刻的剛勁古樸,武氏祠減地凸面線刻的凝重醒目,濟寧兩城淺浮雕作品的華麗優美。

山東漢畫像石存在時間比較短暫,但它具有的史料和藝術價值,確立了它在我國藝術發展史上的地位,對漢代以後的雕塑和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它在內容上包括神話傳說、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

在藝術形式上它上承戰國繪畫古樸之風,下開魏晉風度藝術之先河,奠定了中國畫的基本法規和規範,成為我國文化藝術中的傑出代表和文化藝術瑰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石刻中的漢石精神

漢畫像石是漢代雕刻在墓室、祠堂、神闕上的 石刻畫。徐州漢畫像石起源於西漢末年,盛行於東 漢中後期,延續到魏晉。它同南京六朝石刻、蘇州 明清園林齊名,並列為「江蘇三寶」。 在兩漢時期,徐州先後是楚...

大漢氣象,齊魯行之漢代畫像石展

大漢氣象漢代畫像石是中國漢代畫像石藝術的傑出代表,他以質樸深沉的民族本土意識成為世界古代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漢代畫像石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等建築上雕刻畫像的建築構石。漢代人以石為第,以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