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石綜合了古代藝術精華 開啟了中國傳統藝術幾千年輝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樂舞圖

■刺熊

■白虎

漢畫像石(畫像磚)是指漢代雕刻在墓祠、墓闕、墓室、棺槨等上的石刻藝術品。

它是漢代墓葬藝術。

其數量之大與藝術水平之高,享譽世界。

它產生於漢民族藝術走向成熟的時期,綜合了古代藝術精華,開啟了中國傳統藝術幾千年發展的輝煌歷史。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目前發現1.5萬塊漢畫像石

漢畫像大體起始於西漢早期,一直發展到東漢晚期,到魏晉時期開始衰亡消失。

漢畫像石的分布主要集中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漢代畫像石的分布相當廣泛,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天津、河南、湖北、山東、江蘇、安徽、陝西、山西、四川、貴州、雲南、甘肅、浙江等14個省市、數十個縣市都出土有漢代畫像石刻。

據初步統計,目前發現的漢畫像墓葬200餘座,畫像石1.5萬塊左右,還有數量驚人的畫像磚。

從漢畫像石的產生背景,以及它作為墓葬及其附屬在地面上的祠堂、墓闕等刻畫裝飾的存在形式,可以說漢畫像石是為喪葬禮俗服務的一種功能藝術,與墓葬建築物有密切關係。

其藝術功能不僅有裝飾華麗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它充實了墓葬建築物的內涵意義,而這種藝術功能是隨著漢畫像石墓葬習俗的發展,不斷充實、豐富和完備的。

漢代藝術尤其重視形式之美的體勢宏大、氣魄雄壯,司馬相如的《巨林賦》即以「巨麗」來形容上林苑之美。

漢畫像的審美觀念植根於濃厚的原始巫術和神靈崇拜,它對神仙世界的描繪為漢代藝術帶來了超越的神性特點。

因此,有漢一代,文藝審美觀念已經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這就為無比恢弘的漢畫像的出現創造了重要條件。

據蔣英炬在《關於漢畫像石產生背景與藝術功能的思考》一文中介紹,從早期漢畫像石墓所表現的普遍內容來看,不論河南南陽地區和魯南、蘇皖北部地區,其早期畫像石除雕刻一些幾何形花紋裝飾外,主要內容都是門闕、廳堂、樹木或人物、車馬等,其特點不僅是內容簡單,而且更主要的是均為仿效生活場景的圖像。

這種早期畫像石所顯示的初始萌動態勢,完全和墓葬隨葬品生活化的變化趨勢相一致,這些畫像在一定程度上所起的作用,就是隨葬品的代替、擴展或延伸。

尤其是蘇、魯、皖地區的早期畫像石槨墓,其形制結構顯示著以石代木的演變與早期特徵。

而這種石槨板上的畫像,更突出地體現了它隨著隨葬品變化趨勢所起的作用。

再從那些小型畫像石槨的規模顯示的墓主人社會地位等情況來看,早期的初始階段的畫像石,可以說是用民間繪畫、雕刻表現出了符含當時葬俗變化,並滿足人們對死後隨葬物和厚葬的欲求。

兩漢時期推行厚葬風俗

武帝時期應是漢畫像石興起的一個重要時段,而這一時期也是西漢經濟臻於極盛的時期,由於漢畫像石是一種依附於墓祠、墓闕、墓室、棺槨等上的石刻藝術品,它的興起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作為支撐,如豐富的石材、發達的手工業,等等,因而武帝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的確是為漢畫像石的興起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田野考古部主任信立祥曾提出:「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在漢畫像石流行的背後,顯然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背景。

這種社會背景就是兩漢時期瘋狂推行的厚葬風俗。

」蔣英炬、楊愛國亦曾指出:「漢代社會的厚葬風氣更推動著墓葬制度的變化與畫像石藝術的發展。

不同區域的畫像石特色:

山東漢畫像石

山東是我國遺存漢畫像石較多的地區之一。

在全省110多個縣市中,已經知道有50多個縣市有漢畫像石。

山東漢畫像石早在西漢中晚期就產生了,年代最早的大約在西漢文景時期。

山東漢畫像石大都集中在嘉祥、濟寧郊區、曲阜、鄒城、微山、滕州、棗莊郊區七個縣區境內。

臨沂市的畫像石分布最為密集,有著名的平邑功曹闕和皇聖卿闕,莒南孫氏闕、沂南北寨村墓、臨沂白莊墓、蒼山城前村墓。

其次是濟南、泰安、濰坊市,有著名的長清孝堂山石祠和安丘董安莊墓。

青島、聊城、日照相對較少,淄博、菏澤、廣饒等地只有個別發現。

山東漢畫像石分布相當密集,其流行與發展的背後必然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背景,那就是兩漢時期瘋狂推行的厚葬風俗。

同時,各區域自然條件與文化環境的優勢,也決定了漢畫像石存在與發展的規模。

蘇北、安徽漢畫像石

蘇北、安徽、山東、河南省東部、河北省東南部同屬於漢像石第一個分布區域,是地域最廣闊、漢畫像石分布最密集的一個區域。

在這個廣闊的地域中,發現了最早的漢畫像石。

蘇北地區是全國漢畫像石較多的地區之一。

蘇北地區的漢畫像石刻,都經過加工琢平,多數還在表面磨光。

已見的雕刻技法表現為以下四個種類:1,陰線刻。

物象全部用陰線條來表現。

2,平而淺浮雕。

在物象外減地,但物象仍呈平面,物象內細部加刻陰線。

3,凸而淺浮雕。

物象輪廓外剔地,再在物象內用陰線刻出起伏的細部。

4,圓雕,或稱透雕。

指物象某些部位雕成立體形狀。

山西、陝西漢畫像石

在全國範圍內,山西、陝西兩省是國內第二個漢畫像石分布區,「是一個獨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區域」。

陝西、山西的漢畫像石,可分為前後兩期。

陝北地區的漢畫像石,幾乎全部是東漢中期的作品。

據現有的發現,本區漢畫像石全部出自墓葬,其墓室形制分為單室卷頂墓與前後雙室墓兩種。

湯池主編的《中國畫像石全集》一書中,把陝西、山西地區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概括為以下四種:一、深剔地平面刻;二、淺剔地平面刻;二、剔地平面線刻;四、陰線刻。

其中深剔地平面刻是陝北最主要的雕刻技法,又稱為「鏟地凸面刻」。

河南漢畫像石

河南是國內出土漢畫像石比較集中的區域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在全省18個城市中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市地出土漢畫像墓或漢畫像石。

南陽市是河南乃至全國出土漢畫像居冠的城市。

「自1932年孫文青先生在南陽縣草店發掘第一座漢畫像石墓以來,省、市、縣文物工作者已發掘漢畫像石墓44座之多;收藏、封藏漢畫像石3000餘塊。

」僅次于山東、蘇北地區。

而超過四川。

河南畫像石在內容上同其它地區出土的畫像石大致相同,但是在雕刻技法及藝術形態處理上,有較大的差別。

就河南而言,南陽與鄭州、商丘也有很大的不同。

四川漢畫像石

四川漢代畫像石,不同於山東、河南、陝北三處,是它的種類繁多。

屬於畫像石範疇的歸納起來有:石闕、石棺、石函、崖墓等的雕刻。

四川地區的石闕是仿木構建築,基石四周大都刻有斗柱。

闕身四周隱刻出柱身,闕樓部分仿刻複雜的斗拱結構。

漢代石闕畫像一般都配置在闕身和闕樓斗拱間的平面上。

畫像配置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闕身和斗狀闕樓滿刻畫像,另一種配置方式是闕身只刻表示建築性質的門吏和「昭示四方」表示方向的四種圖像,而其他畫像集中配置在闕樓的四周,使石闕顯得極為簡潔明快。

四川地區諸闕的畫像幾乎都是採用這種配置方式。

四川漢畫像石的另一特色是該區的石棺畫像。

石棺藝術在文物考古學分類中一般將其歸為畫像石類,學術界一般稱其為畫像石棺。

這種藝術是刻畫在石棺、石函上的雕刻,或浮雕或線刻,或鏤空深浮雕。

石棺畫像藝術又稱石棺裝飾藝術,具有獨特的風格。

(部分內容據蔣英炬《關於漢畫像石產生背景與藝術功能的思考》,朱存明《論漢畫像石的地域分布及特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樂山的這個地方竟著一個mini版崖墓!

巴蜀土地肥沃寬廣,縱橫交錯地遍布著逶迤的河川。巨江細流沿岸的重巒中,誰也說不清藏有多少古代的崖墓。對於大多數現代人而言,這些寂靜潮濕的洞穴原本無足輕重。親身走進岩間「室宅」,粲然如初的雕刻卻讓我...

中國古代大漢帝國衰敗一個重要原因是厚葬?

漢代國力的強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厚葬成為有漢一代的整體風氣。正如《潛夫論·浮侈篇》所云:「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或至金鏤、玉匣、檽梓、梗、楠。多埋珍寶、偶人、車馬,起造大...

探秘山東兩漢畫像石,展現出恢宏的漢代遺風

在山東省博物館「石刻藝術」展廳,常年陳列著一批我國兩漢時期特有的珍貴文物——畫像三石,它們是漢代奉死如生的墳墓文化的產物,亦是畫刻兼施的精美石雕作品,以藝術的形式、形象化的內容,展現了當時的社會...

四川·東漢畫像和畫像磚

四川東漢畫像,數量最多,就其質地來看可分為畫像磚和畫像石兩類。這些畫像的雕塑技藝精湛,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是最富有時代氣息的一種藝術珍品,它不僅反映了漢代社會許多領域,同時又表現了封建社會事死如...

大漢氣象,齊魯行之漢代畫像石展

大漢氣象漢代畫像石是中國漢代畫像石藝術的傑出代表,他以質樸深沉的民族本土意識成為世界古代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漢代畫像石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等建築上雕刻畫像的建築構石。漢代人以石為第,以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