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發掘古墓276座 本市上半年出土文物3000餘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孫艷 來源:

本報訊(記者 孫艷) 6月10日迎來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市文物局曬出上半年全市考古成績單,共完成考古發掘項目20餘項,發掘面積約16000平方米。

其中,延慶世園會考古罕見發現了魏晉時期的家族墓地;城市副中心考古墓葬群數量再次增加了276座。

據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郭京寧介紹,近年來配合城市副中心,延慶世園會和順義、豐臺等區建設項目,本市在文物保護和考古挖掘上取得巨大成績。

今年以來,截至5月30日,本市配合各類基本建設工程共完成考古勘探項目54項,勘探面積約660萬平方米。

期間,共完成了考古發掘項目20餘項,發掘和保護各時期古代墓葬1300餘座、窯址35座、房址10餘處。

出土文物共計3000餘件(套)。

從去年至今,延慶世園會的考古發掘取得較大成果,期間勘探面積已達254萬平方米,共發現1100座墓葬,包括東漢、魏晉、唐代、金代磚室墓以及明清時期土坑墓。

其中有座保存完整的魏晉墓葬屬於家族墓地,在北京地區非常罕見。

去年,考古部門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勘定路縣故城城址,在此前發掘出1146座墓葬的基礎上,再添新發現。

今年2月2日至5月14日,城市副中心共完成勘探面積998845平方米,累計發掘各時期古墓葬276座。

其中東漢墓數量最多,有100座。

各類文物1000餘件(套)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銅器、金銀器。

此外,為配合豐臺花鄉造甲村回遷安置房二期及配套工程建設,今年這裡也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5座漢代墓葬、19座明代墓葬和14座清代墓葬。

出土的五銖銅錢、隨葬殘件為研究該地區漢、明、清時期墓葬的形制特點、喪葬習俗及當時的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副中心今年發掘墓葬276座

昨天是我國第12個「文化遺產日」,也是全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日,市文物局發布今年上半年考古工作成果。今年1月1日至5月30日,北京市完成考古發掘項目20餘項,發掘和保護各時期古代墓葬1...

陝西考古頻傳「驚艷」發現

2017年,陝西省文物考古部門深入開展血池遺址、石峁遺址等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88項,全年累計完成考古調查438.68平方公里,考古勘探792.07萬平方米,發掘墓葬1450座、遺址285.8萬...

北京城市副中心 考古有了新發現

本報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王昊男)記者從24日上午召開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考古資料表明,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區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

遼寧遼陽苗圃墓地西漢磚室墓發掘簡報

內容摘要:摘要:苗圃墓地位於遼寧省遼陽市太子河區曙光鎮遼陽市農林科學院苗圃院內,地處太子河西岸台地,其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41°。遼陽市文物保護中心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遼陽市農林科學院苗圃院內...

貴安新區 考古貴州故事的「完整版」

考古專家長期調查發掘確認——貴安新區 考古貴州故事的「完整版」2014年10月28日,在牛坡洞遺址發掘現場出土了大量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來的文物,包括人骨、打制石器、磨製石器以及繩紋陶片等,這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