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墓提花織機破譯錦官城「蜀錦密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織出的錦緞。

展覽現場,工作人員用復原的織機織錦。

織機一般需要兩個人操作。

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提花織機。

經過研究人員三年努力,成都老官山漢墓織機被復原並首次展出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從西漢開始,色彩斑斕、溫潤富庶的成都就擁有了別稱:錦官城。

如同瓷器之於中國,蜀錦之於成都是毫無爭議的「代言人」。

2000多年前,蜀錦織錦技術如何高超?錦緞如何精美?縱觀整個中國,到2012年之前,也沒有實物佐證,只有一片片殘美的織物,讓世人窺得那繁華的一隅。

僵局在2012年夏天被打破,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一座西漢時期的墓地中,四部泡在水中的竹木質地織機模型重見天日。

這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完整的西漢時期織機模型。

絲如何交織出圖案化為錦?三年時間,研究人員修復了織機模型,破譯了模型中蘊含的「織錦」密碼。

10月11日,修復完成的提花織機模型,首次在杭州面向公眾展出。

現場織出的錦緞,也把2000多年的先進織錦技術擺在了今人眼前。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說,這種提花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科技史和紡織史的空白。

一串踏板?不

用兩個踏板,錦緞圖案一樣豐富

出土的四架提花織機,有楊木、麻櫟還有楠木,機器的大小也不一。

破譯提花機的密碼,是在2014年。

國家文物局決定以老官山漢墓出土提花織機模型及相關文物為研究對象,全面研究和還原漢代提花織機的結構及其提花生產技術。

最終,4部提花機被命名為一勾多綜式提花機。

這是一種全新的稱呼,最獨特的點,就是一勾。

專項計劃的團隊負責人,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說,蜀錦機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踞織機(腰機)、斜織機、丁橋織機、花樓手工提花機這樣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當初在復原時,他們也對織機原理有一個初步估計,認為漢墓提花機和清代出現、至今在成都雙流還在使用的「丁橋織機」類似:每多一組控制經線的綜板,腳底就要有一個踏板。

花紋越複雜、綜板越多、踏板越多。

然而這台提花機卻刷新了專家們的認知:選綜的工作不是靠踏板完成的,而是頭頂上帶有鋸齒的橫樑,每推一格,便帶動換一片綜。

「它是一種新的提花機,解決了關於漢代提花機技術的學術爭論。

較大的一台機器,按照比例,被復原成了一台原始大小且可操作的提花機。

10月11日,在國家文物局與浙江省政府主辦的「絲路之綢:起源、傳播與交流」特展中,這台提花機首次現身。

在現場,工作人員手腳並用,一邊丟梭一邊推動,每織一行,需要拿起木桿推動橫樑一次,腳底踩動踏板一次。

雖然用現代的眼光來看,這樣的織法效率並不算高,但是在2000多年前,這可是最快的織錦辦法。

這台原樣重現的「中國古代傳統提花機」,織錦圖案經向短、緯向寬,也讓現場來自英國、德國、俄羅斯、印尼的專家感慨:你們那個時候已經有這麼先進的提花機了,那中國的提花技術,出現得肯定更早。

手工業?不

程序編制先進,織工都是「程序猿」

不要以為提花機只是漢朝成都強大手工業的縮影。

它背後所代表的,是成都強大的科技史。

提花機的基本概念是,將提花規律貯存在織機的綜片上或是與綜眼相連接的綜線上,重複控制提花的動作。

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把提花機的發明歸於中國。

他說,織機的機字來自於織機的形狀,而後又成為一切機械的總稱以及智慧的代稱,說明它在中國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

提花機的核心技術是提花程序編制,這不僅對中國和歐洲的絲織生產起到極大的作用,也對世界近代科技如電報、計算機的發明產生了直接影響。

英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梅建軍說,紡織技術表現的並不僅僅是衣,更是對文明的深遠影響。

當年的織工們,如同現在的「程序猿」,也是需要進行「編程」才能設計出精美的圖案。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是個「搞機械」的,在現場他不吝對於提花機的讚美:「簡直是前人賜予的禮物」。

他說,提花機顯示了古人對機械的熟練掌握,踏板、連杆……如何節約用力、如何方便快捷,古人的智慧「不簡單」。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則認為,這台提花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科技史和紡織史的空白,其學術意義毋庸置疑。

同時,這些織機曾用於生產漢唐時期的蜀錦,而蜀錦是當時中國絲織品中的重要代表,其織造技術也應該會隨著絲綢的傳播而傳播,它對絲綢之路中國文化外傳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幾個人操作?

一個人可操作,保持速度需要兩人

趙豐說,根據研究人員反覆實驗,認為這台機器原理上可以由一個人操作,但是現階段如果想保持一定速度,必須還要有一個幫手才行。

「不排除圖案比較簡單或者織工比較熟練,可以一個人操作的情況。

」發掘當初,和四架提花織機模型一起出土的還有15個紡織工匠彩繪木俑,有4個是明顯的坐姿,估計當時是參照織機時的狀況擺放的。

但是出土時,底箱中都是水,木俑四下飄散不在原位了。

15個木俑,大多數在左胸上寫有不同的銘文來區別織工的不同司職。

現在已經確定了11個木俑的工種,而這4個尚未確定其「工種」。

趙豐推斷他們就是做「輔助工作」的。

「日本的史料裡面,對唐代的織錦有所記載,一般就是兩個人進行的。

成都博物院院長王毅:

漢代提花織機的發現印證成都就是絲路南起點

「錦」是11種絲織品中最高級的奢侈品,只有皇室貴族、達官貴人才能使用,因此一向有「寸錦寸金」的說法。

美譽度極高的蜀錦,在漢代逐漸發展到一個高峰,在成都東南隅(今百花潭以東,西校場以南)圍城建織錦工場,設錦官督造,因此成都有了錦官城這一稱謂。

城南的流江,因織女們在江邊「濯錦」稱為錦江。

成都博物院院長王毅說,「漢代提花織機的發現,讓這些跨越2000年的文物,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紡織史上的史料缺憾,也印證了成都就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南起點。

南方絲綢之路,也稱蜀身毒道(身毒是印度的古稱),是一條起於現今四川成都,經雲南,到達印度的通商孔道。

其總長有大約2000公里,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

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漢時期就已開發。

它以四川宜賓為起點,經雅安、蘆山、西昌、攀枝花到雲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騰衝,從德宏出境;進入緬甸、泰國,最後到達印度和中東。

與西北「絲綢之路」一樣,「南方絲路」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文獻記載,儘管蜀道艱險,但蜀錦遠銷世界的道路是暢通的:張騫出使西域以前,已有成都通往身毒(印度)、大夏(阿富汗)的商貿之路,漢武帝通西域後,成都產品往北經長安可達西域各地,往南可抵番禺、合浦參與海上貿易。

新聞連結/

老官山漢墓發掘成中國2013年十大考古新發現

老官山漢墓織機模型出土於2012年夏天。

2012 年 7 月至 2013 年 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成都地鐵三號線建設工地的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共清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出土了大量漆木器、陶器、銅器和鐵器等文物,其中M1漢墓出土的50餘件木牘、M2出土的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堪稱重要發現。

該墓葬內發現920支醫學竹簡,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

4台蜀錦提花機的模型,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漢織機模型,填補了中國絲綢紡織技術的考古空白。

老官山漢墓考古發掘,也成為201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華西都市報記者王浩野攝影報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西漢提花織機杭州展出 填補世界科技史空白

新華網杭州10月12日電(記者馮源)正在杭州西湖博物館舉行的「絲路之綢」文物大展上,一台新制木質織機卻能吸引諸多中外紡織史、科技史專家學者的目光。它是中國文物工作者對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織機模型進...

漢代蜀錦織機工匠有男有女 男織工畫柳條眉

內容摘要:天回老官山織機的出土,吸引了全世界相關領域專家的目光,中國絲綢博物館、浙江大學等單位均受邀參與了織機技術的復原研究。而天回老官山發掘出土的西漢提花織機模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

老官山漢墓織機入選「指南針計劃」

2014-09-15 06:42:58探尋中國古代提花織造技術脈絡本報訊 (記者 吳曉鈴)中國漢代提花織造技術是如何織出精美絲綢的?這個答案也許不久就將揭曉。記者近日從國家文物局獲悉,成都老官山...

失傳千年的漢代蜀錦織造技藝在成都「復活」

新華社成都9月16日專電(記者童方)穿著漢服的織女,從容自如地一腳踩踏板,一手拋梭引緯,梭過之後,居然花現,錦面上出現「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錦圖案……15日晚,失傳千餘年的漢代蜀錦織造技藝在成...

漢代提花機亮相絲路特展

本報訊 (見習記者 毛枚菁)由國家文物局與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絲綢博物館承辦,浙江、河南、湖北等26家文博考古單位參展的「絲路之綢:起源、傳播與交流」特展,開展近一個月來,受到了專家學者和杭州市...

西漢提花織機填補世界科技史空白

在杭州西湖博物館舉行的 「絲路之綢」文物大展上,一台仿製木質織機吸引了諸多中外紡織史、科技史專家學者的目光。它是中國文物工作者對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織機模型進入深入研究後的成果,首度向世人展現了漢...

文化成都漢代蜀錦提花機模型 織錦之都的見證

探訪天回鎮老官山織機,現正在浸泡加固,年內完成修復漢代蜀錦提花機模型 織錦之都的見證2013年年底,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四部蜀錦提花機模型,是前所未見的蜀錦提花機模型,是迄今我國發現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