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丨老官山考古發現(二)——跨越兩千年時空,漢代五星蜀錦重逢老官山織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遠近

圖 • 網絡

「絲縷的疊加構成錦緞,顏色的集合拼出畫面和文字,美好的願望濃縮成千絲萬縷,被細密編織進這一掌見方的精緻里……」

2018年8月3日,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十七集「五星出東方織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將漢代頂級蜀錦與老官山織機跨越兩千年的重逢向大眾再度解讀。

視頻網址:

漢代織錦最高技藝——「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紀錄片中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1995年在新疆尼雅遺址出土的漢代織錦,現收藏於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為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文物之一。

這件國寶有五種不同顏色織就的星紋、雲紋、孔雀、仙鶴、辟邪和虎紋,花紋之間貫穿「五星出東方 利中國」(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也稱太白、歲、辰、熒惑和鎮;地分九州,「中國」指的是中原。

五星匯聚,輝耀東方,大漢就將安寧昌盛)文字,每平方厘米經線220根,緯線48根,絲之纖細,線之密集,可以說代表了漢式織錦最高技術,展現了公元2至3世紀最傑出的絲綢織造工藝。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

從發現的中國古代提花絲織品看,戰國至魏晉這段歷史時期主要以多色經錦(多重經絲起花)為主,其紋樣特點是經向短,緯向寬,具有多綜多躡織機(大型多人共同操作的織機)的織造特徵,「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正是這樣一件工藝繁複的漢代織錦。

但多年來,能夠織造這件上乘佳品的織機長什麼樣,考古界卻一直沒能找到實物求證。

過去,蜀錦研究領域大都以上個世紀70年代成都華陽發現的丁橋織機作為樣本,來推測古代多綜織機的形態,但丁橋織機結構輕薄,機械原理屬增力槓桿,不能施加較大的潛力,只適合織造窄幅花帶等輕細織物。

而寬幅的古代經錦織造時一次需要提起數千根經線,拉力是窄幅織物的十至二十倍。

漢代的多綜織機究竟是什麼機制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老官山斜織機驚天下

直到2013年後,成都老官山西漢墓中四部泡在水中的竹木質地織機模型及相關文物重見天日,這才揭開了兩千多年前多綜多躡織機的神秘面紗。

據考證,這四部織機模型時間在西漢的景武時期(公元前187年~前87年),其中一部織機略大,高約50厘米,長約70厘米,寬約20厘米;另外3部織機則略小,大小相近。

與織機模型同時出土的還有15件彩繪木俑,木俑或立或坐,手臂的姿勢也各不相同,根據木俑形態來推斷,整個狀態再現了一幕紡織工勞作的圖景,甚至其中還有一名「監工」正在監督工作。

考古專家推測織機隨葬時上面可能還掛滿了絲線。

雖然只是模型,但它們卻是我國首次出土斜織機實物模型,填補了世界紡織史空白,也為成都作為南絲綢之路起點和考古研究提供了古代多綜織機的重要實證。

2013年成都老官山織機模型出土情況

2013年成都老官山織機模型出土情況

2013年成都老官山漢墓中出土的織工俑

隨著考古的深入,研究人員發現四部織機模型都採用一樣的移動齒梁選綜機構,提綜機構卻有不同,一台織機用一個旋轉踏板提升滑框,滑框再提升多片紋綜;另外三台方法相同,用一個旋轉踏板提升連杆,連杆再提升多片紋綜。

由此判斷四台織機的結構設計完全是為經錦量身定製。

復活的織機

在老官山織機研究成果得到普遍認可後,2014年,由中國絲綢博物館牽頭,聯合成都博物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共同申報了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專項課題《漢代提花技術復原研究與展示——以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織機為例》

課題以老官山漢墓出土提花機模型及相關文物為研究對象,對之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測繪,研究和還原了漢代提花機的結構,解決了關於漢代提花機的一些學術爭論。

並在此基礎上,製作了3D展示系統,又根據老官山漢墓中出土的織工俑,綜合發掘中漢代的完整人骨,得出還原比例,最終復原了兩台原始大小且可操作的提花機——186織機與190織機。

雖然復原了模型,但它們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卻仍然存疑。

幸運地是,經過研究人員的努力,2015年,修復完成的提花織機模型和原始大小且可操作的提花機在杭州首次面向公眾展出,並現場織出的錦緞,也把2000多年的先進織錦技術擺在了今人眼前。

期間,復原的190型織機安裝14片紋綜成功織出了東漢的「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錦」(原文物新疆尼雅出土);而復原的186織機則可以安裝紋綜綜框42片,用紋綜26片就成功織出了戰國時期的「交龍對鳳錦」(原文物長沙左家塘出土)。

有了成功的案例後,研究人員相信用復原的老官山織機,應該也能夠實現原機具、原工藝、原技術還原整個漢代的織錦技術體系。

五星錦與老官山織機的重逢

結合已有研究基礎與初步成果,201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局提請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絲綢博物館利用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多綜織機對國寶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進行複製,得到國家文物局批覆。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中國絲綢博物館正式開始了對「五星錦」的複製,隨後研究人員對老官山織機與「五星錦」進行了深度研究、裝造、穿綜等一系列準備工作。

2017年2月,團隊主要技術成員羅群率領其團隊開始進行上機的穿綜及織造工作,用10470根經線,84片花綜,2片地綜,歷經1年多的時間,最終成功複製出「五星錦」,實現了2018年5月國寶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簡稱「五星錦」)複製品的成功展出。

用一台還原的織機復原一件同時代的國寶織錦,在研究領域來說是十分不易的。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曾在受訪時,談及過複製這件國寶級漢代蜀錦的艱難:「五星錦」其經線密度極其大,是我們所了解的漢代織錦中密度最高的,50厘米的門幅裡面就有一萬多根經線,也就是說每個厘米的織物都要接納兩百多根經線。

經線密度之高,加上織物紋樣之複雜,使得需要使用的綜片數量急劇上升,我們這次復原用到了84片紋綜、2片地綜。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成都老官山出土的原織機上有19片綜框的位置,真正留下來的其實只有5片,而我們的紋綜有84片,這意味著整個綜片所占的位置會很長,提花時,綜片的提落、經線的上下交替都會變得相當複雜,第一片綜片和最後一片綜片間隔了一米多的直線距離,雖然第一片綜片提起時開口是很清晰的,而最後一片綜片提起時,前面的開口相對就很模糊了。

對於織造來說,這很難織並極其容易出現差錯。

所以經線的根數、綜片的數量之多都是織造技術上的大難點,「錯綜複雜」、「絲絲入扣」這些詞其實就是對織造場景的形象表達。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紋樣及文字復原

還原後的老官山織機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複製過程中84片紋綜錯綜複雜

「五星錦」的複製工作在此前只是對文物殘片的局部複製,且並非用漢代織機織造復原,需要的經線也只三四千即可,而復原整幅織錦不僅需要一萬多根經線,更涉及整經、穿經、提綜、開口等多個技術點的難度以及更充分而有力的學術研究作為支撐,這次「五星錦」的復原可以算得上是中國復原織物最高規格的文物。

兩件國家級漢代文物跨越兩千年的這次相遇,不僅實現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蜀錦的成功復原,同時也再次證明了老官山織機在漢代蜀錦織造技藝中的重要地位,更讓今人與古人進行了一次意義重大的跨時空交流。

☞ 原創作品轉載自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微信號:cdfzjn

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文化成都漢代蜀錦提花機模型 織錦之都的見證

探訪天回鎮老官山織機,現正在浸泡加固,年內完成修復漢代蜀錦提花機模型 織錦之都的見證2013年年底,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四部蜀錦提花機模型,是前所未見的蜀錦提花機模型,是迄今我國發現的唯一...

老官山漢墓織機見證先進織造術

本報記者 吳曉鈴2012年,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的織機模型一舉轟動全國。這批精巧的織機模型究竟有何價值?4月8日,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究館員羅群在論壇中表示,它以實物的形式,讓今人見到了當時最先...

漢代蜀錦織機工匠有男有女 男織工畫柳條眉

內容摘要:天回老官山織機的出土,吸引了全世界相關領域專家的目光,中國絲綢博物館、浙江大學等單位均受邀參與了織機技術的復原研究。而天回老官山發掘出土的西漢提花織機模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

失傳千年的漢代蜀錦織造技藝在成都「復活」

新華社成都9月16日專電(記者童方)穿著漢服的織女,從容自如地一腳踩踏板,一手拋梭引緯,梭過之後,居然花現,錦面上出現「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錦圖案……15日晚,失傳千餘年的漢代蜀錦織造技藝在成...

西漢提花織機杭州展出 填補世界科技史空白

新華網杭州10月12日電(記者馮源)正在杭州西湖博物館舉行的「絲路之綢」文物大展上,一台新制木質織機卻能吸引諸多中外紡織史、科技史專家學者的目光。它是中國文物工作者對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織機模型進...

漢機織出漢錦 重現千年華美

走進位於浙江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一台織機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在一塊織就的錦上,「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誅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文字及一些動物花草圖案十分醒目,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國寶級文物「五星出...

漢機織漢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成功複製

中國絲綢博物館用復原的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西漢提花機,成功複製了新疆尼雅遺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錦,成為業界首例對「五星錦」的原機具、原工藝、原技術復原。當時的尼雅考古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