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鐵3號線居然藏著國寶 今天帶你去「考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西安地鐵3號線終於開通了

各站點文化牆又一次引起大家的關注

您可能注意到文化牆上出現了

很多恢宏大氣的文物圖案

其實地鐵文化牆裡

還刻畫著許多國寶級文物的形象

大家不妨跟小布來一次牆上「考古」

體會一下設計者的匠心

舞馬銀壺(胡家廟站)

舞馬銀壺全稱舞馬銜環(杯)皮囊式銀壺,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該壺於1970年出土自何家村唐代金銀器窖藏坑。

壺高18.5厘米,扁圓腹,蓮瓣紋壺蓋,弓形提梁,一條細鏈連著壺蓋與提梁。

該壺古今未見類同者。

據史料記載,開元年間每年八月五日唐玄宗李隆基生日時,必於興慶宮勤政務本樓下舉行舞馬宴會慶典。

屆時,文武大臣雲集,四百匹訓練有素的「天馬」排列成行,身披繡錦,絡飾金銀珠玉。

當一群少年樂手奏起「傾杯樂」時,群馬聞聲起舞,奮首鼓尾,縱橫應節,雖一千六百隻馬蹄在運動,卻整齊劃一,應節合拍,蔚為壯觀。

唐代宰相張說在《舞馬樂府》中寫道:「聖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

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

髬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

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

」杜甫在《千秋節有感》詩中也記述說:「舞階銜壽酒,走索背秋毫。

」也是對千秋節舞馬活動的生動描述。

看來,千秋節舞馬慶典高潮的標誌,便是舞馬口銜酒杯,按照音樂節拍而舞蹈,為皇帝祝壽。

獸首瑪瑙杯(胡家廟站)

獸首瑪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於何家村出土,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該瑪瑙杯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

唐獸首瑪瑙杯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

獸首瑪瑙杯的造型源自西方傳統的角杯——來通。

「來通」是希臘語的譯音,有流出之意,大多做成獸角形。

來通酒杯底部有孔,液體可以從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來注酒。

古希臘人相信用它來注酒可以防止中毒,舉起來通一飲而儘是向神致敬的表示。

來通造型的酒具在唐代的中亞、西亞,特別是薩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見,在中亞等地的壁畫中也有出現。

在中國,從唐代以前的圖像資料來看,這種酒具常出現在胡人的宴飲場面中。

唐朝貴族以追求新奇為時尚,而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貴族崇尚胡風、模仿新奇宴飲方式的見證。

鴛鴦蓮瓣紋金碗(胡家廟站)

該金碗為1970年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共兩件,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這是唐代金銀器中最堂皇的金碗,代表了盛唐時期我國北方金銀器的製作水平。

鴛鴦蓮瓣紋金碗,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7厘米。

敞口,鼓腹,喇叭形圈足,為錘擊成型,紋飾平鏨,通身魚子紋地,有多子多福之意。

外腹部鏨出兩層仰蓮瓣,每層十瓣,為粟特風格。

該碗用赤金製成,圈足內側寫有「九兩半」三字。

按唐代一兩合41.7克計算,此碗的重量約為396克。

碗內底中心,是一朵薔薇式團花,周圍飾有忍冬雲紋,呈現出一派和諧美滿的氣氛。

金碗在圈足內裝飾的主題為鴛鴦紋。

通過這些繁而有序的紋飾,寫實與寓意並重的構圖,今人可以從中了解到唐代工匠的高超工藝水平,也能體會到唐代人追求興旺和諧的審美情趣。

唐鎏金捧真身銀菩薩像(胡家廟站)

該尊菩薩造像於1987年出土自陝西扶風法門寺唐真身寶塔地宮。

該像通高38.5厘米,菩薩像高21厘米,總重1.926千克。

菩薩雙手捧上置有「發願文金匾」的鎏金銀荷形盤。

金匾呈長方形,有匾欄,長11.2厘米、寬8.4厘米。

欄上貼飾十六朵寶相花,襯以蔓草,內飾聯珠紋一周。

匾上鏨文十一行六十五字:「奉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薩,永為供養。

伏願聖壽萬春,聖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

咸通十二年辛卯歲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慶日記」。

唐鎏金捧真身銀菩薩像是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3年)其三十九歲生日時為供養佛指舍利而由僧人澄依敬造,咸通十四年迎送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就安放在這尊菩薩雙手捧持的金匾上被迎入皇宮。

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香爐(胡家廟站)

該香爐為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為佛教供養用具。

爐通高29.5厘米,蓋徑25.9厘米,內徑24.8厘米,腹深7厘米,重6.408千克,為錘擊成型,附件澆鑄,紋飾鎏金。

爐蓋寬沿下折,與爐身扣合,沿面鏨飾忍冬紋,高隆的蓋面底緣飾蓮瓣紋一周,面上有五朵蓮花,每朵蓮花上臥有一龜。

龜首反顧,口銜瑞草,蓮花以枝蔓相連繞。

寶珠形蓋鈕,以仰蓮瓣相托,下層蓮瓣鏤空,便於煙香散逸。

腹壁飾流雲紋,並鉚接五隻獨角天龍獸足。

足為澆鑄,足爪四趾,以銷釘套接綬帶盤結的朵帶環於兩足之間的腹壁外。

爐底有同心旋痕並鏨刻:「咸通十年文思院造八寸銀金花香爐一具,並盤及朵帶環子,共重三百八十兩,匠臣陳景夫、判官高品臣弘愨、使臣能順」。

外底鏨文:「三字號」,蓋內沿鏨文:「一字號」。

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香爐原置於地宮後室,唐懿宗供奉。

其形制高大,製作精美,為唐代同類金銀器中最宏大的一件。

該香爐與鎏金雙鳳紋五足朵帶銀爐台成組配套出土,在我國尚屬首次。

唐三彩鳳首壺(北池頭站)

鳳首壺的造型系由外來的胡瓶樣式更改而成,唐初極為流行。

三彩鳳首壺一般頭部飾以鳥首,口銜小珠,腹部渾圓飽滿,中心貼寶相花裝飾,具有波斯薩珊式器物造型風格。

1972年12月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曾出土過與北池頭站文化牆上類似的鳳首壺,該壺高31厘米,口徑4厘米,胎呈白色,直口、細頸,口頸相交處作一鳳首,鳳眼圓睜,神姿英發。

鳳冠長伸至腹為柄,腹部兩面的中央雕塑著凸起四瓣形團花,圓形器座上還雕塑著垂蓮瓣紋,並且精細地刻畫出頭部額下的羽毛、花瓣的脈絡。

器身各部位,交錯地施繪著鮮亮的赭紅、黃、青三種釉色,自上而下有十層紋飾,分別用模印、堆貼、刻劃技法加以表現。

該壺體呈杏仁狀,形體莊重,特別是細頸溜肩,降低了唐以前飲酒器皿的重心,外形更加穩重大方,開創了執壺器皿的先河,這種器型一直影響到後世的執壺造型,是唐三彩中極為重要的代表器皿。

鎏金銀胡瓶(北池頭站)

鎏金銀胡瓶,此物於1983年出土自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南郊鄉深溝村北周李賢夫婦合葬墓,現藏於寧夏固原博物館。

此瓶通高37.5厘米,最大腹徑12.8厘米,重1.5公斤,為銀質,表面鎏金。

環形單把上方鑄一戴貼發軟冠、高鼻深目的人頭;下部剔刀淺刻線雕一周圖案,似水波渦紋,水波中有兩隻大耳、怒目的怪獸相向追逐一條翻身躍起的魚。

瓶腹中部浮雕有6個人物,人物兩兩一組,可分為3幅畫面。

北池頭站文化牆所選用的這幅畫面為一男一女,左側女子波浪狀長發,身著披肩與長裙,足登軟靴,右臂前伸,被男子握住手腕,頷首下視,靦腆安詳;右側青年男子,面與女子相對,頭戴圓形盔帽,頭髮捲曲,圓眼高鼻,表情自然,身著披風,足穿半高筒皮靴,下身裸露,右手二指平托女子下顎,身體肌肉突起,粗壯有力。

根據另外兩幅畫面的內容,可知此畫表現的正是古希臘特洛伊戰爭,畫中美女為引發戰爭的海倫,男子為搶走海倫的帕里斯。

這件通過絲綢之路流傳到中國的具有濃郁薩珊風格的金銀器可謂精美絕倫,而且獨一無二,為固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96年,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確定其為「國寶」。

《馬球圖》壁畫(丈八北路站)

1971年,中國考古工作者發掘唐章懷太子墓,出土50多組壁畫,其中一幅《馬球圖》是目前發現有關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資料。

此圖繪於墓道西壁,有20餘騎馬人物,與墓道東壁的《出行圖》中的古樹遙相對應。

打馬球興起於唐代初期,唐代文獻稱作「擊球」。

關於馬球傳播的線路,有傳自西域、波斯等幾種觀點。

一般認為馬球源自波斯,後經西域地區傳入中國。

唐時在皇帝倡導下,馬球運動得以盛行,之後歷經宋、金、元、明,馬球直至明末清初才徹底退出中國的競技舞台。

編輯:寬寬丨審核:白天使

西安發布為您用心呈現

<End>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