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唯一一件完整女性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全出自這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68年,解放軍某部滿城施工時偶然發現了漢墓,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郭沫若先生親臨指導發掘。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均採用以山為陵的營建方式,出土各類文物1萬多件,其中包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器物,有個感覺,滿城漢墓里劉勝、竇綰用的東西都很精緻,無論是器物還是配件構件,且用材精良,令人嘆為觀止。

劉勝金縷玉衣,西漢。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1968年5月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收藏於河北博物院。

該衣通長188厘米。

玉片有綠色、灰白色、淡黃褐色等。

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塊,金絲重1.1千克。

在"玉衣"內還發現玉璧十八塊,以及飯含,佩戴之物。

竇綰(wan)金縷玉衣, 西漢(206年-公元8年),全長1.72米,1968年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

玉片為岫巖玉,多數呈純綠色,夾有灰白、黃褐色。

玉衣分為五部分。

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700克組成。

玉衣形式與劉勝墓的相似,頭下有鎏金鑲玉銅枕。

現發現的唯一完整女性金縷玉衣

此焚香熏爐。

爐蓋透雕,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鑄出重疊的山巒,流雲四繞在雲山之間有虎熊出沒,人獸搏鬥,以及人物驅使牛車等場面;下層鑄龍虎、朱雀、駱駝以及草木、雲氣等。

爐身子母口,圓鼓腹,底部有一小圓座和力士右手鉚接,爐壁飾寬頻紋一周。

爐下為一騎獸力士,左手撐於獸頸,右手擎托爐身。

獸跪臥昂首,張口欲噬,頸部前伸作掙扎狀。

1968年河北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院

銅羊尊燈作臥羊狀。

羊昂首,雙角捲曲,身軀渾圓,短尾。

羊頸後有一活鈕,臀上安一小提鈕,使用時可將羊背向上翻開,平放於羊首頂部作為燈盤。

銅羊尊燈燈盤呈橢圓形,子口,一端有一小流嘴,便於安置燈捻。

羊尊腹腔中空,可儲燈油。

銅朱雀燈的朱雀昂首翹尾,嘴銜燈盤,足踏盤龍,作展翅欲飛狀。

雙翅和尾部陰刻纖細的羽毛狀紋。

燈盤為環狀四槽,內分三格,每格各有燭釺一個。

盤龍身軀捲曲,龍首上揚。

燈盤、朱雀和盤龍三部分,系分別鑄成後再接鑄在一起的,朱雀的嘴部和足部均留有接鑄的痕跡。

此燈造型優美,形象生動,而又厚重平穩。

長信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

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宮燈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

此宮燈因曾放置於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故名長信宮燈

錯金博山爐高26厘米,足徑9.7厘米。

器型似豆形,蓋肖博山,通體錯金。

座把呈透雕三龍出水狀,龍首頂托爐盤。

爐盤裝飾以錯金流雲紋。

盤上部鑄出峻峭起伏的山巒,山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層峰巒或騎在獸身上,獵人巡獵于山石間。

二三株小樹點綴其間,刻劃出了一幅秀麗山景和生動的狩獵場面。

"這件國寶實際上是作為香薰、薰爐用的,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

"

透雕雙龍白玉璧

朱雀銜環杯-朱雀矗立於兩高足杯之間的獸背上,通體錯金。

朱雀展翅翹尾,神采飛揚,喙部銜一能自由轉動的白玉環。

獸匍匐,四足分踏在兩高足杯底座上。

朱雀的頸、腹與兩杯的表面嵌有圓形和心形綠松石十三顆,色彩斑斕。

出土時兩杯內尚存朱紅色痕跡,推測為化妝品。

當戶銅燈

劉勝棺槨上的銅質鎦金鋪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震驚世界的千年古墓竟藏於此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王后竇綰之陵墓,位於保定城西北21公里處滿城區陵山。如果你想深入大自然的懷抱,還想近距離感受中華瑰寶的神奇魅力,不如與神秘的千年古墓約個會吧!

保定滿城漢墓:史上最著名金縷玉衣在這裡出土

古人將玉視為通天神物,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以玉陪葬的習俗。大約到了西漢初年,王公貴族階層流行身穿玉衣下葬,以求屍體萬年不腐。以金絲編造的稱為金縷玉衣,以銀絲編造的稱為銀縷玉衣,此外還有銅縷主衣和絲縷...

河北博物院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

河北博物院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滿城漢墓位於保定市滿城縣陵山,是西漢中山國第一代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1968年發掘。兩墓依山岩開鑿,規模宏大,結構複雜,隨葬品奢侈豪華,堪稱一座豪華的地下宮...

大漢絕唱——保定滿城漢墓

在河北省保定西有一個縣城,因為出土了幾件聞名遐邇的國家級文物,而享譽中外,它就是保定滿城縣(現為滿城區)。因為漢墓中挖掘出了「金縷玉衣」、「長信宮燈」、 「錯山博山爐」等著名器物而舉世聞名。

中山靖王墓文物

2000年10月20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中山靖王墓文物》郵票一套,共四枚。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葬於河北省滿城西郊陵山上,又稱滿城漢墓。1968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