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印象:博物館裡的那些大咖寶物們(滿城漢墓篇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滿城漢墓位於保定市滿城縣陵山,是西漢中山國第一代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

1968年發掘。

兩墓依山岩開鑿,規模宏大,結構複雜,隨葬品奢侈豪華,堪稱一座豪華的地下宮殿,共出土金、銀、銅 、鐵、玉、石、陶、漆、玻璃器等類文物一萬餘件,其種類之豐富,製作之精美,在已發掘的漢墓中是罕見的,被評為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大漢絕唱——滿城漢墓》展示面積1845平方米,展出文物1605件(套)。

共21個單元,占用兩個展廳。

第一展廳分為驚天發現、陵山古墓、劉勝其人、棺具、金縷玉衣、玉器、玻璃器、人俑、車馬、幄帳10 個單元;第二展廳分為燈具、爐具、日用雜器、文具文玩、醫療、錢幣、兵器、鐵工具、烹飪飲食、石磨和陶器11 個單元,全方位地展示了滿城漢墓的全貌和那些巧奪天工的珍貴文物,顯示了高度發達的漢代經濟和文化,也表現出大漢王朝昂揚豪放的時代氣度。

其中劉勝和竇綰的金縷玉衣是我國出土年代最早的完整玉衣。

鎏金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鎏金銀蟠龍紋銅壺、透雕雙龍高鈕谷紋白玉壁等都是舉世聞名的珍寶。

戰國立鳳蟠龍紋銅鋪首

縱74.5厘米、橫36.8厘米、環內徑16.5厘米、外徑29厘米。

易縣燕下都老姆台東採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

鋪首為獸面銜環形。

獸面浮雕,寬眉鼓目,鋸齒狀鼻,嘴角有鋒利的勾牙,口下銜八棱形半環,半環下套銜環。

獸面額中部浮雕一鳳,鳳翹首展翅而立,鳳身左右各飾一蛇,蛇纏繞於鳳翅,鳳爪擒住蛇尾。

獸面兩側邊緣浮雕向上盤繞的蟠龍各一,左右對稱。

銜環上亦浮雕有左右對稱的蟠龍紋。

該器全身共雕塑七隻禽獸,龍鳳蛇頸首均突出於器面之上,通身飾細密的羽紋和捲雲紋。

此器造型巨大,紋飾精美,出土於燕下都故城外最北的宮殿建築基址———老姆台東30米,應為宮門所用。

浮雕有如此眾多的動物圖案並如此巨大的鋪首,實為罕見的藝術珍品。

戰國立鳳蟠龍紋銅鋪首複製品裝飾

滿城漢墓中的文物還創造多項全國之最:4枚金針、5枚銀針、「醫工盆」,以及小型銀漏斗、銅藥匙、藥量、銅質外科手術刀等組成了迄今發掘出土的質地最好、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漢時期醫療器具;計時器銅漏壺是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一個古代天文學器物;一個由石磨和大型銅漏斗組成的銅、石複合磨,是我國至今所見體積最大、時代最早、設計科學、構思奇妙的銅石複合糧食加工工具;500多件兵器中,有我國最早採用刃部淬火新工藝的鐵劍,而劉勝的鐵鎧甲,也是迄今考古發掘中所見到的保存最完整的西漢鐵甲;一件玻璃盤和兩件玻璃耳杯是迄今考古發現最早的國產玻璃容器。


1968年,解放軍某部在此施工時偶然發現,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發掘,著名考古專家郭沫若先生蒞臨指導發掘工作。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武帝劉徹的庶兄,他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封為中山王,死於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統治長達42年。

中山國位於太行山東麓,大致包括今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的地區,首府設在盧奴(今河北定州市)。

挖掘圖片

王墓外圍環境

墓室構造

棺木配件

西漢透雕雙龍高鈕谷紋白玉璧(存世僅此一件)

高25.9厘米、璧外徑13.4厘米。

製作玉璧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拋光和砂鑽法工藝技術,研究成果表明,為了拋光玉璧表面,當時可能採用了「砂輪」和「布輪」等先進的打磨工具。

雕琢精細,藝術性高。

玉質晶瑩潔白,兩面雕刻細密的谷紋,周緣起棱,璧的上端飾透雕雙龍捲雲紋鈕,雙龍相背,昂首曲身,張口挺立在壁緣上,體態豐腴矯健。

自龍尾部騰起對稱的雙股捲雲紋至上端聚作一桃形頂,頂部有一小穿孔,可穿系懸掛,造型生動,構思巧妙,線條流暢,雕琢精細,製作精美,為漢代玉璧中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存世稀少。

從目前公開發表的考古資料看,同類器型的漢代玉璧,只見此一件,彌足珍貴。

劉勝金褸玉衣(存世僅有最完整的一對)

長188厘米。

玉衣從玉片的鋸片、鑽孔、拋光、金絲的拔制及玉衣的整體編綴,都採用當時較為先進的製作工藝。

鋸片採用了「砂鋸法」和具有較高效率的輪軸切割機械;鑽孔採用「砂鑽法」,有的小孔直徑僅1毫米,足見其工藝之高超;拋光採用了「砂輪」和「布輪」等先進的打磨工具;金絲採用「抽拔」工藝製作而成,在加工過程中採用了退火的熱處理工藝,有的金絲橫斷面直徑僅為0.08毫米至0.14毫米,足見當時拔絲工藝水平之高;玉衣編綴根據不同部位採用了交叉式、套聯式、並聯式和結聯式等不同編綴方法,具有較強的科學性。

構思巧妙,結構合理。

玉衣是用金絲將玉片編綴而成。

玉片為岫巖玉製作。

上衣呈綠色,玉質瑩潤。

下身為灰白和淡黃色。

整體主要分為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等五部分。

共用不同形狀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

其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的殮服。

存世相對稀少。

玉衣雖然在江蘇等地也有出土,但作為我國考古發掘中最早發現並保持如此完整的玉衣,並不多見。

竇綰金縷玉衣

「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的殮服。

竇綰和劉勝一樣,死後也穿「金縷玉衣」,玉衣由頭、上衣、手套、褲筒、鞋五部分組成,竇綰的二號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比劉勝墓出土的玉衣略微顯小,頭部除在臉蓋上刻制出眼、鼻和嘴外,在頭罩兩側還做出兩個精緻的圓形耳罩。

與劉勝玉衣不同的是上衣的前片沒有按人的體形製作,而是做成衣服的樣子,上衣前、後片的編綴方法也與劉勝玉衣不一樣,所用玉片一般較大,玉片之間不是以金絲編綴,而是以織物、絲帶粘貼編結而成。

從玉片背面保存的黃色織物編結痕跡推測,玉片原是粘貼在裁剪好的麻布衣片上,然後用寬約0.6厘米的細薄絲織物(可能是絲帶)順對角線作交叉的形式粘貼在玉片上,同時每片玉片四周也用織物粘貼。

此外,整個衣片的周緣也都用織物粘貼的方法包邊,下緣的一道織物寬約2厘米,為朱紅色。

經過織物的粘貼之後,衣片上的玉片完全被編結成一整片,玉片之間的縫隙及未加修飾的邊緣也全部被織物所掩蓋,不但起了加固作用,而且產生了裝飾的效果。

至於其他部分則與劉勝玉衣相同,都用金絲編綴。

玉衣全長1.72米,由2160塊玉片組成,所用金絲重約700克。

此文物保存較為完整,玉衣整體設計精巧,作工細緻,可謂是曠世難得的藝術瑰寶。

為研究漢代喪葬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而「金縷玉衣」複雜的製作工藝,精細的製作,反映了當時玉器工藝所達到的高超水平,故定為國寶。

複製版馬車

長信宮燈(存世僅此一件)

高48厘米。

燈採用分鑄法製作而成,由頭、身、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六部分組成,可以任意拆卸。

宮女身體中空,菸灰經右臂進入體內,從而保持室內清潔,是集實用與環保於一體的最早實物研究資料。

燈上刻有「長信尚浴」、「陽信家」等銘文9處共65字,所以得名。

為研究燈的使用和流傳情況,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構思巧妙,藝術性高。

燈的形象為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通體鎏金,宮女頭上梳髻,戴頭巾,身穿長衣,跣足,衣袖寬大。

她左手持燈盤,右臂上舉,袖口下垂成燈罩。

燈盤可以轉動,燈盤上的兩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動開合,用以調節燈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是集實用性、藝術性於一體的珍貴文物珍品。

存世稀少。

從目前公開發表的考古資料看,同類器型且採用鎏金工藝的漢代宮女造型宮燈,僅見此一件,彌足珍貴。

原來在網上見過一張裡面有熏煙的圖片,真是煙霧繚繞,雲山霧裡真是美極了,只可惜網上找不到那圖片了

錯金銅博山爐

高26厘米。

1968年滿城陵山一號漢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收藏。

製作博山爐,採用了石蠟法和錯金工藝,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構思巧妙,藝術性高,爐身似豆形,作子口,蓋肖博山。

爐身的盤座分別鑄成後用鐵釘鉚合,通體錯金,紋飾流暢自然。

爐座圈足作錯金捲雲紋,座把透雕作三龍騰出水面的頭托爐盤狀。

爐盤上部和爐蓋鑄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巒。

爐蓋的山勢鏤空,山巒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巒峰或騎在獸身上,獵人肩扛弓弩巡獵或正追逐逃竄的野豬,二三小樹點綴其間,刻畫出一幅秀麗的自然山景和生動的狩獵場面。

在細部又加錯金勾勒渲染,使塑造的景色更加生機盎然,是一件難得的曠世奇珍。

存世稀少。

製作如此精美且採用錯金工藝的漢代博山爐,從公開發表的資料看,僅見此一件。

博山爐是當時思想文化的高度融會,製作方法已經達到了令今人難以想像的精湛程度。

這使它不僅僅成為一種焚香的器具,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件高雅的收藏和裝飾器物,深受現代人愛戴。

蟠龍紋銅壺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59.5、 腹徑37厘米, 重16.25公斤,1968年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壺通體用鎏金、鎏銀工藝裝飾。

口部和圈足飾鎏銀捲雲紋帶,頸部 飾金銀相間的三角紋帶,腹部飾四 條獨首雙身的金龍相互翻卷蟠繞, 並綴以金色捲雲紋。

鋪首鎏金。

蓋面飾鎏金夔鳳,蓋緣飾鎏銀捲雲紋,捲雲紐鎏銀。

紋飾金銀相映,富麗堂皇。

壺內壁髹朱漆一層。

壺底刻銘文:「楚大官,槽,容一石□,並重二鈞八斤十兩,第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保定滿城漢墓:史上最著名金縷玉衣在這裡出土

古人將玉視為通天神物,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以玉陪葬的習俗。大約到了西漢初年,王公貴族階層流行身穿玉衣下葬,以求屍體萬年不腐。以金絲編造的稱為金縷玉衣,以銀絲編造的稱為銀縷玉衣,此外還有銅縷主衣和絲縷...

震驚世界的千年古墓竟藏於此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王后竇綰之陵墓,位於保定城西北21公里處滿城區陵山。如果你想深入大自然的懷抱,還想近距離感受中華瑰寶的神奇魅力,不如與神秘的千年古墓約個會吧!

金縷玉衣的傳說,能否讓人死而復生

金縷玉衣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 「綴玉衣服」,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銅線綴編稱為「銀縷玉衣」、「銅...

河北博物院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

河北博物院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滿城漢墓位於保定市滿城縣陵山,是西漢中山國第一代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1968年發掘。兩墓依山岩開鑿,規模宏大,結構複雜,隨葬品奢侈豪華,堪稱一座豪華的地下宮...

古代帝王和貴族死後的殮服——絲縷玉衣

玉衣又稱「玉匣」,古人用作帝王和高級貴族死時穿著的殮服。因為人們迷信玉有神奇的功用,可以防腐,故用玉衣裹屍,希望可以使屍體得以不朽。《後漢書·劉盆子傳》有記載:「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